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說:“這既是重大的政策機遇,又是重大的項目機遇,對於展示武威悠久歷史文化、構建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西部文化旅遊產業、推動武威特色文化市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武威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館藏文物4.8萬多件。天祝土族《格薩爾》、涼州賢孝、武威寶卷、涼州攻鼓子、華銳藏族民歌等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22項進入省級保護名錄。
與此同時,悠久的歷史,豐富的人文景觀,獨特的自然風光,孕育出武威燦爛的地域文化,包括了以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為代表的“漢文化”,以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為特點的“五涼文化”,以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交融發展為特點的“西夏文化”,以“涼州會談”和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見證地白塔寺為標誌的“祖國統壹、民族融合文化”,以隴右學宮之冠武威文廟為標誌的“儒學文化”,以佛教活動聖地天梯山石窟、鳩摩羅什寺、天堂寺為標誌的“佛教藏學文化”,以涼州賢孝、攻鼓子為代表的“民間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
近年來,武威市把建設特色文化市作為實施城鄉融合、工業強市、生態立市三大戰略的重要支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契機,武威市依托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和河西走廊文化生態片區建設,統籌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把武威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承、展示、創新、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挖掘長城文化、簡牘文化、石窟文化、邊塞軍旅文化和工業科技文化等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生態多樣性發展。市上把天梯山石窟、白塔寺遺址、武威文廟、鳩摩羅什寺列入重點文物項目;把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列入大遺址保護項目;把涼州賢孝、攻鼓子、武威寶卷、華銳藏族民歌、土族格薩爾和2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項目;把古涼州、古浪大靖鎮列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項目;把武威文廟館藏藏文大藏經列入古籍整理出版項目;把古浪戰役紀念館列入紅色旅遊景區保護建設項目。
武威市緊緊抓住國家、省上政策機遇,在加強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方面重點做好文化工程建設、精品劇目創演、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旅遊商品開發、旅遊宣傳、旅遊景區打造等6項重點工作,促進了文化和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取得了壹定成效。為此,武威市被列入全省城鄉文化壹體化重點城市之壹;五涼文化、西夏學被確定為全省重點文化品牌打造項目;武威天馬文化產業園被列入全省重點文化產業建設項目。
2012年,武威市制定出臺《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設的實施意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武威項目區建設規劃》,計劃到2016年,形成項目區基礎框架,使大多數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公***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65%以上。從2017年開始,全面實施項目區建設,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全面保護弘揚和開發利用。到2020年把武威建成河西走廊文化生態示範區,建成特色文化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建設,將會成為武威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支撐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火榮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