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怎麽懂。她的論語心得,交稿的時候(遞交了演講稿)是遠遠達不到出版要求的。
中華書局(國內最好的古籍出版社)為了做於丹這本書,專門組織了壹個編輯團隊,從章節體例設計,遣詞造句,到每壹處引文的核實,都做了大範圍的修改。
當然,結果是皆大歡喜,書賣了數百萬冊,版權銷售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
論語心得的熱銷,給中華書局的經營帶來較大的改觀(學術出版社總是不太寬裕),讓中華書局有更多底氣做壹些註定冷門的古籍和專著。我覺得對歷史愛好者,這也是壹件好事。看不上於丹,不去看就是了。
以上並不是什麽內幕秘密,我也不認為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地方。某出版社社長(壹位很不錯的出版人)給我們做編輯應用文講座時,編輯方案壹節就基本摘錄了論語心得的編輯計劃,顯然,他認為這是很出色的壹次出版行為。圖書編輯對稿件進行大修是很常見的事(當然,組織編輯團隊還是不多見的),很多出名作品的背後,都有編輯的心血。
對論語的詮釋引申,兩千年無數人可有無數心得;但古文文字的講解,並非什麽情懷雞湯,而是有客觀對錯標準的。中華書局接到這部稿子,努力加以修葺,以符合出版要求,並賺取更多市場利潤,是符合編輯之道的。同樣是講論語,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中大量事實性錯誤都沒有糾正,這才是編輯的失職吧。
論語心得的熱銷,給中華書局的經營帶來較大的改觀(學術出版社總是不太寬裕),讓中華書局有更多底氣做壹些註定冷門的古籍和專著。我覺得對歷史愛好者,這也是壹件好事。看不上於丹,不去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