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妳想具體了解壹下他嗎?壹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適生平簡歷”,歡迎大家閱讀,供大家參考。更多內容還請關註哦。
高適生平簡歷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人物基本簡介
高適(701—765)漢族,唐代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壹帶)。有 《高常侍集》 、 《中興間氣集》 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他出生非常窮困,甚至曾經以乞討為生。後來到西塞。高適壹直到五十歲時才開始他的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描寫了西塞的生活:戰場上的景象、士兵的生活和當地百姓少婦的情懷。高適後來任淮南節度使、西川節度使,壹直封到渤海縣侯。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壹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
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臯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壹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壹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
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舊唐書·高適傳》 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其詩以自嘆遭遇不偶者為多數,但其邊塞詩歷來備受關註,詩風激昂雄健,風骨遒上,尤以七言歌行見長。元陳繹 《吟譜》 雲:"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有 《高常侍集》 十卷。詩存二百余首。今人整理的註本主要有劉開揚 《高適詩集編年箋註》 (中華書局1981年)、孫欽善 《高適集校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人物作品風格
“雄渾悲壯”是高適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
高適詩歌的註意力在於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勾劃淒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士們戰鬥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
人物詩作詩題
壹、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 《燕歌行》 、 《薊門行五首》 、《塞上》、《塞下曲》、 《薊中作》 、 《九曲詞三首》 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有些贊美不義戰爭、歧視少數民族的作品,如《李雲南征蠻詩》 等,是這類詩歌的糟粕。
二、反映民生疾苦的詩。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 《東平路中遇大水》 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壹些贊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壹定的進步作用。
三、諷時傷亂詩。大抵指斥弊政,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 《古歌行》 、 《行路難二首》 等。還有壹些詩作於安史亂後,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 、 《登百丈峰二首》 等。
四、詠懷詩,數量最多,思想內容比較復雜。象《別韋參軍》 、 《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 、 《效古贈崔二》、 《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
人物評價
《河嶽英靈集》: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滄浪詩話》: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引時天彜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沈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七言古,盛於開元以後,高適當厲名手。調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高達夫調響而急。
《詩藪》: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詩源辨體》: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於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