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布戰國時銅幣的稱謂。見於《韓非子》等書。稱銅幣為錢始於春秋末。戰國文獻中也經常提到錢幣,而且名稱各異,如《荀子》稱“刀布”,《管子》稱“錢幣”“刀幣”“布泉”等,雲夢秦律則稱貨幣為“金錢”。
錢本為鏟形農具之名。有人以為古時曾用鏟為交換媒介,稱鑄幣為錢當與此有關。《管子》《周禮》中錢或作“泉”,前人以為是喻其流轉不息如泉流。秦漢以後用和“泉”音近的“錢”以代“泉”。布和幣的本意是指麻布或絹帛。古代用布帛為交換媒介,麻布長八尺,幅寬兩尺五寸,相當十壹錢。布和錢有壹定的比價,反映出秦國在鑄幣出現之前,麻布曾起過貨幣的作用。有人以為布和農具之“燻”音相近,故鏟形銅幣名為布幣,但此說不確。從秦簡來看,在銅幣取代麻布之後,人們仍慣於把銅幣稱為布。
以往的布帛、海貝等物,只是壹般的等價物,雖在交換中起到貨幣的作用,還不算是真正的貨幣。春秋末到戰國初,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簡單的商品生產,海貝等物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金屬鑄幣遂應運而生。鑄幣以青銅為原料,由國家發行,有壹定的形狀、重量或面值。《國語·周語》說周景王二十壹年(前524)曾鑄大錢,這是現存古籍中有關鑄錢的最早記載。約從這時到戰國初,銅幣大量出現,各國所用之錢,也形狀不壹。
《天工開物》鑄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