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問題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問題

從網上找了壹篇文章,不知對妳的問題有沒有幫助,我覺得這位老師寫的有理有據。 學生質疑:“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今天復習《桃花源記》,翻譯“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壹句時,有學生提出了壹個問題:如果這個“外人”指的是桃源以外的世人,那麽他們從“先世避秦時亂”,到晉代,不是有幾百年了嘛,這幾百年裏,難道人們的衣著穿戴沒有什麽變化嗎? 問得好!又有壹個學生說:這是以漁人的眼光來看桃源中人的,所以這個“外人”應該是指漁人眼中的世外之人,如果這樣理解,就能說通了,桃源人的衣著,是漁人沒見過的,所以在漁人看來就像世外之人。 真的很為學生的質疑精神感動!不由自言自語:如果把“外人”理解為桃源以外的世人,那麽陶淵明是不是寫錯了? 壹個學生大聲說:老師,我覺得陶淵明沒有寫錯,我們應該這樣理解:桃源人的衣著與世人差不多,大致壹樣。這樣就翻譯通啦。 我說:也是啊,從秦代到晉代,由於經濟發展慢,服裝的變遷也應該是很慢的。這樣吧,我回去上網查壹查秦漢魏晉時期的服飾。xx說的對“外人”的理解也很有道理,在我的教學用書的補充資料裏,也有人這樣理解。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外人”,可沒有壹個統壹的答案哦。 回到住室,回憶壹下,我在講授新課《桃花源記》,對出現了三次的“外人”也做過分析,今天忘了,學生有兩種理解,我講課時表明過我的看法的:我更贊成當漁人眼中的世外之人來理解的。 上網查了查,關於從秦代到晉代的服飾變遷, 魏晉南北朝服飾(男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壹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壹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壹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壹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大致相似,“悉如外人”也說得過去吧。對“外人”的理解,在網上查到的,跟我與學生的壹樣,兩種理解。/gb/teacher/2003-08/04/content_10672.htm《桃花源記》中“悉如外人”釋義探討《桃花源記》中有這樣壹句話:“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課下註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人”,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依據有三:  首先根據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中的標題:  桃花源記 並詩  可以看出,陶淵明的“記”與“詩”是作為壹個整體的,“記”後緊接著的“詩”可幫助準確理解“記”的內容。詩裏有“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新的制式、式樣)”,結合“記”中的句子“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應註釋為“另外壹個世界的人”或意思類似的句子。  還有依據如下:  《說文》“外”遠也  《中華大字典》“外”?遠也,又本國而外稱外國  《辭海》外人:指某壹範圍或某壹集團以外的人  《辭源》外,異  再者,自秦至晉太元約六百年,又經過了這麽多個朝代,社會上衣服式樣肯定變化很大,而桃花源中的人,因與外界隔絕“衣裳無新制”,保留的仍是秦朝時的著裝,武陵捕魚人猛壹瞧見,自然覺得他們男女衣著,完全如同另外壹個世界的人。或者說像遠古時候的人,外國人,異族人等也說得過去。但肯定不應說“完全如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或者說“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壹模壹樣”,也是不對的。.yahoo.com/question/1406090501934.html桃花源記》中的“悉如外人”

河北大學 謝質彬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典範之作,歷來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文章有壹段關於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應如何理解,可謂眾說紛紜。據沈蘅仲《知困錄———中學文言文備課劄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說,主要有以下4種說法:

壹、從秦到東晉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著不會跟外邊人壹樣。可能原文有誤,“悉如外人”當為“悉異外人”或“有異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壹個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時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現行中學課本采用第四種說法,將“外人”理解為“外面的人”。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與上述第壹種說法相同,即認為桃花源裏的人,自“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外面隔絕了將近600年之久,他們的耕作方式和穿著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壹樣,而應該是差別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為“外面的人”,而應理解為“外國人”。

這可以算作第五種說法。

這種說法,不僅教師中有,在某些今譯今註本中,也時有所見。例如辛正《新編古代名家散文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註:“外人:外地人,外國人。”

我們認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別的解釋都是不正確的。在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國人”解。《漢語大詞典》“外人”的第三個義項即為“外面的人”。第二個義項是:“古代指本諸侯國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國人。”可見作“外國人”解,是後起義。用後代才產生的意義去解釋古代的詞語,是閱讀和註釋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記》裏,“外人”***出現3次。其他兩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無疑義的,此句中的“外人”當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麽與之對應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們之所以對此產生疑問,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而將“外人”理解為“外國人”,或“另外壹個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時人”,甚至懷疑此句原文有誤,其根源在於對此句的句法結構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確的了解。

先談結構。此句的主語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謂語。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淵明集》將此句譯為“往來耕種的男男女女穿衣著鞋和外面的人壹樣”,便是將這句話的句法結構弄錯了———將“往來種作”看成“男女”的定語,而將“男女衣著”當成“悉如外人”單壹的主語了。上引壹、三兩種說法也是只將“男女衣著”當成主語。

再說“悉”字。“悉”同本篇“鹹來問訊”的“鹹”壹樣,是個表統括的範圍副詞,相當於“皆”或“都”。中華書局《實用大字典》:“悉,皆也。”在“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壹句裏,“悉”字所統括的———亦即它的語義指向,是“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等於說“皆如外人”。意思是說,“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這兩方面的情況,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國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訂本)將此句譯為:“那裏面的人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壹樣。”這樣翻譯,顯然與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兩層意思:壹層意思是“其中往來種作如外人”,另壹層意思是“其中男女衣著如外人”———這便是作者的原意。將這兩層意思用壹句話來表達,便成了“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由此可見,只有將兩件事情合在壹起說的時候,這個“悉”字才用得著。它的作用,僅僅是表示統括,只能理解為“都”,不能理解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壹樣”。人們正是由於將此句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壹樣”,才對此句的合理性產生懷疑的;人們之所以認為“外人”不應釋為“外面的人”,而應另作他解,也是以這種理解為前提的。

根據此句的結構和“悉”字的用法,我們認為此句可以譯為:“這裏面,(人們)往來耕種(和)男女穿著,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認為原文中的“男女衣著”,是從服制方面說的,不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要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不僅同外面的人不壹樣,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詩》中說:“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制”與“法”是同義詞互用,“衣裳無新制”,等於“衣裳猶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標誌之壹。古代無論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著裳的。所謂“衣裳無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沒有什麽改變。這對我們理解“男女衣著”句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說“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評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記》的評語中說:

“開朗”壹段(指“豁然開朗”以下至“並怡然自樂”),是說蕭野氣象,即在人間,故曰“悉如外人”。(詳見明代劉士?《古今文致·桃花源記》,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由此可見,“悉如外人”是作者的點睛之筆。作者是借此點明桃花源並非仙境,而在人間。只有將桃花源定位於人間,內外兩個社會才具有可比性,才能體現作品厭惡亂世,向往安樂社會的主題思想。而所謂“人間”,當然不是指“外國”或“另外壹個世界”,而是指桃花源外的現實社會。至於課本上的註釋,是都註釋為“桃源外的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