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ú mǐ
2 拼音名Shú Mǐ
3 秫米的別名眾、秫、糯秫、糯粟、黃糯、黃米
4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種子之粘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采收和儲藏:果實成熟時采收,去凈雜質,曬幹。
5 原形態1.粱,壹年生栽培作物,須根粗大。稈粗裝,直立,高0.11m。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先以近邊緣及葉片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1圈纖毛;呀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cm,寬533mm,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錘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cm,寬15cm,常因品種的不同而變異主軸密被柔毛,剛毛顯著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mm,黃色,褐色或紫色;第1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2穎稍短於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基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為其2/3,第2外稃等長於第1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後,自第1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變種的主要特征在於:植物體細弱矮小,高2070cm。圓錐花序呈圓柱形,緊密,長612cm,寬510mm;小穗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5mm,黃色,剛毛長約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6 生境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7 炮制1.生秫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幹燥,篩去灰屑。
2.炒秫米《得配本草》:“炒用”。現行,取凈生秫米,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黃色,微具焦斑。
飲片性狀:生秫米呈小球形,直徑約lmm。表面類白色,壹側面可見壹凹糟,斷面白色。質硬,富粉性。氣微,味甘。炒秫米形如秫米,表面黃色,微具焦斑。具焦香氣。貯幹燥容器內,置陰涼幹燥處,防蛀。
8 性味味甘;性微寒
9 歸經肺;胃;大腸經
10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和胃安神;解毒斂瘡。主瘧疾寒熱;筋骨攣急;泄瀉痢疾;夜寐不安;腫毒;漆瘡;凍瘡;犬咬傷
11 秫米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包煎;或煮粥;或釀酒。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搗敷。
12 註意小兒不宜多食。
1.《食療本草》:“壅五臟氣,動風,不可常食。”2.《養生集》:“味酸性熱,粘滯,易成黃積病,小兒不宜多食。”(引自《綱目》)
13 各家論述綜論秫米之功用:1.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肥軟易消。方藥不正用,惟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本草經集註》)2.李時珍:“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熱,刊大腸。大腸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熱也。《千金》治肺瘧方用之,取此義也。《靈樞經》歧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瞑,半夏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綱目》)
14 摘錄《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秫米的方劑 秫米散拼音:shúmǐsǎn《聖惠》卷九十:方名:秫米散組成:秫米、竹(?條)各等分。主治:小兒爛瘡及惡瘡...
瀉熱半夏千裏流水湯9克生地黃15克酸棗仁9克黃芩3克遠誌茯苓各6克秫米6克制法:上藥八味,哎咀。功能主治:治膽腑實熱,...
半夏秫米湯:bànxiàshúmǐtāng英文:概述:半夏秫米湯為方劑名,出自《蘭臺軌範》卷七方,即《黃帝內經...
半夏千裏流水湯5兩,酸棗仁5合,黃芩1兩,遠誌2兩,茯苓2兩,秫米1升。功能主治瀉熱。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腹中氣...
雙解丸後用熱水送下,如人行10裏,以熱湯投之。制備方法:上將巴豆、天麻為末,滴水為丸,如秫米大,胭脂為衣。...
更多用到中藥秫米的方劑用到中藥秫米的中成藥 和胃安眠丸
AnmianWan處方:姜半夏天南星(制)茯苓北秫米麥冬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細粉,混勻,過篩。每10...
茵陳酒卷二十五:方名:茵陳酒組成:茵陳蒿(炙黃)1斤,秫米1石曲3斤。主治:風疾,筋骨攣急。用法用量:如常...
更多用到中藥秫米的中成藥古籍中的秫米 《本草綱目》:[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秫
黍、稷、粟、秫、粳、糯,三谷皆有、糯也。禹錫曰∶秫米似黍米而粒小,可作酒。宗曰∶秫米,初搗出淡黃白色...
《丁甘仁醫案》:[卷壹]暑溫案殼(三錢)鮮竹葉(三十張)活蘆根(去節,壹尺)北秫米(包,三錢)三診連進生津清溫,服後熱勢反增。渴欲...
《張聿青醫案》:[卷十四]不寐姜汁左痰飲客於膽府。自汗不能眠。制半夏川連幹姜炒秫米遠誌肉炒棗仁右痰火不寐。前意出入,以覘動靜。粉丹...
《吳鞠通醫案》:[卷四]痰飲枝(三錢)生姜(三片)生苡仁(五錢)枳實(二錢)秫米(壹合)得寐再診。初六日服半夏湯,既得寐矣,而反...
《丁甘仁醫案》:[卷三]內傷雜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