傳說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
三墳五典,是指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三墳五典壹詞最早見於《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贊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墳”的正體字由土和賁構成,異體字由土和文構成。根據《辭海》,它有多種含義: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順貌,土松而起貌,書籍的壹種。
擴展資料
古籍善本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訛文脫字的古代書籍。時代下限,壹般確定在乾隆六十年。
古代書籍代稱如:
1、青簡、韋編、青編
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
“韋”就是用來編紮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2、蕓帙、蕓編、蕓簽
有了紙以後,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裏放“蕓香”,後人便用“蕓帙”“蕓編”“蕓簽”等代稱書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