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華陀
華佗出生在東漢末年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的壹個普通士族家庭,約生於漢沖帝永嘉元年(乙酉,公元145年),逝世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 華氏家族本是壹個望族,其後裔中有壹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余裏處壹個風景秀麗的小華莊。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從其名、字來看,名“佗”,乃負載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 在華佗成長的過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產藥材的家鄉也給他以不少的影響。譙縣出產多種藥材,如“毫芍”、“毫菊”,早已聞名天下。再加水陸交通較為發達,所以譙縣自古就是壹個藥材的集散中心。至今在亳州的通衢大街上,中藥材貨棧比比皆是。幼年的華佗在攻讀經史的同時,也留心醫藥,當地父老傳說他曾在泥臺店壹帶讀書養性,學醫識藥。 在封建社會裏,讀書人大多以出仕做官為榮。而華佗則不然,他選擇了壹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終身以醫為業,矢誌不移。他青少年時期,正值東漢桓帝、靈帝之際,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綱不正,政出私門,賣官鬻爵,賄賂公行。對百姓敲骨吸髓,瘋狂榨取,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難之中,華佗目睹官場之腐敗和蒼生之苦難,決心棄絕仕途,以醫濟世。當時朝廷中的壹些有識之士,對華佗的品行、學識很為賞識,太尉黃琬要征辟他為官,華佗謝絕了,沛相也薦舉華佗為孝廉,對此他也婉言謝絕了。這充分表明了華佗誌向的堅定和品德的高尚。 華陀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鉆研、進取。當時中國醫學已取得了壹定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壹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藥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而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榮利富貴、終生以醫濟世的動人事跡,所有這些不僅為華佗精研醫學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華陀
在華佗多年的醫療實踐中,他非常善於區分不同病情和臟腑病位,對癥施治。壹日,有軍吏二人,俱身熱頭痛,癥狀相同,但華佗的處方,卻大不壹樣,壹用發汗藥,壹用瀉下藥,二人頗感奇怪,但服藥後均告痊愈。原來華倫診視後,已知壹為表證,用發汗法可解;壹為裏熱證,非瀉下難於為治。又有督郵頓某,就醫後自覺病已痊愈,但華佗經切脈卻告誡說:“君疾雖愈,但元氣未復,當靜養以待完全康復,切忌房事,不然,將有性命之慮。”其時,頓妻聞知夫病已經痊愈,便從百裏外趕來看望。當夜,頓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後果病發身亡。另壹患者徐某,因病臥床,華佗前往探視,徐說:“自昨天請醫針刺胃管後,便咳嗽不止,心煩而不得安臥。”華佗診察後,說:“誤矣,針刺未及胃管,誤中肝臟,若日後飲食漸少,五日後恐不測。”後果如所言而亡。某郡守患疑難癥,百醫無效,其子來請華佗,陳述病情,苦求救治。華佗來到病人居室,問訊中言語輕慢,態度狂傲,索酬甚巨,卻不予治療而去,還留書謾罵。郡守原已強忍再三,至此大怒,派人追殺,蹤跡全無。憤怒之下,吐黑血數升,沈屙頓愈。原來這是華佗使用的壹種心理療法,利用喜、怒、憂、思等情誌活動調理機體,以愈其疾。 華陀
華佗對民間治療經驗十分重視,常吸取後加以提煉,以治療壹些常見病。當時黃疸病流傳較廣,他花了三年時間對茵陳蒿的藥效作了反復試驗,決定用春三月的茵陳蒿嫩葉施治,救治了許多病人。民間因此而流傳壹首歌謠:“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世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華佗還以溫湯熱敷,治療蠍子螫痛,用青苔煉膏,治療馬蜂螫後的腫痛;用蒜畝大酢治蟲病;用紫蘇治食魚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黃精補虛勞。如此等等,既簡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中年以後,華倫因中原動亂而“遊學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國六,下轄六十二個城、邑,人口二百余萬,首府為彭城(今江蘇徐州)。民間傳說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國(今江蘇沛縣)。其實華佗的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徐州、豫州、青州、兗州各地。根據他醫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為中心,東起甘陵(今山東臨清)、鹽讀(今江蘇鹽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南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南直至譙縣(今安徽亳州),即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廣大地區,方圓達數百平方公裏。在行醫的同時,為了采藥他還先後到過朝歌、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彭城臥牛山、魯南山區和微山湖。由於行蹤地域廣闊,又深入民間,華佗成了中國歷史上民間傳說眾多的醫家。 華陀
就這樣,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華佗的醫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證施治,診斷精確,方法簡捷,療效神速,被譽為“神醫”。對此,《三國誌》、《後漢書》中都有壹段內容相仿的評述,說他善於養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用藥精當(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愈),針灸簡捷(若當針,亦不過壹、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手術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積聚、斷腸滴洗)。所留醫案,《三國誌》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五則,其他文獻中五則,***二十六則,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從其治療範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