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環球時報報道過此事
萬牲園史考
壹、萬牲園籌建始末?
“萬牲園”是壹個極富當時時代氣息的名字,它最初來自於出國考察大臣端方的壹個奏折。清王朝的統治在進入20世紀後,已經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但是,統治階級仍然幻想通過改良來挽救自己的頹勢。此前,由於發生了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光緒皇帝在整個事件中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個人的思想受到了康、梁的啟發,對西方的憲政情有獨鐘。戊戌變法雖然被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保守勢力鎮壓下去了,但是改革的呼聲卻從未止息過。20世紀初,光緒皇帝得到慈禧太後的同意,派出了包括端方、戴鴻慈等為代表的大臣,出使西方諸國,目的是考察先進國家的政治經驗,勵精圖治。萬牲園的建立,應該說就是這次考察的壹個成果。
1906年10月13日,出使歸來的戴鴻慈、端方等連上三道奏折,壹奏軍政,二奏教育,第三奏就提到了修建包括萬牲園在內的公***設施。“各國導民善法,擬請次第舉辦,曰圖書館,曰博物館,曰萬牲園,曰公園。”①清王朝在此時為了表達堅決推行憲政的決心,采納了端方等諸位大臣的建議,並且立即付諸實施。
應該指出的是,清政府之所以在籌建萬牲園壹事上雷厲風行,除了出於改革憲政的考慮,更主要的原因或許是為了取寵慈禧太後。實際上,清政府在派出端方等大臣出使諸國之前,就有了籌備萬牲園的想法。因為在端方等考察德國期間,就在那裏定購了不少動物,②否則,即使清政府想立即把萬牲園建立起來,也沒有足夠的動物來裝點。壹個更需要註意的細節是,慈禧太後的親信大臣端方從歐洲回國後,專門送給太後壹頭大象和數種其他動物,慈禧對此頗為希奇,還聘請了兩名德國人看管那頭大象,可皇宮無處餵養這個寵然大物,慈禧於是產生了為這些動物興辦專門場所的念頭。後來,由於糧草不足,大象被活活餓死了,由此更是讓慈禧態度堅決。端方等諸位大臣體察出了老佛爺的良苦用心,於是奏請建立萬牲園,恰合了太後的心意,可謂壹舉兩得。
由於太後的幹預以及端方、戴鴻慈等諸位大臣的奏議,萬牲園的籌建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實際上,清政府在萬牲園建立上的熱情,表現了它的壹種姿態,似乎表明自己在立憲上的決心。平心而論,它的這種姿態,還是比較得民心的。人們對萬牲園的建設投入了極大的關註。遠在天津的《大公報》,更是對萬牲園的整個工程進度進行了詳細的全程報道。③
1907年6月5日,端方在出洋期間定購的動物抵達天津塘沽,這批動物包括斑馬、花豹、獅子、老虎、袋鼠、駝鳥等,壹***裝運了59籠④6月7日,這批動物運抵北京。但此時,萬牲園內各種設施還未竣工,於是,只得把它們臨時寄養在附近的舊廟廣善寺內,後來,這個寺廟也劃歸萬牲園。廣善寺在當時已經破敗,“將該寺之佛像拆棄,更於佛殿前安置鐵柵,置虎豹於其中。”⑤壹時間,昔日香煙裊裊的清靜佛門,變成了飛禽走獸們的天下,打破了寺廟的沈寂。為安置虎豹而拆毀神像,這是萬牲園創辦中壹個頗有意味的插曲,表明人們對漂洋過海而來的珍奇動物遠比多年頂禮膜拜的泥塑木雕更感興趣。在官方的心目中,這批從外洋重金買來的動物顯然比壹座寺廟更有價值,也再次證明萬牲園籌備過程中,慈禧太後的影響無法忽視。
不論其間有什麽樣的插曲,萬牲園最終是建立起來了。1907年7月19日,萬牲園正式接待遊客,第二日,《大公報》就專門刊登了有詳細條目的《萬牲園遊覽規則》,⑥可見人們的重視程度。
二、萬牲園舊址考?
當時西直門外,是清政府農事試驗場的所在,1906年籌建的農事試驗場可以看作是萬牲園的前身,它是在樂善園、可園(俗稱三貝子花園)、廣善寺、惠安寺及附近官地的基礎上建造而成。廣善寺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寄養動物的破廟,廟內尚有明代碑刻。惠安寺位於廣善寺東,廟址已毀,無法考證了。以下,我們主要對樂善園和可園作壹些考證。?
(壹)可園考
關於可園,清人崇彜曾寫道:“西直門外農事試驗場,當年亦寶文莊之別業,名曰可園。旁有廟,曰紫竹林,蓋奉觀音大士之祠。其中亦有園亭點綴,寶氏家廟,今試驗場並兩處圈入,故尤廣。當年故址,壹無存者,惜哉。(光緒壬辰,曾侍先妣往遊可園,其水木明瑟,花樹猶繁,長廊數十間,緣山坡而起,舊制尚不改,可念也。)”?〖HT6”,6SS〗⑦〖HT5”,5SS〗崇彜在這裏頗有點懷舊的情懷,有萬千的感嘆。的確,作為生活在清朝末年的人,他此時看到的可園已經並入農事試驗場,過去的歷史被幾乎隔斷。不過公允地說,可園雖然可以上溯到康熙朝,但是確實已經荒廢很久了。到同治年間,可園已經三易其主,早沒有了昔日的繁榮。
同治時文人李慈銘以及潘伯寅曾於1872年遊歷可園,留下壹部《越縵堂日記》,讓我們了解了可園的壹些歷史:“酒罷更遊‘可園’,都中人呼為‘三貝子花園’,相傳為‘誠隱親王’賜邸。道光嘗歸‘寶文莊公相國’,今為賣花人所居矣。”⑧從日記中我們知道,“三貝子花園”的正式名稱為可園,最初可能是誠隱親王的賜邸。誠隱親王名允祉,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誠郡王。1699年降貝勒。1709年晉誠親王。後來,由於爭奪皇位同四弟胤禎(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結下仇怨。1732年被雍正拘禁,不久死去。1737年被乾隆追謚為“誠隱親王”。恰好允祉排行第三,這可能就是“三貝子花園”的由來。
但是,李慈銘關於“可園”第壹位主人的分析,使用了“相傳”的說法,自己並未肯定,所以這種猜測可能並不確切。因為允祉由郡王晉親王,又由親王降貝勒,從來沒有封過貝子。清初在沒有沿用明朝的封爵制度以前,“皇子”最高的封爵是“貝勒”,同“貝子”是不同的。康熙時代更是明文規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的等級,所以允祉雖然行三,卻並不是“三貝子”。
根據老輩人的記憶,三貝子不是允祉,應該是清朝異姓郡王銜忠銳嘉勇貝子富察氏福康安。他是傅恒的第三子。傅恒在清乾隆年間,既是勛臣,又是皇親(乾隆孝賢皇後的弟弟),他本人也是禦賜園子名“綺春園”,在圓明園的東邊。三貝子花園是福康安的私有別墅,正名是“環溪別墅”。當時的有名詩人法式善、鐵保兩人的詩集裏,全是遊環溪別墅的詩。法式善曾因遊環溪別墅在廣善寺吃飯,這是壹個證明。
或許正因了關於三貝子究竟是誰的各種版本傳說,讓可園充滿了神秘色彩。遙想當年園林繁盛的時候,壹定是壹個雅致的去處。實際上,即使在誠隱親王作古壹百多年後,在昔日樓臺亭榭頹壞的情況下,仍舊別有壹番風味。李慈銘重遊此地,“登土山壹空亭,遠見諸湖,湖外雲樹直接西山。亭外松槐崇密不見日景。”⑨此處風景,對李慈銘頗有吸引,以至於前後三次遊歷至此。
李慈銘第三次遊歷可園是在1882年,此時可園的業主已經是壹個姓文的商人,他把可園的房所租給賣花的商人,“近有文某稍修葺之為業。為賣花者所居,以大半為?NB049?窯藝圃……”?⑩文某是可園的最後壹個業主,他接管園宅後,把名字改成了“繼園”。這個信息,我們可以從寶?NB050?的《文靖公遺集》中看出來 。
寶?NB050?常常帶著全家人到“可園”遊宴。他在壹首詩中寫道:“貝子名園今繼園,近郊推羨武陵源……”。作者遊歷可園的時期和李慈銘差不多。但是,李慈銘在日記中都沒有提出當時的新名稱“繼園”,大概當時壹般人都習慣叫它“可園”或者“三貝子花園”,新改的名稱不太為人們所知。
不論是寶?NB050?還是李慈銘,他們都是以普通遊玩者的身份拜訪可園的。可見,可園自從脫離“三貝子”以後雖然仍舊屬於私人,卻慢慢發展成為大家遊覽的地方。正如李慈銘在自己的日記中記載的,園內大半地區為賣花者的花窯蜜房,說明可園在業主文某時期已經附帶了生意場所的功能。同時期另外壹份資料,證明了我們的猜測:“可園在西直門外正西,俗名‘三貝子花園’,有亭臺樓閣,並有‘超然余芳’在內包辦酒席。”“超然余芳”當然是飯館的招牌,也必然是和文某有關系的商人經營。想必是因為根據遊人的需要而開設的飯館,也說明遊人在此時已經相當多了。有詩為證:“名園六月菱荷花,便有香車次第來,為問看花諸士女,幾人曾負好樓臺。”
(二)樂善園考
清代樂善園行宮的故址,在今北京動物園的東南部和東北部。占地面積約40公頃,其所占地為農事試驗場籌建地的二分之壹強(農事試驗場總計占地71公頃)。現在保留下來清乾隆皇帝寫下的許多關於樂善園的詩篇,讓我們略微知道了它的歷史。在乾隆的《禦制詩集》中,有壹篇題為“題樂善園”的詩作,在題註中寫道“園,故康親王別業也”。康親王名叫傑書,是“禮親王”代善的孫子,1649年襲郡王,1659年襲巽親王,改號曰康。
其實,樂善園有更遠的歷史。“取義東平蒼,結構逾綠野,勝國為皇莊”,說明在清代以前這裏是明代的皇室莊園。不過,此地雖為皇莊,但從清朝開國起就屬於康親王府,沒有用作它途。
然而,“康親王府”在乾隆初年就沒有房子了,只剩下半倒的破園墻。但是,乾隆似乎對這個幾近荒蕪的園子情有獨鐘。在他的《禦制詩集》中,關於“樂善園”的詩壹***有十三首之多。乾隆皇帝以酷愛詩作著稱,他自己寫詩和日記有差不多的性質,這十三首詩,表明他前後可能十三次遊歷樂善園。他之所以看中樂善園這個地點,或許因為他常住在圓明園辦事,出城或者進城常常由高梁橋乘船到“清漪園”,可以在這裏休息。
或許是去得多了,乾隆便對此地有了感情,“憑眺念興廢,為之長慷慨,稍命復其舊,芟穢疏汙塘。”乾隆十二年(1747年),對樂善園進行了壹次修復工程。不過,這次修復並沒有重新建造繁密的建築物,而是稀稀疏疏地點綴了幾處亭臺樓榭。這讓樂善園的自然趣味更加濃厚,成了壹個雅致的去處。
樂善園自從修復以後,直至改為“農事試驗場”,始終處於靜止的狀態,乾隆皇帝本人去樂善園的次數也少了。在此期間,園子既未再經過整修,也未換過業主,便壹天天荒蕪下去。尤其在1801年之後,管理樂善園園庭事務的官員已經甚為簡陋,只由值年官員管理,裁撤了樂善園郎中壹員、食六品俸苑丞三員、食九品俸苑副二員。到1804年,又經清朝內務府奏準,樂善園內殿宇房間,壹經裁拆,原設的苑丞、副苑分撥在中海、北海、倚虹堂等處當差,園丁園戶撥在景山當差。樂善園的房基空院***地56?4畝,每畝征銀三錢,每年***征銀十六兩八錢,許民人耕種,從此樂善園便成了田地。
寶竹坡的樂善園詩雲:“故址嘆荒涼,淒然悲滿目,壯觀盡摧殘,往來恣樵牧,嘆息復嘆息,盛衰盛轉轂。”這首詩體現出壹份悲涼的心情,說明到光緒初年,樂善園已經殘破不堪。皇帝早已不去此處遊歷,於是更多是普通百姓在這裏隨便遊逛。這種荒涼殘破的情形壹直持續到開設農事試驗場,農事試驗場即為萬牲園的前身,下屬農工商部。?
三、余 論?
1907年7月19日京師萬牲園對外開放,時間為早八點到下午六點。門票初定為20枚銅元,兒童、仆役減半,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入園可以享受免票待遇。這項措施體現了設立農事試驗場的初衷,“本場為開通風氣,改良農事起見,特於場內附設博覽園,以便公眾遊覽,得考察試驗之成績,發起農事之觀念,並於博覽園附設動物園、博物館。”
但是,開始熱心公***設施建設,預備立憲的清政府,在男女大防的問題上,還保留著傳統的認識。於是,在中國第壹座西式動物園裏,出現了壹條特殊的遊覽規則:男女不同遊。萬牲園規定,壹、三、五、日對男性開放,二、四、六對女性開放,可見男女壁壘之森嚴。不過,這個限制在施行不久就被廢除了,從而成為中國官方所設立的公***場所中最早取消男女大防的案例。
“萬牲園”開園之日已是清王朝敗落之時,四年後便易幟為“中華民國”。不過,萬牲園的建立開了風氣之先。此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建設自己動物園的高潮。袁世凱曾在北京萬牲園建立不久,從京師運送孔雀至天津。然而,由於中國形勢每況愈下,在其後的37年中,連年戰亂,民不果腹,“萬牲園”根本無人問津。尤其是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以“防空需要”為名,將大型猛獸全部毒殺。
“萬牲園”後又充為彈藥庫,致使雕零敗落、殘破不堪,自身尚且難保,更無力引進動物了。所以在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時,該園僅遺3種、14只動物。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對動物園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在萬牲園舊址上建立西郊公園。雖然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但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園管理委員會仍於1951年撥出專款,並組織人員赴鄂、粵、桂、川、康、黑、吉等省搜集野生動物。此後為了保障動物園中野生動物的長期補給,北京動物園先後在東北、四川、雲南、新疆、青海等地建立了野生動物搜集站。到1955年正式定名“北京動物園”時,動物種數已達200多種、982只,終於克服了開園初期的窘境。?
①《德宗景皇帝實錄》,第563卷。?
②《大公報》,1907年6月5日,《選購禽獸裝運入京》。?
③具體內容請參見《大公報》1907年6月5日,7月20日,11月11日,12月1日等各期。?
④《大公報》,1907年6月5日,《選購禽獸裝運入京》。?
⑤《大公報》,1907年7月4日,《動物園之概略》。?
⑥?B18?《大公報》,1907年7月20日,《萬牲園遊覽規則》。?
⑦崇彜:《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頁。?
⑧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同治十壹年二月十八日。?
⑨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同治十壹年三月二十壹日。?
⑩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光緒八年二月三十日。?
寶?NB050?:《文靖公遺集》。?
參見《增補都門紀略》。?
參見《都門紀略》。?
參見乾隆:《禦制詩集》,第二卷,三十二壬申。?
《大清會典事例》,內務府卷中。?
寶廷:《偶齋詩草》,甲申年詩。?
參見《農事試驗場章程》,第壹章總綱。?
《大公報》,1907年10月29日,《紀商品陳列所》。?
《大公報》,1907年12月1日,《奇禽到津》。?
(作者為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