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口噤簡介

口噤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口噤的病因病機 5 口噤的治療 6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口噤的穴位 2 治療口噤的方劑 3 治療口噤的中成藥 4 古籍中的口噤 1 拼音

kǒu jìn

2 英文參考

lockjaw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ockjaw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ockjaw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lockjaw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口噤(lockjaw[1][2])為癥狀名[3]。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又稱撮口[4]。是指口閉不開,牙關緊閉,或口唇收縮,狀如魚口的表現[4]。

《中醫藥學名詞》(2004):口噤指牙關緊閉,張口困難,口合不開的表現[5]。

《中醫藥學名詞》(2010):口噤是指牙關緊急,口不能張開的表現[2]。

《中醫藥學名詞》(2013):口噤是指口閉不開,牙關緊閉,或口唇收縮,狀如魚口的表現[4]。

口噤可見於中風、痙病、驚厥等疾患[3]。

4 口噤的病因病機

口噤可因內有積熱,外中風邪,痰凝氣滯,瘀阻經絡所致[3]。

5 口噤的治療

《醫碥》卷壹:“口噤即牙關不開也。由氣血凝結於牙關筋脈,不能活動,以蘇合丸或生南星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蘆末搐鼻或針人中頰車。”

《張氏醫通》卷壹:“口噤不能開,肝風乘胃故也。……風邪乘虛人其筋則攣,故令口眼?斜,牙關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湯。”“痰迷心竅,昏憒,口噤不能言,滌痰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