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是宋應星主要代表作,此書於崇禎十年(1637)由友人塗紹(約1582?1645)資助刊刻。《天工開物》***3卷l8章,計有《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鹹》、《甘嗜》、《陶埏》、《冶鑄》、《舟車》、《錘鍛》、《燔石》、《膏液》、《殺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蘗》及《珠玉》等章,所敘述的內容涉及農業及工業近30個生產部門的技術。
《天工開物》所述幾乎包括了社會全部生產領域,各章先後順序的安排是根據?貴五谷而賤金玉?的原則作出的。宋應星把與人民衣食有關的農業各章置於全書之首,其次是有關工業各章,而以不切國計民生的珠玉壹章墊後,體現了作者重農、重工和註重實學的思想。
宋應星把天工開物分為三編,全書按照"貴五谷而賤金玉"的原則列為十八個類目,每類壹卷,***十八卷。隋朝以前,主要的書籍還都是手抄本,手抄書籍費時費力費錢,非皇室官宦之家不能為之,所以,藏書也就只能是?政府投資工程?,壹般的讀書人能看到都算不易,惘論藏書了。中國的雕版印刷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代,而真正用於大量印刷書籍是在宋代,也就是說,民間開始有能力進行藏書活動從隋朝開始,在宋代最為繁盛。越到近代,藏書的種類越多,學問越大,門類越全。舉例來說,藏書界最常用的?善本?,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後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歷代藏書家中,善本肯定是舊本,那些抄寫、刻印年代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書家丁丙在其《善本書室藏書誌》的編例中,規定收書範圍是:舊刻、精本、舊抄、舊校。按照他那個時代的標準,將舊刻規定為宋元版書,精本為明代精刻。依據這壹劃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後移。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20世紀中期以後,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直到70年代末,著眼於古籍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的標準才真正確定下來,所編的《中國善本書總目》在確定收錄標準和範圍時,規定了?三性?、?九條?,是對善本概念的壹個完整周詳的表述:壹、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二、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三、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四、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