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興人,生於奉天(今遼寧沈陽)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之壹。1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後任教於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壹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壹。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壹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並致力於黃河水系的研究,對黃河史研究作出貢獻。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涉及歷代疆域、政區、都市、水系、海陸變遷、人口、民族、文化、經濟、歷史地理古籍、地理學史、歷史人物等各方面,主要論著收入《長水集》上、下冊(1987)和《長水集續編》(1994)。他主持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迄今最權威的中國歷史政區地圖集。還主編有《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