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海經》是壹本什麽樣的書,裏面介紹了什麽?

《山海經》是壹本什麽樣的書,裏面介紹了什麽?

《山海經》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腹地的山川瑰寶,尤其是壹些奇鳥奇花怪石,都是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其中,海外經典介紹了傳說中的外國男人的風俗習慣,如雙頭壹號國、三頭國、女人國、丈夫國、大人國、小人國等,更是千奇百怪,既賞心悅目,又增長了人們的見識。《海內經》介紹了中國著名國家的國內風俗,古代的壹些珍貴動物,古代的壹些傳說。語言生動,情節離奇,讀後回味無窮。野地經典介紹野地之外的風土人情、歷史典故、奇風異俗等等,讓人愛不釋手。此外,《山海經》還介紹了古語、外國、齊增等...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而且有助於人們在正確認識今天民族歷史的同時,得到愛國主義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仍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它們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精華,它們塑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為了傳承中國優秀文化遺產,弘揚文明古國的歷史遺產,我們專門出版了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文庫叢書。本系列圖書本著推陳出新,發揚傳統的宗旨。中國歷代經典和歷史子集的各種名著被選為古代名著現代翻譯的形式出版。首先重點介紹中國古代哲學、歷史、地理、文學、科技等領域具有典型意義的不朽歷史名著,以及歷史上流傳千古的著名選本。考慮到普及的需要和目標受眾,就每壹部名著而言,除了少數譯作外,大部分都是精選譯作;也就是說,要對這本名著的選錄部分進行翻譯和註釋,翻譯要準確通順,避免讀者受復雜難懂的古籍之苦,適應快節奏的時代,讓讀者直接面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邊學邊用。讓老中青都願意去讀,去理解,從而從中得到教訓。

《山海經》是壹部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的古籍,包括歷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藥等。

《山海經》的性質,壹代不如壹代。韓曙《文藝誌》將其歸入形法範疇,東漢班固將其歸入技數範疇,劉秀新則認為《山海經》是壹部地理博物史書。西晉的郭璞高度評價《山海經》是壹部可信的地理文獻。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是“古今怪語之祖”,才將其收入《怪語》壹書。

清朝的《四庫全書》也把這本書列為小說。到了現代,魯迅也認為這本書是巫師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論者認為《山海經》是壹部早期的、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五藏山景》的地理價值最高。

歷代對《山海經》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東漢著名治水專家王景,從邊開始治水。臨行前,明帝送給他壹本參考書《山海經》。北魏李道元寫《水經註》時,引用《山海經》80余次。後來的《京畿誌》、《舊唐書·京畿誌》、《新唐書·文藝誌》、《王崇文目錄》等都將其收入史部地理書。明清時期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貶值的時期,有“奇物多”、“道中山川難考證”之說。到了近代,顧頡剛撰寫了《藏山五經探源》,發表了許多極為精辟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了《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後來譚棲祥在《山經》中對河流的下遊及其支流進行了考證。利用《山經》中豐富的河流信息,對《山經》中註入河流下遊的支流逐壹進行整理、對比,考證出壹條最古老的黃河古道。這篇文章的發表進壹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臟山景》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歷來眾說紛紜。東漢的稱此書為於、易在唐時所作。後來的《爾雅》、《論衡》和《吳越春秋》都沿襲了它的理論。這個理論比現在更早,流傳很久了。然而,當北魏的李導第壹次寫《水經註》時,他發現:

《山海經》的編纂少之又少,書策低劣,難以編纂,後人試圖造假,與初衷相去甚遠。有段時間我開始懷疑這本書不是壹個人寫的。據北齊《山海經》記載,秦漢以後的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地名,有壹部分不是余、易所撰。《隋書經籍誌》三代以上從未有人寫過。此後,隨著考古學和偽科學的發展,於、易的學說日益遭到否定。

當代學者壹致認為,《山海經》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不是壹個人壹次完成的。但是,具體的看法不壹樣。有學者認為《山海經》由三部分組成,其中《山海經》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成書。《海經》是西漢時期寫的。《大荒經》和《大荒經》寫於東漢至魏晉。有學者對《山海經》中的與作了比較研究,結論是所記的四川在周、秦、河、漢之間最為詳細和壹致,故作者應為該地區人。至於時代,應該是在龔宇之後,戰國末期。

現行版《山海經》18卷39篇,其中《山景》(又名《五藏山景》)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21000字,占全書2/3。國內經典與海外經典,8卷,4200字。《野經》和《中國野經》共5卷,5300字。

晉代郭璞註,後有畢淵《山海經新校》和清代郝懿行《山海經註》。

《山海經》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五藏經》是全書中最素雅的部分。主要是從形式到內容描寫各地的山川,雖然也有神話,比例也不大。毫無疑問,它是壹本早期的地理書。

《山海經》中記載的山川比早期龔宇記載的更加豐富。《山海經》記載的山的長度為***15000字,相當於龔宇指南部分的14倍。《龔宇》記載的山只有4列,《山經》卻發展到了26列。

《山經》以山為綱,分為中、南、西、北、東五大山系。全文有條不紊,以方向和道為經緯。在描述每壹系列山脈時,我們還描述了山脈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度、形狀、洞穴及其面積,並註意兩座山脈之間的相關性,其中有些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等。顯然我們對山有了初步的概念,可以稱之為中國最早的山地地理書。描述河流的時候,壹定要講它的起源和流向,也要註意河流的支流或者流入支流的水系,包括壹些水流的暗流和潛流,還有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

《山海經》地理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至湖南西部,南至廣東南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五省。

西山經東起群山與陜西之間的黃河,南至陜甘秦嶺,北至寧夏鹽池至新疆阿爾金山,西至內蒙古騰格裏沙漠和寧夏的賀蘭山,東至河北太行山,北至內蒙古陰山。東山井包括現在的山東、江蘇北部和安徽。中山景西至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記載了很多原始的地理知識,比如南方的溶洞,北方河流的季節變化,不同氣候帶的地理景觀,動植物的分布等。

《山海經》在物質資源分布上,詳細記載了礦產,提到300多個礦產產地,有用的礦產有七八十種,分為金、玉、石、土四大類。公元前3765438年至公元前286年希臘學者喬菲斯提斯所寫的《石頭的記錄》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質文獻,但它只記錄了16種礦物,分為金、石、土三大類。而同時代或後世的《山海經》記載的礦物種類是它的五倍,分類也更加詳細。《山海經》還註意到了礦物的出現,根據礦物的硬度、顏色、光澤、透明度、結構、敲擊聲、藥性等進行鑒別,並對動植物的形態、性能、藥用功效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因此,《山海經》在礦物學分類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英國中國科學技術史作家李約瑟說:“《山海經》是壹個名副其實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關於古人如何認識礦物和藥物的知識。”

《山海經》在地理學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作者以中山經典所在的區域為世界中心,周圍有南山經典、西山經典、北山經典、東山經典。大陸四面環海,四海之外都有陸地和國家,也有偏遠的地方。這就是世界。《山海經》末指出:“天地之物二萬八千裏,南北之物二萬六千裏。”

這在科學發展的今天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但2000多年前《山海經》的作者認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知的,世界有其限度,是可以度量的,這在地理研究史上是極其寶貴的資料。

但《山海經》也有其局限性。《山經》記載的山有447座。據考證,漢晉以來有記載的約有140,少於總數的1/3。這140的山脈分布極不均勻,壹半屬於中山井,另壹半屬於南、西、東山井。就記錄的山脈方向而言,整個講座的大方向基本是正確的。在距離上,除了《中山經》所在的晉南、陜西中部、豫西、豫、衛、夷、羅地區外,其他經脈中的距離差異較大,可靠性較差。《海經》中的外國有60多個,但除了天都、韓國等少數幾個名字外,大部分都是以當地人的名字命名的,如胸國、大人國等,顯然都不是真正的國名。至於各國的外貌,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也有很多傳言。在《荒野經典》中,神秘、荒誕的成分較多,而具有地域價值的內容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