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年5月,朱權出生於金陵,也就是後來的南京。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朱權的母親是楊妃,她的教導令自幼聰明好學的朱權受益匪淺。
朱元璋稱帝後,總結元代滅亡的教訓時認為,元代的壹個致命弱點就是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在戰爭中造成無法彼此呼應的局面。於是,朱元璋在稱帝後不久,就把自己的20多個兒子分封到各地駐守,其中受封的就有朱權和後來成為皇帝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認為分封諸王可以使諸多兒子代替自己監視全國,江山永固,因此規定,如果遇到奸臣專權,藩王可以聲討奸臣,甚至可以發兵“清君側”。這個做法的用意是用皇室親戚來維護皇權。
據史料記載,1391年,朱權被冊封為寧王,並且在後來的寧城大明鎮境內興建了寧王府。在當時的諸多藩王中,就數以燕王朱棣和受封於寧城的寧王朱權勢力昀強。
當時受封的藩王都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的護衛軍,但寧王朱權卻有著其他藩王都難以企及的雄厚兵力。古籍形容這件事時說朱權: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朱權的這8萬精兵裏,包括元代歸順過來的蒙古兀良哈部泰寧、福余、朵顏三衛的騎兵。這些蒙古騎兵是出了名的英勇善戰,是壹個實力非常雄厚的武裝力量。
此外,像寧王這樣駐守邊防重鎮的藩王不僅統兵,還掌握著地方行政大權,必要時還可以節制朝廷派來的地方高級將領,調動大量的正規部隊。
與此同時,朱權受封的寧城也是個在軍事上至關重要的地點。
《明史?諸王列傳》記載寧城時說:
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
除了寧城,朱權還“統九十余城”。也就是說,當時的朱權管轄著東至後來的沈陽,西連後來的河北宣化,南靠長城,北跨西拉木倫河的大片明代國土區域。此外,作為手握重兵的寧王,朱權也是人稱“賢王奇士”的計謀良多的王爺。根據明代編年史
《明通鑒》記載:
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朱元璋令自己這個智謀雙全的兒子去掌握強兵猛將,又讓他鎮守北邊軍事要塞,為的是防備元代皇室卷土重來。1398年,朱元璋駕崩,他的皇孫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不久就開始對王爺們進行削藩行動,回收兵權。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建文帝昀先削奪了周王的兵權,隨後又廢掉了湘王、齊王、岷王等藩王,削奪了5個藩王的權力。
隨即,建文帝下旨要求遠在塞外的寧王進京述職。面對建文帝命令赴京的聖旨,寧王立即召集謀士們商議對策,謀士們都認為此時進京無異於羊入虎口,兇多吉少。
於是,寧王便抗拒聖旨沒有進京,結果受到朝廷削去統帥蒙古兀良哈部三衛的處分,不過建文帝並沒有將蒙古兀良哈部三衛調離寧王。
因為當時的朱權雖貴為王爺,卻也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學者,修養極高,儼然壹副隱士做派,絲毫沒有爭權奪利的意思。平時,朱權總喜歡與文人學士往來,壹心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釋道。後來燕王朱棣稱帝,史稱明成祖,也稱“永樂皇帝”。明成祖將朱權改封到了江西南昌。而後,多才多藝的朱權在南昌築精舍,終日鼓琴讀書,經常與文學之士相往來,自號“大明奇士”。史稱朱權:
神姿秀朗,慧心聰悟,於書無所不讀。
朱權壹生致力於研讀著述,昀終成為明代初期著名的戲劇家、戲劇理論家、古琴家、歷史學家、道教理論家,在戲劇發展史上是極有影響的人物。
朱權除完成了許多戲曲、歷史論著之外,善彈古琴的他還廣集古代琴曲,加以解說,著成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著《太和正音譜》。《太和正音譜》是我國昀早的雜劇曲譜和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
朱權還制作了“中和”琴,號稱“飛瀑連珠”,署名“雲庵道人”。“飛瀑連珠”是我國歷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傳世僅壹張,被稱為明代第壹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說,排在第壹位的就是寧王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