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地牯牛簡介

地牯牛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蛟蜻蛉科昆蟲蛟蜻蛉的幼蟲·《中醫大辭典》·地牯牛 2.1 地牯牛的別名 2.2 來源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3 螻蛄科昆蟲螻蛄或大螻蛄的幹燥全體·《中醫大辭典》·地牯牛 3.1 地牯牛的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3.3 性味歸經 3.4 功能主治 3.5 使用註意 3.6 化學成分 4 脈翅目蛟蜻蛉科昆蟲中華東蟻蛉的幼蟲蟻獅的活體或幹燥全體·《全國中草藥匯編》·地牯牛 4.1 拼音名 4.2 地牯牛的別名 4.3 來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4.7 摘錄 5 蟻蛉科動物黃足蟻蛉的幼蟲·《中華本草》·地牯牛 5.1 出處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地牯牛的別名 5.5 來源 5.6 原形態 5.7 生境分布 5.8 性狀 5.9 性味 5.10 歸經 5.11 功能主治 5.12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5.13 各家論述 5.14 摘錄 6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地牯牛的方劑 2 用到中藥地牯牛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地牯牛 1 拼音

dì gǔ niú

2 蛟蜻蛉科昆蟲蛟蜻蛉的幼蟲·《中醫大辭典》·地牯牛

地牯牛為中藥名,出自《四川中藥誌》[1]。

2.1 地牯牛的別名

蟻獅、沙谷牛、地拱[1]。

2.2 來源

蛟蜻蛉科昆蟲蛟蜻蛉Myrmeleon micans Mac Lachlan的幼蟲[1]。

2.3 性味

辛、鹹,溫,有毒[1]。

2.4 功能主治

通竅,散結,截瘧[1]。

①治砂淋,炒研末,加白糖開水調服;治瘧疾,炒研末,於瘧發前半小時,溫開水或兌酒服,每次7至10個[1]。

②治瘰癧破爛,配硼砂、冰片搗敷;疔毒,搗敷[1]。

③治竹木刺及鐵砂入肉,配南瓜瓤搗敷[1]。

3 螻蛄科昆蟲螻蛄或大螻蛄的幹燥全體·《中醫大辭典》·地牯牛

地牯牛為中藥名,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為《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螻蛄之別名[1]。

3.1 地牯牛的別名

土狗、地狗、地牯牛、拉拉狗、拉蛄[2]。

3.2 來源及產地

螻蛄科昆蟲螻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或大螻蛄G.unispina Saussure的幹燥全體[2]。主產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安徽、遼寧等地[2]。

3.3 性味歸經

鹹,寒[2]。入胃、膀胱經[2]。

3.4 功能主治

利水退腫[2]。

1.治水腫,小便不利,石淋。內服:煎湯,3~4.5g;或焙幹研末,每次2g,日服三次。[2]

2.治小兒臍風汁出,與甘草研末撒;竹、木刺入肉,與紅糖搗敷傷口處[2]。

3.5 使用註意

孕婦忌服[2]。

3.6 化學成分

螻蛄睪丸、血淋巴及尿中含多種遊離氨基酸[2]。

4 脈翅目蛟蜻蛉科昆蟲中華東蟻蛉的幼蟲蟻獅的活體或幹燥全體·《全國中草藥匯編》·地牯牛 4.1 拼音名

Dì Gǔ Niú

4.2 地牯牛的別名

倒推車、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蟻獅、蟻地獄、地拱、沙虱、沙挼子、搖搖鍋、砂牛、倒後蟲、退退窩窩、啊嘍嘍

4.3 來源

脈翅目蛟蜻蛉科昆蟲中華東蟻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蟲蟻獅的活體或幹燥全體。春秋二季從砂土中刨出,新瓦焙幹或鮮用。

4.4 性味

鹹,涼。有毒。

4.5 功能主治

平肝息風,解熱鎮痙,拔毒消腫。用於高血壓病,中風,小兒高熱,驚厥,瘧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異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癰瘡,無名腫毒。

4.6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1~2分。外用適量,焙幹研粉敷患處。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5 蟻蛉科動物黃足蟻蛉的幼蟲·《中華本草》·地牯牛 5.1 出處

1.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2.《本草拾遺》:砂挼子,有毒,殺飛禽走獸,合射罔用之。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蟲子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壹名倒行狗子。性好睡,亦呼為睡蟲。

5.2 拼音名

Dì Gǔ Niú

5.3 英文名

antlion

5.4 地牯牛的別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沙谷牛、沙牛、蟻獅、金沙牛、地拱、沙貓

5.5 來源

藥材基源:為蟻蛉科動物黃足蟻蛉的幼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幹或烘幹。

5.6 原形態

黃足蟻蛉,體長32mm,翅展73mm。身體瘦長,似晴蜓。頭寬於前胸,兩復眼褐色,頭黑色,口器黃色,觸角棒狀黑色,柄節黃色。前胸黃色,背面有兩條寬的褐色縱帶,前胸有黃色長毛。中後胸黑色,明顯大於前胸。足黃色,並有黃色長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質柔弱。前後翅形狀大小和翅脈相似,翅脈黃色。腹部暗褐色。幼蟲形似蜘蛛,體長618mm,土黃色至汙白色,有黑褐色花紋,身上有散生和叢生的黑褐色硬毛,頭部有1對鉗狀的顎,無翅,胸足3對,腹部較大。

5.7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蟲生活於草叢中多於黃昏時飛行,幼蟲居於幹燥砂地土中營漏鬥狀穴,潛伏穴底,待小昆蟲墮入,即捕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及臺灣、四川等地。

5.8 性狀

性狀鑒別,蟲體呈圭黃色及汙褐色,多為半透明的軀殼,內臟部分極少,體上有黑褐色的花紋。

5.9 性味

味辛;鹹;性平;有毒

5.10 歸經

膀胱經

5.11 功能主治

通淋;截瘧;軟堅消癥;拔毒去腐。主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癥塊;瘰癧結核;陰疽久潰不倒斂

5.12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5.13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癧,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瘡管。

4.《陸川本草》:治小兒風痰,痙攣,砂淋,敷疔瘡。

5.《四川中藥誌》:治癥塊,瘧母,大便閉結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5.14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