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壹部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的古籍,包括歷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藥等。
《山海經》的性質,壹代不如壹代。韓曙《文藝誌》將其歸入形法範疇,東漢班固將其歸入技數範疇,劉秀新則認為《山海經》是壹部地理博物史書。西晉的郭璞高度評價《山海經》是壹部可信的地理文獻。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是“古今怪語之祖”,才將其收入《怪語》壹書。
清朝的《四庫全書》也把這本書列為小說。到了現代,魯迅也認為這本書是巫師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論者認為《山海經》是壹部早期的、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五藏山景》的地理價值最高。
歷代對《山海經》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東漢著名治水專家王景,從邊開始治水。臨行前,明帝送給他壹本參考書《山海經》。北魏李道元寫《水經註》時,引用《山海經》80余次。後來的《京畿誌》、《舊唐書·京畿誌》、《新唐書·文藝誌》、《王崇文目錄》等都將其收入史部地理書。明清時期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貶值的時期,有“奇物多”、“道中山川難考證”之說。到了近代,顧頡剛撰寫了《藏山五經探源》,發表了許多極為精辟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了《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後來譚棲祥在《山經》中對河流的下遊及其支流進行了考證。利用《山經》中豐富的河流信息,對《山經》中註入河流下遊的支流逐壹進行整理、對比,考證出壹條最古老的黃河古道。這篇文章的發表進壹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臟山景》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歷來眾說紛紜。東漢的稱此書為於、易在唐時所作。後來的《爾雅》、《論衡》和《吳越春秋》都沿襲了它的理論。這個理論比現在更早,流傳很久了。然而,當北魏的李導第壹次寫《水經註》時,他發現:
《山海經》的編纂少之又少,書策低劣,難以編纂,後人試圖造假,與初衷相去甚遠。有段時間我開始懷疑這本書不是壹個人寫的。據北齊《山海經》記載,秦漢以後的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地名,有壹部分不是余、易所撰。《隋書經籍誌》三代以上從未有人寫過。此後,隨著考古學和偽科學的發展,於、易的學說日益遭到否定。
當代學者壹致認為,《山海經》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不是壹個人壹次完成的。但是,具體的看法不壹樣。有學者認為《山海經》由三部分組成,其中《山海經》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成書。《海經》是西漢時期寫的。《大荒經》和《大荒經》寫於東漢至魏晉。有學者對《山海經》中的與作了比較研究,結論是所記的四川在周、秦、河、漢之間最為詳細和壹致,故作者應為該地區人。至於時代,應該是在龔宇之後,戰國末期。
現行版《山海經》18卷39篇,其中《山景》(又名《五藏山景》)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21000字,占全書2/3。國內經典與海外經典,8卷,4200字。《野經》和《中國野經》共5卷,5300字。
晉代郭璞註,後有畢淵《山海經新校》和清代郝懿行《山海經註》。
《山海經》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五藏經》是全書中最素雅的部分。主要是從形式到內容描寫各地的山川,雖然也有神話,比例也不大。毫無疑問,它是壹本早期的地理書。
《山海經》中記載的山川比早期龔宇記載的更加豐富。《山海經》記載的山的長度為***15000字,相當於龔宇指南部分的14倍。《龔宇》記載的山只有4列,《山經》卻發展到了26列。
《山經》以山為綱,分為中、南、西、北、東五大山系。全文有條不紊,以方向和道為經緯。在描述每壹系列山脈時,我們還描述了山脈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度、形狀、洞穴及其面積,並註意兩座山脈之間的相關性,其中有些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等。顯然我們對山有了初步的概念,可以稱之為中國最早的山地地理書。描述河流的時候,壹定要講它的起源和流向,也要註意河流的支流或者流入支流的水系,包括壹些水流的暗流和潛流,還有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
《山海經》地理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至湖南西部,南至廣東南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五省。
西山經東起群山與陜西之間的黃河,南至陜甘秦嶺,北至寧夏鹽池至新疆阿爾金山,西至內蒙古騰格裏沙漠和寧夏的賀蘭山,東至河北太行山,北至內蒙古陰山。東山井包括現在的山東、江蘇北部和安徽。中山景西至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記載了很多原始的地理知識,比如南方的溶洞,北方河流的季節變化,不同氣候帶的地理景觀,動植物的分布等。
《山海經》在物質資源分布上,詳細記載了礦產,提到300多個礦產產地,有用的礦產有七八十種,分為金、玉、石、土四大類。公元前3765438年至公元前286年希臘學者喬菲斯提斯所寫的《石頭的記錄》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質文獻,但它只記錄了16種礦物,分為金、石、土三大類。而同時代或後世的《山海經》記載的礦物種類是它的五倍,分類也更加詳細。《山海經》還註意到了礦物的出現,根據礦物的硬度、顏色、光澤、透明度、結構、敲擊聲、藥性等進行鑒別,並對動植物的形態、性能、藥用功效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因此,《山海經》在礦物學分類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英國中國科學技術史作家李約瑟說:“《山海經》是壹個名副其實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關於古人如何認識礦物和藥物的知識。”
《山海經》在地理學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作者以中山經典所在的區域為世界中心,周圍有南山經典、西山經典、北山經典、東山經典。大陸四面環海,四海之外都有陸地和國家,也有偏遠的地方。這就是世界。《山海經》末指出:“天地之物二萬八千裏,南北之物二萬六千裏。”
這在科學發展的今天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但2000多年前《山海經》的作者認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知的,世界有其限度,是可以度量的,這在地理研究史上是極其寶貴的資料。
但《山海經》也有其局限性。《山經》記載的山有447座。據考證,漢晉以來有記載的約有140,少於總數的1/3。這140的山脈分布極不均勻,壹半屬於中山井,另壹半屬於南、西、東山井。就記錄的山脈方向而言,整個講座的大方向基本是正確的。在距離上,除了《中山經》所在的晉南、陜西中部、豫西、豫、衛、夷、羅地區外,其他經脈中的距離差異較大,可靠性較差。《海經》中的外國有60多個,但除了天都、韓國等少數幾個名字外,大部分都是以當地人的名字命名的,如胸國、大人國等,顯然都不是真正的國名。至於各國的外貌,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也有很多傳言。在《荒野經典》中,神秘、荒誕的成分較多,而具有地域價值的內容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