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於三書六禮這壹概念,想必不少人並沒有壹個清晰的認知,簡單來說,古代人結婚講究明媒正娶,因此會經過三書六禮、十裏紅妝、鳳冠霞帔、八擡大轎的過程才算完成娶親流程,只是三書六禮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三書六禮是什麽。
三書是古時候娶妻時候奉行六禮必要的文書,也是古代婚姻的壹種保證,準確來說相當於現在的結婚證。其中“三書”具體是指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則包括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三書
聘書:就是定親的文書,在古代男女立定婚約的時候,男方家就交給女方家聘書。
禮書:是在過大禮時候需要用到的文書,主要列明過大禮的物品以及數量。
迎書:就是迎娶新娘的文書,在迎娶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文書。
六禮
納采:當兒女婚嫁時,由男家家長請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親。男家在納采時,需將大約達三十種有象征吉祥意義的禮物送給女家;女家亦在此時向媒人打聽男家的情況。《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鄭玄註:“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
問名:俗稱合八字,即在女方家長接納提親後,女家將女兒的年庚八字帶返男家,以使男女門當戶對和後蔔吉兇。西周“六禮”中第二禮。“問名”之禮最早見於《儀禮》中:“婚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又曰:“問名:問名者,將歸蔔其吉兇。”
納吉(又稱過文定):當接收庚帖後,便會將庚帖置於神前或祖先案上請示吉兇,以肯定雙方年庚八字沒有相沖相克。當得知雙方並沒有相沖相克之征象後,婚事已初步議定。
納征(又稱過大禮):即男家把聘書和禮書送到女家。《禮記·士昏禮》孔穎達疏:“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經此儀禮婚約完全成立。
請期(又稱乞日):即男家擇定合婚的良辰吉日,並征求女家的同意。
親迎(或迎親):在結婚吉日,穿著禮服的新郎會偕同媒人、親友親自往女家迎娶新娘。
三書六禮的歷史起源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後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籍《禮記》和《儀禮》都對此有所論述。《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另據《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由此可見,這傳統婚俗始創於西周時期。壹般認為,此婚俗於秦朝已經定下,其後用於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