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開始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深造,走上了揭開探索歷史的道路。跟隨中國著名史學家朱維錚教授專修中國思想文化史。 2000年9月——2003年1月,在復旦大學歷史系學習,攻讀專門史專業中國思想文化史方向碩士學位,師從朱維錚教授。 2003年3月,經導師同意,系、校等相關部門批準,提前攻讀專門史專業中國學術史方向博士學位,依舊師從朱維錚教授。 2006年7月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並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任教。 初生牛犢不怕虎 2000年9月姜鵬開始隨朱維錚先生治學,成為當時朱維錚先生門下年齡最小的弟子。據說每次姜鵬見到朱維錚先生都很惴惴不安,敬仰已久的大師,忽然就在眼前。而就在那時朱維錚先生在時隔十數年後,首度重新開設“中國經學史”的課程,朱先生這門課有個習慣,每次都預先布置下堂課的主題,並要兩名學生在他開講前做讀書報告。姜鵬這個新兵便光榮的在第三堂課就要做讀書報告。而不巧的是那時候姜鵬當時正中了“秋毒”患上帶狀皰疹。於是便忍著疼痛寫了壹篇《孔子與儒的角色轉變》。雖說朱維錚先生在前壹堂課中已然說過,甲骨文中沒有“儒”字,但姜鵬考察了可靠資料,發現甲骨文中已經識別出“儒”字。於是這個小牛犢便在課堂上向學術界泰鬥朱維錚教授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並提供了可考察的資料。據說姜鵬當時心裏極其忐忑不安,師兄們都倒吸冷氣,因為先生留給大家最重要的印象就是威嚴。不知對壹個剛入門的毛頭小子提反對意見,朱維錚教授會是怎麽樣的態度。可誰知,姜鵬講完自己的意見後,朱維錚先生非常高興,認為姜鵬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資料,並且改變了他的看法。事後先生還用這些材料寫了篇《難說的說儒公案》,發表在《文匯讀書周報》上。 同時姜鵬因為這件事給朱維錚教授以及師兄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姜鵬年紀輕輕的便有機會同師兄們參與朱維錚教授主持編校的書籍《利瑪竇中文著譯集》 登百家講壇 以自己的所知所學回饋社會,做壹些公益性的文化宣傳工作,是壹名學者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2012年偶然的機會,百家講壇的編導看到姜鵬的壹些關於上海青年讀書活動的公益性講座後,便邀請姜鵬參加百家講壇這樣壹個能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平臺上來,於是便有了百家講壇之行。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 所謂的‘三張面孔’,就是指在《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鑒》這三部史學名著中,各有壹張漢武帝的面孔,對漢武帝形象的描繪、把握,大異其趣。本書嘗試著解讀各部史書中漢武帝的形象,比較這三種形象有什麽不同,分析他們為何不同。 客觀地說,大眾對歷史的了解仍限於野史雜記和百科全書上的內容,如果說還有壹些更理性的了解,那應該就是時常看卻從未研讀完的《史記》和《資治通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武帝的三張面孔》打碎了大眾的壹些曾經固持的歷史見解。心理上的反彈,讓人手捧此書幾度翻讀。[2] 壹“石”激起千層浪 隨著央視百家講壇節目《漢武帝的三張面孔》的播出,壹位年輕的學者逐漸走入了觀眾的視野,他就是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姜鵬。在節目中,主講人姜鵬以其獨特的講述方式,冷靜客觀的分析贏得了很多網友的好評。同時,也引發了不少質疑,其中壹項就和上面提到的“石”字的讀音有關。姜鵬在節目中將“二千石”的“石”讀作“shí”,有不少網友認為應該讀“dàn”,並稱“作為壹名大學老師,將這麽簡單的字都讀錯,太不應該”,甚至有網友直斥其“誤人子弟”。那麽,“石”字在這裏的正確讀音到底是什麽呢?壹個連中學生都會讀的字,大學老師真的不懂嗎? 同時我們也發現王立群先生以前在百家講壇講《史記》的時候也石也讀“shí”,也曾遭受質疑。看來這個問題並不簡單。隨後部分網友指出《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4版),其中“石”字沒有“dàn”的讀音;壹本《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版),其中“石”字“dàn”的讀音後括號中有壹段說明:“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等。” 據了解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歷史小說家史傑鵬先生表示,“石”和“擔”的情況屬於同義換讀,把“石”讀作“擔”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因為“壹石”和“壹擔”的分量相同,因此產生換讀。宋代以後,把“石”讀為“擔”日趨普遍,但也只限於民間,“石”的“dàn”這個音,在《康熙字典》中也不見載,可見這個字的俗讀當時並沒有得到官方承認。史傑鵬為此專門在《文匯報》文匯學人版發表了文章《“二千石”之“石”究竟怎麽讀》來闡述這個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先生認為,漢代的“二千石”肯定不能讀“dàn”音,當時還沒有這個讀音。 由此可見姜鵬在節目中讀作“shí”並不錯。對於網友的質疑,姜鵬顯得頗為坦然,他表示:網絡上的質疑是壹個健康現象,問題就是應該被用來討論,這樣才能使大家進壹步理解某些有疑義的問題。對於“石”字的讀音,他中學時也是讀“dàn”的,上了大學才知道應該讀“shí”。關鍵是討論的過程中不能先入為主,固執己見,壹看到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就立刻認為是錯的。豁達的心懷贏得很多人都贊許,這也許就是姜鵬如此年輕就能在史學界有這麽好的造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