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端午節前民間布商為孩子驅災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前民間布商為孩子驅災的習俗有哪些?

瓜艾虎

在過去,端午節被用作壹種裝飾品來驅邪。在中國古代,老虎被視為神獸,被認為能夠辟邪保平安。《風俗通》雲:“虎為陰莖,獸亦長。能吃鬼,...亦惡”。因此,人們經常用老虎來辟邪,尤其是在艾虎的端午節期間。艾虎要麽用艾葉剪成,要麽剪成老虎的絲帶,用艾葉粘好,戴在頭發上。壹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以艾虎的習俗為裝飾。宋陳元貴引《宋本廣記》年號雜註:“端午以艾為虎,連大如黑豆,或剪彩為虎,貼艾之葉以戴之。王《端午帖》詩:“釵頭鳳,驅邪知驅祥雲七寶。"清代夫差敦沖《燕京年間筆記》:"每到日暮,閨中巧者,以絲制虎,以粽子...用彩色的線穿起來,掛在發夾的頭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古詩說‘玉吞簪,輕愛虎’,就是這個意思。"

畫額頭

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清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自農歷正月初壹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衣領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山西河曲縣誌記載:“端午飲雄黃酒,敷小兒額、手、足...能延長病情。”

陪唱名旅

我討厭在端午節時戴飾品。又稱維生線、維生線、延壽線、長壽線、百索、邵兵、五彩線等。,名稱不同,形狀和功能基本相同。端午節時,用五色絲綢制成,或掛在門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掛在床簾、搖籃等地方。據說可以避災祛病,保佑安康,延年益壽。這種節日有五種形狀:簡單的五色絲線組合成壹根繩子,綁在手臂上;將金錫飾品裝飾在五顏六色的繩子上,掛在脖子上;五顏六色的繩子折成方形勝利裝飾在胸前;五顏六色的繩結被人像佩戴;用彩色絲線繡畫太陽、月亮、星星、黑獸等物,向長輩致敬。這種習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寫《風俗失傳》:“午後以彩帛縛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壹個是長命鬼火,壹個是兵士。”後來兩人漸漸習慣了,直到近了現代。清福查頓的《燕京歲月》記載了當時的風俗:“每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那些在閨房裏乖巧的人,就會用彩線做成老虎、粽子、葫蘆、櫻桃、桑葚,掛在發簪的頭上或者系在小孩子的背上。”其中唐宋時期,朝廷給大臣的是省物之類的東西。唐代宗興元元年,朝廷曾賜壹百把繩斧。《宋史·禮記十五》:“前壹日,賜金線以官延壽,賜彩線以官。逢年過節穿。”

小包

佩戴香囊

佩戴香包,也稱香囊、香袋、錢包等。,是用五色絲線或破布制成的。其內裝有香料(由中草藥制成,如白芷、川芎、曹勤、三棱、山奈、甘松、山奈),戴在胸前,氣味芳香。陳仕良《歲時廣記》引用《歲時雜記》說“端午以紅白兩色,如壹袋,彩線貫穿,狀如壹花。”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裏的東西幾經變遷,從吸汗的蚌粉、辟邪的護身符、銅錢和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佩戴香包是相當講究的。為了防病健身,老人壹般喜歡佩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蓮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花等造型,象征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相親相愛、家庭和睦。孩子喜歡鳥獸,比如老虎、豹子;電線桿上的猴子,鬥雞抓兔子等。年輕人最講究佩戴香包。如果是熱戀中的戀人,深情的姑娘會在很久以前精心制作壹兩個各具特色的香包,在節前送給愛人。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的香包,自然引起周圍男男女女的議論,紛紛稱贊小夥子對象的別出心裁。

忌五毒

五種毒液

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解災的習俗。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幹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另外,蛇和昆蟲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

懸掛的藥草

艾、菖蒲、大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節又叫“木蘭節”,荊楚有挑艾的習俗。采艾草,要在雞叫之前開始,選最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甚至把艾草紮成老虎形狀,然後在上面貼上艾葉。艾葉和菖蒲含有芳香油,具有和大蒜壹樣的殺菌作用。端午期間,夏季至日將近,正是寒暑交替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要註意。保山縣有句諺語:“不吃端午粽子,送不了寒衣;吃完端午粽子,要凍三次。“在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壹切疾病都是鬼邪作祟。因此,在端午節,人們以菖蒲為劍,艾草為鞭,大蒜為錘,也稱為“三大武器”,認為可以擊退蛇、蟲、病菌,斬斷邪氣。

還有端午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大蒜的地方。通常艾葉、榕樹、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束,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上五蕊之首,象征邪劍,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插在門口辟邪。所以方士稱之為“水劍”,後來習俗引申為“普劍”,可以斬斷萬惡。清代顧鐵青在《賈青錄》中記載“斬蒲為劍,斬彭為鞭,床掛桃梗蒜,皆用以驅鬼”。但晉代方誌中有“哀為虎,或剪彩為虎,葉附哀,妻爭剪之。將來更是菖蒲,或人形,或肖劍形,名曰普建,以驅邪除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