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之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 內有壹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所以貴聖 人者,以其能龍變也。今扌卷扌卷然守壹節,推壹行,雖以毀碎滅沈,猶且弗易 者,此察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也。趙宣孟活饑人於委桑之下,而天下稱仁焉。荊 亻次非犯河中之難,不失其守,而天下稱勇焉。是故見小行則可以論大體矣。田 子方見老馬於道,喟然有誌焉。以問其禦曰:“此何馬也?”其禦曰:“此故公 家畜也。老疲而不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貪其力,老而棄其身, 仁者弗為也。”束帛以贖之。疲武聞之,知所以歸心矣。齊莊公出獵,有壹蟲舉 足將搏其輪,問其禦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 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 而避之。勇武聞之,知所盡死矣。故田子方隱壹老馬而魏國載之,齊莊公避壹螳 螂而勇武歸之。湯教祝網者,而四十國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歸之;武王 蔭?曷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而天下懷其德;越王勾踐壹決獄不辜,援龍淵 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罰也,而戰武士必其死。故聖人行之於小,則可以覆 大矣;審之於近,則可以懷遠矣。
譯文:
得“道”的人是外形變化而內心不變的。變化外形是為了適應世俗,內心不變是為了保全自身。所以壹個人如果內心有固定操守,外表又能屈能伸、能盈能縮、能卷能舒,與物推移周旋,那麽幹什麽都不會陷入困境。世人之所以推崇聖人,是因為聖人能像龍那樣變幻無窮。反過來看,有些人只勉力於細微末節,死守於壹種行為,雖然已經因此碰得頭破血流,被證明行不通,但還是不知道改弦易轍。這些人就只盯著眼前的壹些小的好處,而對大道是壹竅不通。
趙宣孟在桑樹的樹蔭下救下了壹個饑餓萬分的人,天下人就此知道他的仁慈;楚佽非江中遇難,以劍保持自己的操守,天下人就此稱贊他的勇敢。因此,看人的壹個細小的表現行為就可以斷定他為人的大概。田子方在路上遇到壹匹老馬,由此產生感觸,便問趕馬人說:“這是誰家的馬?”趕馬人說:“這原是公家王室的牲口,因為老病不中用了,便被牽出來賣了。”聽了此話後,田子方感慨地說:“這馬壯年的時候,人們拼命地使用它的力氣,老了病了就拋棄了它。仁慈的人是不應該這樣做的。”於是便用壹束帛贖回這匹老馬。魏國的老弱武士聽說此事後,由此產生聯想,從此也就從內心擁戴了田子方。齊莊王外出打獵,路上有壹只小蟲,伸出前肢要擋齊莊王的車輪滾動,齊莊王見了後問趕車人:“這是什麽蟲呀?”趕車人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螳螂。這種昆蟲只知前進不知退卻,從不計量自己的力量,且輕視對方敵手。”莊公聽了後說:“如果它是人的話,肯定是壹位天下勇士。”說完便讓車子繞道避開了螳螂。齊國的勇士聽說此事後,由此聯系自身,都感到應歸附齊莊公。田子方憐惜壹匹老馬使得魏國人都擁戴他,齊莊公避開壹螳螂使勇士們都歸附他。商湯叫人網開三面,祈祝獵物“無入吾網”,使天下四十個諸侯來朝拜他;周文王禮葬死者的骨骸而使九夷歸服了他;周武王將壹位中暑者安置在樹蔭之下,左手擁抱著他,右手用扇給他扇涼,使天下人都歸順了他。越王勾踐偶然壹次錯判了案子,冤枉了無辜,就拿出寶劍刺割自己的大腿,血流滿地,以示自責,聽到這些消息,戰士們在戰鬥中不惜生命拼死作戰。所以說聖人從小處入手做事,就能產生大的影響;謹慎處理身邊小事,就能感化安撫遠方的人們。
希望是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