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們所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楚墓中出土的竹簡《老子》(1993年出土),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至於《道德經》的確切成書年代及成書經過,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下面是比較公認的壹種說法: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亂軍將周王室典籍掠走,時任周守藏室史的李耳,引咎辭職,出宮歸隱,欲出函谷關,西遊秦國。
時任函谷關關令(守關官員)尹喜,少年時就喜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壹天晚上,尹喜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裏,狀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尹喜早聞李耳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裏,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七月十二日午後,尹喜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壹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發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凈。尹喜仰天而嘆:“我生有幸。得見聖人”!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於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聖人”。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壹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學術精髓,於是纏著他,要他寫點東西,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李耳無奈,只得同意,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稱為《德經》,合 稱《道德經》。
這就是《道德經》的來歷。
顯然只是壹種傳說而已,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樓主說:沒有從中找出“修真”的內容,不知樓主所言之“修真”確指何物?
若為“真理”,則《道德經》滿篇皆是;若指“升仙”,呵呵,我在這裏勢能說:壹個“悟”字怎生了得!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敢言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