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壹本在中國廣為流傳的好書。相傳為北宋初浙江錢塘(今杭州)壹位老儒生所作。
《百家姓》采用四字體,句句押韻,易讀、好聽、易學、易記。
百家姓很實用。中國古代農村,以家族式自然經濟為主體,宗法制度極重,所以非常重視姓氏。比如中國農村,姓氏觀念很強,族譜相當普遍,所以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家族和姓氏的族譜,以及其他姓氏的族譜。家譜的建立或查找成為維護姓氏的重要社會活動,可以方便自己熟悉百家姓。
幾千年來,中國的姓氏傳統經歷了壹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家喻戶曉的《百家姓》壹直是中國流傳甚廣、影響深遠的啟蒙讀物,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明代學者呂坤(公元1536-1618)在他的《社會略》壹書中特別提到:“八歲以下初學禮儀者(按村學),應先讀聖紫晶以學其所學,百家姓以日用……”
文字記載中最早提及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公元1125-1210)。他有詩《住在秋郊》:“孩子在冬校與鄰居鬧,照案,無知卻愛惜自己。村書給了以後,我就閉門睡覺,壹年到頭不看人。”詩中註道:“農民在十月送孩子上學,稱為冬學。妳讀的雜字百家姓之類的,叫村書。”
然而,誰寫了這麽著名的《百家姓》?這本書是什麽時候寫的?但從壹開始就成了壹個謎。
與陸遊同時代的學者王明清(生卒於午後,主要活動時期為南宋孝宗至寧宗,即公元1163-1224年之間)在《趙宇新誌》卷三中寫道:“其如《百家姓》印於市井,明清之際似有詳究。這是什麽?其首雲‘千孫’,蓋千氏為正朔,‘趙’為本國之姓,故‘千’為第二;孫是(指的謚號,公元648年繼位,公元978年降宋)的公主,其次是江南的李。第二句雲‘吳州鄭王’,全吳肅(指初王錢镠謚號,公元907-931年在位)而去後妃。”這種推測有壹定道理,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此外,南宋學者陳在壹部著名的摘要書目中,寫了壹卷《千姓匯編》,名為《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貞子實錄》,此書已失傳多時。「千姓」和「百姓」有什麽關系?這個“蔡貞子”是誰?我還是不知所措。
明清有學者在筆記中討論百家姓。如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後的壹段時期),山東惡人王祥在《百家姓調查》中寫道:“《兔園集》是宋初錢唐壹老儒所作。錢初在浙江時,是第壹趙,第二錢;孫乃飛;李是南唐的國主。第二,國家的家庭,自由地葉韻;錯過的東西很多,知道的人都眼紅。然而流傳至今,被孩子們背誦,奉為經典。就其本身而言,是粗略的註解;朱芳的古今著作《氏園》、《氏族(簡稱)》至今仍是弓箭手的箭(註:箭hāo shì,呼嘯之箭,比喻開端或先行者)。"
本文所說的兔園集,是指兔園集,也稱兔園之策或兔園之宅。據王應麟《困學文姬》所載,是唐代(江王)命助手杜思賢模仿應試科目所作。該書引用歷史解釋,收集古今事跡和典故,按對偶句分類編纂,共48冊30卷。唐太宗之子李雲,以漢代梁孝王兔園得名“兔園策”。《兔子花園政策》是壹本對兒童有啟發性的讀物。晁的《郡齋讀書誌》則不同。他認為是唐代於世南寫的,10卷;五代時,它作為兒童教科書在鄉村學校中流行。《新五代史·柳月傳》雲:“兔園書亦為田夫子木所背,鄉校也。”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只有敦煌石窟有唐代貞觀年間的手稿《兔園策宅》和《杜斯序》殘卷。王祥在《百家姓考證》中提到的《兔園集》,似乎不壹定是或晁提到的唐書。但借其名,指的是韻文體裁的學童啟蒙課本。不過,還有壹種可能,百家姓可以追溯到唐五代的壹部通俗讀物。如前所述,兔園書屋原本有48本書,30冊即10冊。怎麽知道沒有“姓”?但很遺憾,它已經丟失了,目前也沒辦法查。
清代梁章鉅(公元1775-1849)在《旅行家》卷七《百家姓》壹文中寫道:“毫無疑問,自宋以前就有百家姓了。”
時至今日,學界認為《百家姓》在宋代之前很可能就有抄本,只是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杭州地區)壹位佚名儒生編輯加工成書。壹千多年來,《百家姓》再版無數次,版本眾多,有各種各樣的“續百家姓”和“增百家姓”,在不同時期要經過很多人的刪、補、改。
明清時期,政府出面編纂頒布新的明帝姓氏和皇族姓氏,企圖取代趙、宋的姓氏,但結果都是徒勞。明朝初年,國子監的編輯吳申率先編纂了《明太祖千家姓》。以當時的“朱”和“朱雲”兩個字開頭,* * *賺了1968個姓氏。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獻給明太祖朱元璋。但這本書無法在民間普及,至今連壹本樣本都沒有流傳下來。我們只能學習吳申的《金〈萬姓〉》壹文的“表”來推斷事情的大致經過。
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清朝皇帝愛新覺羅·葉璇率先編纂了《皇室百家姓》,其中不接受滿蒙八旗姓氏(清朝八旗滿族家譜包括625個滿族姓氏* * *)。實際上是重新排列了當時流傳的《百家姓》中408個單姓和30個復姓的順序,並在每個姓氏後標註縣名,即宋代百家姓的改編。開頭幾個字是:
“孔子(魯)師(太原)闕(下邳)黨(馮異)、孟(平陸)席(安定)齊(汝南)梁(安定)、高(渤海)山(河南)詹(河南)楊(汝南)、鄒()陸(魯南)
但古代版百家姓早已婦孺皆知,面對其強大的民間影響力,皇族姓氏只能敬而遠之。
清代著名學者於(公元1775-1840)在《圭司抄本》卷七《百家姓書》壹文中分析:“南史李僧孺傳曰:‘劉瞻始撰百家幫解曹。”《舊唐高士廉傳》說:‘寫宗譜,有二百九十三姓,壹千六百五十壹家,為九等。’《李義府傳》曰:‘世聯宗室百卷。’宋代沈括《筆談》中說:“唐朝時,宗族分五等,有數百人,皆稱士。況且素有普通姓氏之稱,結了婚的官員不敢與他們幾百人競爭。”按照姚典的說法,人和李玟是分別稱呼的。鄭康成說:‘百姓也是大臣的兒子和兄弟。’所以壹百個人稱之為百校,也只是當官的說說而已。“這個分析是合理的。宋代的“百家姓”繼承了多年的舊論。其本義是指在所謂“士”“文人”階層中常見的姓氏,並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姓氏,即不包括稀有姓氏和生僻姓氏。如前所述,明朝初年,根據當時的全國戶籍,明朝皇帝的千姓賺了l968個姓氏。但宋元明清十大宗室中,《百家姓》收錄的504個姓氏基本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