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標題]
寒熱即發熱惡寒。本文指由外感邪氣引起的各種證候,以發熱、惡寒為主要表現。因第壹章論述了皮膚、骨骼、肌肉中的邪氣等寒熱證的癥狀和針刺方法,故命名為“寒熱病”,正如著名的馬智在《靈樞·朱正法威》中所說:“文中所論之證,不只是寒熱,第壹節講的是寒熱,所以有名。”1.介紹了皮膚寒熱、肌肉寒熱、骨骼寒熱、骨骼關節痛、暈厥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2.討論了五天部中五個穴位的位置和主治。
第三,闡述了齲齒、熱厥、冷厥等疾病的治療方法。
第四,指出四時針刺取穴的套路。
5.解釋身體五個重要部位的癰預後不良。
第六,指出誤用針灸的危害。如果皮膚忽冷忽熱,不能貼涼席,頭發燒焦,鼻子蠟黃。別多心,取三陽之絡補太陰手。肌肉冷熱,肌痛,發燙,嘴唇蠟黃。不出汗,取三陽去底去血,補太陰去汗。
骨頭忽冷忽熱的人坐立不安,汗流浹背。若齒未抹,取少陰之絡脈;牙齒被打碎了,它會死的。骨頭暈厥也是。骨關節痛,不用提關節就疼,出汗,麻煩。取三陰之經,補之。
身體受傷,出血過多,中度感冒,如果摔倒了,四肢懶散,不關門,那叫身體懶惰。從小腹和肚臍取三友。三友,陽明太陰也,肚臍下三寸關元也。對於暈厥患者,暈厥氣體到達腹部。取陰陽之絡,視主癥,瀉陽補陰經。
頸側動脈迎人。人可喜,足陽明也,前有嬰兒筋。嬰兒筋後,手亦陽明,謂之符圖。第二脈,足小於陽脈,故稱。第二脈,充滿太陽,叫天竺。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陽迎頭痛,胸滿,服之人迎。暗氣鞭②,取突起而舌出血。突襲中氣十足,耳目不明,取天。抽搐劇烈,癲癇頭暈,腳不附體,服天竺。劇烈關節痛,肝肺相搏,口鼻溢血,服天府。這是田璇的第五部分③。
臂陽明,有滿齒之人,謂之大營。下齒齲,取臂。怕冷就補,怕冷拉稀就不補。那些充滿陽光和牙齒的人被稱為焦太陽。上牙的齲齒是在鼻子和骨骺前面拍的。藥方有病,其脈滿,滿則瀉之,弱則補之。從鼻子裏拿出來。
足陽明面有鼻,謂之吊顱。屬於口,取入口入系統。虧損有余,收益不足,反對者得利。那些由於太陽而在大腦中有壹個通稱的,屬於眼系統。領導的痛苦是在頸背的兩個肌腱之間。入腦不同於陰陽,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遇銳目。陽滿則閉眼,陰滿則閉眼。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舌縱4涎,煩,取足而少陰。寒氣抖腫,不能出汗,腹脹煩,手太陰刺弱,就刺。刺真品的就刺真品。
春季取絡脈,夏季取穴,秋季取穴,冬季取經絡。所有這四個季節,每壹個與時間齊(5)。絡脈治療皮膚、肌肉、筋脈、骨髓。五臟有五部分:福兔壹;菲爾二世;腓立比人也是笨拙的;背三;五臟失四;項目5。有壞疽的死在這五個科室。
如果病從手臂開始,先取手陽明、太陰,汗出;病初,先曬個太陽,出個汗;如果病從脛部開始,先取足陽明,汗出。手臂太陰不出汗,腳太亮不出汗。所以,過度攝陰攝汗者止於陽,過度攝陽攝汗者止於陰。
哪裏刺疼,不去就沒事;如果妳錯過了,妳會生氣。精竭則病,氣竭則癰。1蠟:蠟,意為幹燥。蠟意味著非常幹燥。
②氣鈸:指咽喉、舌的僵硬。
③天五部:此處指任瑩、浮圖、田璇、天竺、天府五個穴位。因為天在中間,其他四個穴位在其周圍命名。
④舌縱向:指舌收縮無力,延遲,不閉合。
⑤以時為氣:氣,為“劑”,意為藥方。在這裏,針刺的位置和深度應與季節特點相適應和協調。
⑥致氣:邪氣不能散的意思。體表忽冷忽熱,痛得摸不到床墊,頭發暗沈,鼻孔發幹,汗流不出來。治療時,應取太陰經的經穴,以彌補太陰經經穴的不足。肌肉忽冷忽熱,難免筋痛,發焦,唇幹舌燥,汗不出。我們要在下肢的絡脈處取太陽的經絡,活血化瘀補充太陰的經絡,就會產生汗。
骨頭忽冷忽熱,病人煩躁不安,大汗淋漓。牙齒未枯者,取足大腿內側絡脈點鐘,牙齒已枯者,為不治之死。至於骨縫鏡的診斷和治療,也是如此。患骨痹的人全身關節不能自由活動,疼痛異常,大量出汗,心不安。治療時,可選用陰三經穴,並輔以針刺。
當身體被尖銳的金屬武器所傷,大量出血,又受寒氣侵襲,或從高處墜落,以致四肢松弛無力。這叫做身體慣性。治療的時候可以選擇小腹肚臍以下的三個穴位。(三穴指胃經、脾經、任脈相交的關元穴。)暈厥是氣上腹部。治療的時候可以選擇陰經或者陽經的絡穴,但是壹定要選擇。
頸側的動脈是任瑩穴,屬於足陽明胃經,在頸肌前面。頸筋後面是手陽明經穴,名浮圖。再往後是手少陽經的田璇穴。天的後面是足太陽經的天柱穴。腋下三寸的動脈是手太陰經的穴位,名為天府。
陽邪逆風而上,導致頭痛、胸悶、呼吸困難,需以取人會穴治療;突發失音、喉頭僵硬者,宜刺伏突穴,針刺舌根出血;如果妳突然失聰,月經失明,耳朵失聰,眼睛不清楚,選擇田璇穴進行治療。突然發作,癲癇,頭暈,腳軟支撐不住身體,選天柱穴治療。突然熱渴,腹氣上沖,肝經、肺經中所含的火邪相互爭鬥,以致血上行溢口鼻。選擇天府穴進行治療。以上五點就是所謂的天道五部。
手陽明大腸經顴部,遍布牙齒,稱為大營。所以下牙齲痛要取大營穴。如果它怕冷就要補,不怕冷就要排。足太陽膀胱經入顴部,遍布牙齒,稱為焦太陽。因此,在上牙齲痛的治療中,應選擇焦太陽穴和鼻前、顴骨前的穴位。發病初期,如果脈象飽滿,就要用泄法,否則就要用補法。還有壹種理論是可以在鼻子外面取穴位進行治療。
足陽明胃經通過面,鼻夾於兩腿之間,稱為懸顱。下行經脈屬於口,上行經脈屬於目的地。應根據病位選穴,以泄實補虛;如果服用不當,可能是不足而補,適得其反!足太陽膀胱經通過頸部進入大腦,直接屬於眼系統。如果頭疼,可以在頭部兩筋之間取壹點。此脈入腦後屬於陰陽兩脈交錯,交匯,陽入,陰出,交匯於內眼角。陽盛則睜眼,陰盛則閉眼。
熱厥證,取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肝經治療。寒厥證應取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治療。舌慢不閉。如果口腔流涎,胸悶,就要取太陰肺經穴。針刺治療氣虛證應沿脈氣方向補針;應使用針灸來緩解邪氣對脈氣的癥狀。
春季用針刺取絡脈上的穴位;夏天,在肌肉和皮膚之間使用針灸;秋季取穴在氣穴,冬季取穴在經絡。所有這些四時手都要適應和配合季節的特點。取經絡可治皮膚,取皮間穴可治肌肉,取氣嘴穴可治筋脈,取各經絡穴可治骨髓、五臟之病。五臟在體內有五個重要的部位:第壹部位在兔子,第二部位在小腿,第三部位在背部,第四部位在五臟的穴位,第五部位在頸背。這五個部位生壞疽的都是不治之癥。
如果病從手臂開始,可以先取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使其發汗;如果病從頭部開始,可以先取太陽膀胱經頸背上的穴位,使其發汗;如果疾病開始發生在足部的gaskin,可以先取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使其發汗。針刺手太陰經穴可發汗,針刺足陽明經穴也可發汗。如果針刺陰經出汗過多,可用陽經穴位止汗。如果針刺陽經出汗過多,可以用陰經穴位止汗。
壹般來說,用針錯誤造成的危害有:壹是針紮在致病因素上,使患者精氣耗盡;第二,針是在邪氣刺出之前馬上給出來的,這樣邪氣就散不開了。精氣衰竭會加重病情,使身體虛弱,邪氣不散會生壞疽。本文詳細介紹了皮膚寒熱病、肌肉寒熱病、骨骼寒熱病、骨關節痛、肢體乏力、暈厥等六種寒熱病的證候、治療及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