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日”的確定,無疑是推進壹項事業開展、弘揚壹種偉大精神的重要文化符號。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 *** 和社會關註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 *** ,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
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範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
在壹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幹”。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
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壹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壹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壹個民族文化的根基,壹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
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
這壹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
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
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
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
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壹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壹對不可化解的矛盾。
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2.我國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壹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2.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它們最初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都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這壹定的歷史現象,體現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水平,它們價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重大。 4.保護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擴展資料:
中國文化遺產是由中華人民***和國國家文物局為保護保存在中國境內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遺址、藝術形式而啟動的計劃。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四川都江堰、陜西兵馬俑、山東泰山、北京故宮等。截止至2017年7月,中國已有52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 文化遺產歷程 1985年,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侯仁之起草並與陽含熙、鄭孝燮和羅哲文另外三位委員聯名向政協第六屆三次會議提交了《我國應盡早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積極爭取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利於中國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存和保護》的提案。
由此展開了中國加入保護世界遺產的進程。1985年11月22日,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
1987年,中國正式加入該公約及開始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並於同年首批便有6個世界遺產獲成功申報。 截至201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有43項(包括自然遺產9項,文化遺產30項,雙重遺產4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意大利(47項,含跨國項目)和西班牙(44項,含跨國項目)。
2013年6月21日和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7屆會議正式通過決議,分別將中國雲南東南部紅河自治州哈尼梯田和新疆天山列入最新的世界著名遺產名錄。 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
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壹,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並列),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而蘇州是至今唯壹承辦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中國城市(2004年,第28屆)。
中國5000年文化蘊藏了不可估計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是世界之窗。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中國文化遺產。 3.我們學習了解世界文化遺產有什麽意義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對象雖然是物質文 化,但強調的是精神文化——歷史、宗教、思想、藝術、技術等。
這些“遺產”蘊藏著人類 的精神和智慧,以她們的歷史高度、文化厚度、自然生命告訴人們:經濟的發展不能破壞自 然和遺產,世界是人與自然、人與文化和諧相處的世界。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但留下來的不是通常所謂物質的“家 產”,而是口傳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內容和方法,它由人代代相傳下來,傳承人的血肉之軀 就是文化的載體。
傳承方式有家族、師徒、族群、團體、社會傳承等。如果傳承壹旦停止,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成為歷史的見證,有時也就完全消失了。
所以,沒有傳承人,也就沒有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點是傳承人。
4.歷史文化的意義文化遺產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繪畫、遺物、銘文等文物;在景觀,建築樣式結合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或建築群體;從歷史、美學和人種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工物品或人與自然***同創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等。
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壹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
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對於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並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擴展資料:
怎麽保護中華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 (壹)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和必要的物質技術支持。壹個民族、壹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對於壹些難得的傳統文化資料國家和相關部門要給予必要的物質、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讓研究人員能夠研究下去。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對於壹些具有傳統文化意義的文化載體,如村落、寺廟、街道、碑刻、古城及其他建築,還有些各少數民族文化的有形物質載體,如服飾、器皿、農具、造景、雕塑及其他美術品等,各級 *** 及相關部門加大保護力度。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腐朽、落後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原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勇於發揚光大,並努力探尋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再創新的理念。
而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等文明成果,不能壹味教條地學習,將之吸收和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壹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備。 (四)拓寬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