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華大典的編纂工程

中華大典的編纂工程

《中華大典》編纂工程

截至2010年3月,《中華大典》已出版了《文學典》、《哲學典》、《歷史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等50余冊、近1.3億字,預計今年還將出版1億字。 “原定於今年完成的編纂工程將調整到‘十二五’期間內完成,全部出版後的《中華大典》預計有近8億字”。“大典”辦公室副主任伍傑說,《中華大典》是壹部全面、系統、科學地對中國文化古籍進行整理、分類、匯編和總結的新型類書,在編排上既包含了中國古代類書編排的優點,又具有現代科學系統的分類特點,吸取和運用現代圖書分類的方法。

《中華大典》編纂工程最早發起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18家古籍出版社負責人提出倡議,包括錢鐘書、馮友蘭、任繼愈、錢學森、季羨林在內的300多位學者聯名向國務院呼籲,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

進入新世紀後,國家對《中華大典》編纂工程日益重視,將其列為《國家“十壹五”重點出版規劃》和《國家“十壹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項目。“從最早的類書《皇覽》,到最出名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沒有壹部類書有如此大的規模,有如此豐富的內容”,伍傑感嘆,“其內容包羅了諸子百家、佛道眾教、各地誌書等大量優秀的文獻資料,完全稱得上是中國類書之冠”。 作為國務院正式行文批準啟動的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中華大典》***有24部類,116部分典,其中4000萬字以上的大型典9部,2000萬至3500萬字的中型典8部,另有7部1500萬字以下的小型典。成書後預計輯錄經典古籍2萬余種,總字數近8億字,超過了中國所有古代類書字數的總和。

“《中華大典》采用的是現代科學分類法進行編纂,與古人的分類法有著比較大的差異,每壹部分典的內容都是從幾千種古籍中提取出來的,編的時候要先進行普查,再確定通用書目。編纂的整體原則是‘古代要全,近代要精,小家要全,大家要精’。”伍傑說。

談到為什麽會推遲完成時間,他說,參加大典編纂的專家約有3000人,每個人交稿後都要通過編委會的反復審查,壹旦發現問題就需要退回去修改,再加上校對、排版等工序,這個過程的工作量大大超出了預期。

伍傑說:“比如最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壹項,我們都知道古文獻是不用標點的,我們編的時候就要壹點壹點的進行斷句、標註,古漢語的語法結構和現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異,標錯壹個符號,整段話可能就變成另外的意思了。所以不僅編稿的時候要非常認真仔細,審稿的時候更需要慎之又慎。”

本著對傳統負責、對後人負責的態度,整部大典的編纂工作力求精益求精,而編纂工程的結項日期也因此被推遲到“十二五”期間。 “目前連書帶稿已經有4億多字,大典的編纂工程已經完成過半。”伍傑向我們展示了擺放在辦公室墻角的半米多高的書稿。目前已全部完成出版的有程千帆先生主編的23冊《文學典》和任繼愈先生主編的14冊《哲學典》,部分完成出版的有《醫藥衛生典》、《歷史典》和《歷史地理典》,此外還有已通過審核交給出版社的書稿近3億字。

《中華大典》完成出版的部分,已經通過多種渠道在全球範圍發行,包括加拿大、美國等國,像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館藏。

許多學者稱贊《中華大典》編纂的高質量、高水平。復旦大學王水照先生說:“《中華大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漢語古籍分類資料寶庫,它是中國歷史久遠、從不間斷的偉大文化成果的壹個集中化體現。用科學體系把中國歷代編纂類書的傳統推向壹個全新的高度,可謂功在當代,利垂後世。”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在《文學典》出版座談會上曾高度評價這部作品,稱它“開創了全面整理中國古典文學遺產的壯舉,體現了當代古籍整理出版的新水平,是出版界組織編纂出版重大文化工程的成功實踐”。

伍傑透露,全部紙質出版工作完成後,還將推出電子版的《中華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