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女藝人與上海小報的誕生
上海休閑文藝小報的出現與近代上海娛樂業的繁榮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上海開埠以後,尤其是太平軍在江南地區與清軍的作戰,大批江南富豪、地主、商人等紛紛避難租界,這些龐大消費人群的存在,促進了租界消閑娛樂業的發展。租界內的茶館、煙館、妓院、說書等消閑娛樂業相繼開設,娛樂業日趨繁榮。據統計,1869年,租界內的妓館就有數千家,③煙館有1700余家,④其他茶樓、酒樓、戲園如雨後春筍,比比皆是。有報刊描繪了當時上海娛樂業之盛況:“上海之洋涇浜甚勝地也,中外雜處,商賈輻輳,俗尚繁華,習成淫佚,故妓館之多甲於天下。輔之以戲場,襯之以酒肆,又有茶居、煙室以點綴也。月地花天,燈山酒海。耳謀鄭衛之聲,目熟冶蕩之態。”⑤傳統和近代娛樂業的發展,促使了市民日常休閑娛樂生活的大眾化,市民日常文化消費已成為市民生活中的壹項重要內容。有學者描述道:在上海,像茶樓閑飲、盆湯沐浴、書場聽書、戲院觀戲、乘車遊觀等,都已是花費無多的大眾化休閑娛樂活動,那些受雇於人的店夥、賬房、塾師,乃至於販夫走卒等普通人,也可以在勞作之余,到這些場所去休閑壹番,以解身心之乏。⑥上海娛樂業的發達,促進了娛樂消遣文化消費的萌生和發展。晚清時期誕生於租界內以消遣娛樂為主體形式的文藝小報與其發達的消閑娛樂業的發展不無關系。
在這眾多消閑娛樂業中,蘇州評彈尤其是女彈詞占有壹席之地,女彈詞群體的存在和發展與近代上海休閑文藝小報的發展繁榮有著密切的互為依存關系。
女彈詞進入上海以後,以色藝傾動聽眾,成為上海市民消遣娛樂的對象。上海在開辟商埠之前,城隍廟壹帶是城市民眾唯壹的遊樂場所,所以蘇州評彈藝人也在此安營紮寨,賣藝為生。隨著上海租界消費文化的繁榮,本來僅僅活動在上海城內的女彈詞,很快移居租界,並創辦“書寓”,賣藝為生,產生了“書寓”式的彈詞女藝人。“書寓”本為女彈詞的居所,“創自朱素蘭”,“同治初年,最為盛行”。⑦女彈詞藝人在租界壹帶十分活躍,據《海上冶遊備覽》記載:“說書而易男為女,亦取其易招人聽之故,女而肄業說書,亦取其引人入勝之意。業此者常熟人為多,所說之書為《三笑》、《白蛇》、《玉蜻蜓》、《倭袍傳》等類,亦不過十數部而已。目下愈來愈多,北市壹帶,各裏聚集,竟有三十余戶焉。”⑧說明了女彈詞藝人規模逐漸擴大,彈詞壹業發達。
這些女彈詞藝人的藝術造詣很高,且多色藝俱佳。她們受聘於書場老板,登臺獻藝,以此為生。她們自高身價,所住場所稱“書寓”,自稱為“詞史”或“先生”。但允許客人前往遊玩,也可以應客人之邀到酒樓侑酒,實際上與妓女沒有什麽區別。但在女彈詞早期時代,她們比較謹嚴,不與壹般妓女同流合汙。如袁翔甫在1872年《滬北竹枝詞》中有:“壹曲琵琶四座傾,佳人也自號‘先生’;就中誰是超群者,吳素卿同黃愛卿。”註雲:“說書女流,聲佳頗高。”⑨這些書寓女彈詞諳習彈詞之妙,有些能通文翰、具“詩名”,還有人自詡黛玉、香君⑩,頗能說明女彈詞的高雅及文學素養。
上海開埠以後,社會性質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傳統價值觀念漸漸被近代功利價值觀與享樂觀念所取代,日漸呈現商業社會與消費社會的特性。尤其是租界商業繁榮和娛樂文化的發達,書寓女彈詞逐漸發展成為高級妓女,也成為傳統文人學士消費的對象。傳統士大夫與書寓女彈詞“才子佳人”式的交遊,壹可以了卻傳統文人的“青樓情結”。中國舊式文人雅士向有喜歡嫖妓的風氣和傳統。近代著名改良主義學者王韜既是我國近代史上開新風氣者,又是個上海通,同時也是壹個喜歡狎妓的學士,自稱“身歷花叢凡40年”。文士狎妓在當時很流行,為文人風習之壹。王韜經常跟李芋仙等至交暢遊於書寓、長三之間,每逢有朋自遠方來至,必邀至妓院宴飲壹番。(11)二也體現了十裏洋場才子的生活方式。張靜廬曾回憶說,在當時,文人“壹定要‘風流’,才可以稱為‘才子’,壹定要進出娼門,才配稱得起為‘洋場才子’”。(12)因此,“訪女彈詞”、“閑步尋書寓”(13)等就成為文人士大夫們壹種消閑的日常生活。這樣文人與女彈詞之間的贈詩賦詞唱和之作屢見報端。著名文士王韜對於高級妓女也就是書寓女彈詞的評價甚高,表達了傳統士大夫對於高級妓女的壹種才子佳人式的交遊情結,女彈詞與士大夫之間的交往也在壹定程度上顯示出自己的社會身份和地位。
另壹方面,中國的高級妓女是壹種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的產物。19世紀的上海,高級妓女享有壹種為社會所公認的地位,上流人士的休閑空間往往是光顧這類高級妓院。這是壹個唯壹讓商人和文人學士不僅感到安寧和舒適,同時也感到溫馨的地方。壹些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如生日、金榜題名、商業交易等,都在這些地方舉行慶祝活動。對中國城市的精英來說,光顧高級妓院是壹種正常的社會生活,他們不僅可以定期去那裏,而且還可以天天去那裏。這類公***場合成為壹種社會身份的象征。(14)
隨著近代上海洋場才子與蘇州女彈詞或曰高級妓女群體之間的詩酬唱和交往的加深,在近代上海報刊業發達繁榮的大背景下促成了消閑遊戲類文藝報紙——小報的誕生。
早在1872年《申報》創刊後,就公開征求過“騷人韻士”們的“短什長篇”和“天下各名區竹枝詞及長歌紀事之類”的文字,也就是士大夫與女性交遊的詩賦唱和。後來,這樣“描寫艷情,流連風景”的唱和之作太多,於是就有了中國最早的文藝期刊《瀛寰瑣記》的創刊,它主要是刊登大量文人雅士的壹些茶余酒後的消閑詩詞文章,間有遊記、翻譯小說之類。1875年《瀛寰瑣記》改名《四溟瑣記》,後再改名《寰宇瑣記》。其創辦的宗旨是“或可以參濟世安民之務,或可以益致知格物之神,或可以開弄月吟風之趣,博搜廣采,冀成鉅觀”(《瀛寰瑣記·敘》)。(15)這些文藝期刊所刊載的文藝作品,多數是以上海十裏洋場為背景,反映的也多是活躍在上海這壹日益都市化社會舞臺上的買辦官僚、洋場才子、封建紳商和市井小民的生活和心態。
十裏洋場奢侈消費風氣日熾,女彈詞書寓為洋場才子冶遊其中提供了理想的空間。傳統文人筆墨和才情在相當程度上花費在妓場之中,尤其是高級妓女身上。傳統的女彈詞藝人在商業社會大潮中也逐漸蛻變。很多的女彈詞藝人淪為妓女,“廢書而用唱”,書寓性質發生變化。眾多女彈詞淪為為妓女,促使上海娼妓業的繁榮,也刺激了近代上海消費文化的畸形發展,吸引了眾多傳統士大夫來此尋芳覓艷。
女彈詞自身的轉變以及與傳統士大夫之間的交往,促成了近代上海娛樂性傳播媒介——小報的誕生。小報在《申報》文藝附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尤其是傳統文人與妓女之間的贈詩唱和,需要壹個釋放他們情感的渠道,加以近代上海報刊業的發達,第壹張娛樂消閑型的小報——《遊戲報》誕生於風月場中,其所記多為妓女的日常起居及容貌才藝,從此,女彈詞及妓女敘事成為小報不變的主題之壹。
①參見拙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版。相關研究如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等。
②參見吳琛瑜博士論文《晚清以來蘇州評彈與蘇州社會——以書場為中心的研究》(未刊稿)。其他關於評彈研究的如周巍:《明末清初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江南“女彈詞”研究》(《史林》2006年第1期)、《晚清以來“女彈同”職業生涯的呈現及其意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申浩:《社會史視野下的評彈文化變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③《上海新報》1869年10月23日。
④《申報》1872年5月25日。
⑤《上海新報》1869年11月13日。轉引自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頁。
⑥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第265頁。
⑦王韜:《淞濱瑣話》卷12《滬上詞場竹枝詞》。
⑧惜花主人:《海上冶遊備覽·女說書》。
⑨轉自陳汝衡:《說書史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頁。
⑩(清)黃協塤:《淞南夢影錄》卷1。
(11)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33頁。
(12)張靜廬:《在出版界二十年》,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頁。
(13)《蝶戀花·申江感事詞》,《申報》1872年5月24日。
(14)[法]安克強:《上海妓女》,袁燮銘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頁。
(15)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