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本書的發現及閱讀其實充滿了意外。當我無意間在浙大玉泉校區邊的曉風書屋中發現了這樣壹本英漢雙譯且極厚的書時,我被“安陽“這壹名字所吸引。考古學,壹個此前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現今這本書卻成為了可以壹探究竟的起點。
1928年,5月,傅斯年被任命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代理所長,並兼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其作為五四運動的領導人之壹,在當時已經是有名的風雲人物,在他的運作下安陽的考古才能夠有效的運作開來。而本書的作者李濟作為新壹批留學回國的專業人才馬上便投入了這樣壹個工程量浩大的事業中來。此外在作者介紹安陽長達九年的考古工作時,詳細的將考古的思路、意義以及目的均作了描述。其中在講到王國維時,對其運用甲骨考證商朝歷代帝王譜系的貢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且描述道其考證至今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準確性。與此同時也有介紹到在《史記》壹書中司馬遷對於商朝歷代帝王譜系的描述的精準。
在書中,除了對安陽考古直接相關的人物的介紹以外,也有提到在考古因戰爭打斷後,不斷地輾轉於西南的途中所進行的研究涉及的人物,董作賓便是其中之壹。在後續的考古研究中,董在甲骨文上的研究極其重要。在他的考證下,甲骨文所列舉的事項中,祭祀作為最常出現的記錄某種意義上確立了中國人自古的先祖崇拜傳統,此外在其著作《殷歷譜》中也專門記錄了武丁統治時進行的壹系列征伐,包括公元前13世紀末用了三年時間打西北的戰爭,先後征服下旨、土方。後在武丁三十年的七八月間,連續出兵10次攻打西北邊陲的鬼方。此外其對歷法的研究也極有意義。
在最初閱讀這本書時,我所能體味到的最大的樂趣是其對於民國時期的那些名士的介紹,除以上這些外,在有意無意間談及某些彼時的研究時也有談到陳寅恪、章太炎等人。在閱讀至後半程時,豐富的知識便成為了主要的閱讀動力。這些考古的研究結論對於我而言極大地豐富了自己對於歷史的了解,也某種意義上對於傳統文化、學問有了不僅限於孔孟、老子之流的認識。
在書中,對於曾經的古籍有著大量的運用,其目的除了拿來與安陽的考古進行對比外,還包括對歷史的證偽研究,不過於我而言李濟所提到的那些著作與論述對我而言基本都是新的知識。好比《書經·盤庚》這壹篇目,在書中便有寫到其經過考證後被認為是《書經》中少有的真實篇目,此外還有提到《竹書紀年》等曾經的著作,以及對許慎的《說文》在歷史上權威性的描述,但隨著金文研究的出現,其權威性便開始產生了懷疑。
在書的後半部分,使我印象深刻的包括對歷法的介紹。在殷商時期,運用十二天幹、十地支進行編年已經是存在的事實,這說明以六十為紀年方式的出現應該在此之前,且商代各位王的謚號中也均引用了十二天幹中的壹個。此外甲骨文也被認為不是漢子最早的雛形,在此之前應該也存在文字的更早的形式。書中最後壹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殷商時期有毛筆字書寫痕跡的介紹,雖然並沒有明確表示這壹書寫方式的存在,但是卻也提供了壹些可能性的分析。
這次的閱讀個人感覺就像是啟蒙壹般,這本書提供了另壹個關於認識歷史的方式,並且充分展示了考古學的迷人之處。我想以後應該還會有閱讀相關著作的可能,但是下壹本書會是什麽領域的可能要看天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