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潘達於的傳奇壹生

潘達於的傳奇壹生

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則衰,潘氏家族的輝煌在潘祖蔭手裏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但頂峰之後就是衰弱的開始。潘祖蔭壹直無後,所以他的弟弟潘祖年就把兩個兒子過繼給潘祖蔭,但也相繼早夭,只剩下兩個女兒,家中還是無人繼承香火,於是,“老三房”的後代潘承鏡被過繼過來,成為潘祖蔭和潘祖年兩家的孫子。然而,仿佛是潘祖蔭的命中沒有後代,潘承鏡過繼給潘祖蔭後不久也亡故了,只留下了壹個新婚僅三個月的妻子潘達於,沒有留下子嗣。

當年潘祖蔭在北京去世後,遺留下了大批收藏文物,潘祖年秘密赴京押運回故鄉,存放在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家舊宅中。這批文物數量之巨相當罕見,僅青銅器就堆放了滿滿壹大房間,另有壹大間專放古籍版本和字畫卷軸。而在潘承鏡死後第二年,潘祖年也去世了,因此,剛過門不久的潘達於就此挑起了掌管門戶的重任,守著大量文物財寶借住在蘇州城裏南石子街“老二房”的舊宅裏。

潘家有寶眾人皆知,那兩尊曠世寶鼎,更是海內外很多收藏人士所夢寐以求的。潘家式微之後,覬覦寶物的人自然就多了起來。清末權臣端方就曾對潘家人百般糾纏,想要“借”走兩尊寶鼎。幸運的是,時值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中垮臺,端方成了斷頭鬼,潘家寶鼎才得以存留。此後,有壹位酷愛中國青銅器的美國人漂洋過海,壹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巨資外加壹幢洋樓來換取盂、克二鼎,但年輕的潘達於不為所動,壹口回絕。 1937年“八.壹三”淞滬戰爭後,日本侵略軍的飛機不時抵臨蘇州騷擾轟炸。潘達於隨家人到太湖邊的光福避難。快到中秋節時,大家以為仗打得不那樣急了,找個機會回城裏過中秋。不料八月十六、十七兩天,日本飛機又飛到蘇州上空大轟炸,大家匆忙收拾了東西又逃到光福;就在八月十八、十九兩天,情急之中的潘達於打定主意要密藏這批寶物。

於是,她叫來了家裏的木匠做了壹個結實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圓木直接釘牢,然後在夜間,搬開住處的地面方磚掘個坑,先放入木箱,把大盂鼎、大克鼎成對角慢慢放進箱子,空當裏塞進壹些小件青銅器及金銀物件,隨後蓋好箱蓋平整泥土,按原樣鋪好方磚,再細心整理得外表不留挖掘過的痕跡。

書畫和部分古董則放進了“三間頭”,所謂“三間頭”,指的是江南民宅夾弄裏的三間隔房,只有壹扇小門與弄堂相通,如果小門被雜物堆沒,很不容易發現。

當時的藏書有十幾個大櫥,不好搬動,潘達於請來姐夫潘博山,把書畫按宋元明清朝代分類,放到書箱裏,裝了三十來箱,以及卷軸、銅器等等,搬進“三間頭”,小門關嚴,外面用舊家具堆沒,收拾得隨隨便便。這樣壹來,不知底細的人就是走過,也看不出裏面還有隔房。

在潘達於的《自傳》中,她記得辦好這件大事的參與者是,家裏的兩個木匠師傅,姐夫潘博山和他的八弟。“我始終在場監督,再沒有旁人參加”。後來,為了保密,潘家承諾兩位木匠師傅——潘家養妳們壹世。

日本人攻陷蘇州後,果然直奔潘家大宅,威逼潘家交出家藏文物,但潘達於和家人在侵略者的淫威面前絲毫都沒有動搖。日軍前後七次闖到潘家壹遍又壹遍地搜刮,雖然財物損失不少,但大土坑和“三間頭”壹直都沒有被發現。據說日軍司令松井曾親自查問過潘家的收藏,但最終也沒有搶到手。兩個寶鼎和眾多潘家珍貴收藏就這樣躲在地下安然躲過了那場災難。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爛,泥土帶方磚都塌陷下去了。潘達於讓兒子家懋和小兄弟及壹位木匠把藏品起了出來,他們用圓木做架,粗繩結牢大鼎,徐徐吊出土坑,然後兩只大鼎被安置在壹間房間的角落裏,鼎裏放些破衣雜物,再用舊家具堆沒,房間鎖死,既不住人也不走人。就這樣壹直保存到了解放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