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傳統文化的定義是什麽?

傳統文化的定義是什麽?

對傳統文化的幾點看法

壹種觀點是代代相傳的文化成果,稱為傳統文化。這裏的歷代是指從有文字開始到現在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文化並沒有湮滅,而是可以代代相傳。比如儒家道德文化,經過孔子、董仲舒、朱等人的豐富,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歷史上形成的某種生活方式和制度,也可以作為文化代代相傳。比如有些民族擅長席地而睡,壹直影響著同時代的後代睡在地板上,而不是睡在床上。我國的漢族人很早就習慣睡在床上,所以床的文化在我國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諸如此類各種歷史時期能流傳下來的文化成果,都可以構成傳統文化。

壹種觀點認為,古人創造的文化成果可以被現代人繼承,稱之為傳統文化。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點是要搞清楚什麽是“古人”,什麽是“今人”,什麽是可繼承的,什麽是可傳承的。我們理解這裏所說的“古人”應該是指歷史上的人,他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在我國,廣義的古人是指死於現時代之前的人,狹義的古人是指死於古代歷史之前的人。這裏所說的古人文化,是指從古代經過中世紀到近現代歷史的各個時期,人們所創造的文化。後半句“現代人能繼承的東西”,有特定的限定意義,也就是說,這種古代文化中能繼承的部分可以構成傳統文化,不能繼承的文化是短暫的,特定時期的文化沒有繼承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不能稱為傳統文化。比如古代刑法中,用火烤罪犯;措,砍斷手腳;割鼻是古代某壹歷史時期的刑法文化。今天完全不合時宜,不提出傳承問題就不會構成今天可以傳承的傳統文化。再舉個例子,歷史上也有過把人剝皮做鼓,把人獻祭獻祭,把骨頭斷了,把筋纏在腳上的案例。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不再是傳統文化。

還有壹種說法是,歷史進程的遺產都是傳統文化,所謂歷史遺產就是前人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制度遺存。簡而言之,傳統文化是壹種文化遺產,也就是前人古人留下的壹種概念很廣的文化。這裏還要確定今人、古人、前輩的含義。從我國使用文化遺產的習慣來看,這裏的前輩、古人,其實是指所有死去的、不在人世的人所留下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我們不僅認為45萬年前的北京人留下了遺產,也就是原始文化層,三皇五帝,之後的各個朝代都留下了文化遺產。即使是民主革命後的前輩,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近年來,壹些革命先父壹旦去世,往往在各種謳歌中說,他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可見這個傳統文化指的是所有死去的人可能留下的東西。

我覺得以上說法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看法,都有相對的道理,大家可以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和角度來采納。

我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概念是這樣表述的:祖先用傳承活動創造的歷史遺產,可以稱為傳統文化。我覺得傳統文化首先要肯定是屬於前人的東西。它的創造者是當代人的祖先,包括古代的人物,如皇帝黃羲和倉頡,以及中世紀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和杜甫,以及近代的人物,如康有為和梁啟超。這是我們的祖先。如果壹定要談這些,最好不要把當代革命人物列入先人名單。祖先創造的文化已經有些湮滅,古籍中也能找到壹些歷史記載,但那只是壹個歷史時期的特殊的、短暫的文化。隨著壹代人的終結,它也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比如歷史上使用的酷刑,宮廷中的宦官文化,封建社會的壹夫多妻制文化等等。,這些文化已經隨著代制的終結而消亡,沒有了活性,所以不能納入傳統文化。我說的是有些文化在創立之後,逐漸從創立時期的政治經濟關系中獨立出來,成為壹種跨社會制度、跨世代的活躍的意識形態,或者換壹種當代生物學的說法,它具有遺傳基因,可以影響當代人的思想,影響當代人的社會制度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比如傳承活性很強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響和作用於中國人的心靈兩千多年,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再比如,相當壹部分古代農耕技術仍然影響著當代人的農業生產。此外,磕頭、鞠躬等古代禮儀仍然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習俗。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有傳承活動的歷史文化並不代表其內容就是精華,它具有古為今用的價值。顯然,歷史文化的壹部分活動可以稱之為精華,而另壹部分確實是糟粕,但它仍然具有遺傳的生命力,比如重男輕女的意識和偶像崇拜的觀念。它雖然失去了進步,卻又頑強地處處顯示著生命力,這就需要用今天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