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愛紅
河南博物院館員,照相室攝影師。
文物,是人類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它所蘊藏的信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文化遺產。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喜愛。但大多數的文物都保存在博物館等機構中,除了到現場參觀外,通過圖片了解和欣賞文物是重要的途徑之壹。所以文物攝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物攝影將這些精美絕倫的珍品通過圖片的形式介紹給更多的人,其作用壹是為文物研究都提供歷史實證,二是供人們欣賞,為文化交流提供圖像信息。在現今的網絡時代,文物圖片以更快捷的方式讓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受眾。那麽,掌握文物攝影的方法和技巧,是強化文物藝術價值的重要手段。
文物攝影不同於壹般新聞及廣告攝影,它是是通過攝影的紀實特點,再現歷史文物的藝術和科學價值,所以真實性是文物攝影的第壹要素。要想做好文物攝影,要求攝影師應具備壹定的素質,要懂得歷史,要了解認識文物,在拍攝壹件文物時,能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及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生活的特點,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拍攝時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調動光線、角度、鏡頭等攝影語言來表現文物,充分運用藝術手段塑造它。還要求將文物拍得真實、清晰、色彩還原準確,嚴禁誇張、變形,或通過技術手段對文物進行主題以外不必要的修飾。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經過多少年的社會變遷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不可再生是它的最大特點,文物壹旦損壞,就永遠不能復原。文物攝影的首要前提,就是保證文物的安全。
文物攝影器材的配備要求較高,應選擇120及4×5規格的照相機,這種相機的優點在於前後框架能夠升降、左右移動並獨立扭轉,可以調整在拍攝過程中由於鏡頭對著被攝物體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透視變形,並且較小的光圈可以保證文物的前後清晰範圍。135相機可以拍攝文物的資料樣片。
文物攝影中,鏡頭的運用多種多樣,不同的器物拍攝有不同的要求。我們先來了解壹下不同焦距鏡頭的特性:鏡頭根據焦距的不同分廣角、標準、中長焦鏡頭,廣角的鏡頭的特點是:焦距短、視場角大、拍攝景物範圍廣。在環境狹窄無法增加距離的情況下,使用廣角鏡頭可以擴大拍攝視野,在有限距離範圍內拍攝出全景或大場面的照片。廣角鏡頭還具有超比例地渲染近大、遠小的特點,有誇張前景的作用。在拍古墓、石窟造像等受環境限制比較大的文物遺跡時經常用到。標準鏡頭的焦距和底片畫幅的對角線長度基本相等。其視場角雖仍有大小差別(壹般在45°~55°之間),但大都接近人眼的視角。因此用標準鏡頭拍攝的照片,其畫面景物的透視關系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由於標準鏡頭的焦距、視場角、拍攝範圍、景深,以及在相同拍攝距離上所獲得的影象尺寸等均比較適中,因而這種鏡頭應用最廣泛。中焦距鏡頭屬於長焦距鏡頭壹類,中焦距鏡頭的焦距約為標準鏡頭焦距的兩倍,長焦距鏡頭其焦距則更長壹些。其***同的特點是:焦距長,視場角小,在底片上成像大。所以在同壹距離上能拍得比標準鏡頭更大的影象。由於中、長焦距鏡頭的景深範圍比標準鏡頭小,利用此特性有利於虛化主體前後雜亂的背景,而且被攝主體與照相機壹般相距比較遠,透視方面出現的變形較小,壓縮了文物主體前後空間,所以常常用在器物的拍攝中。
在拍攝中還要註意景深問題。當攝影鏡頭對準某景物調焦後,則該景物就能在膠片平面上結成清晰的影像,而且在該景物前後壹定距離範圍內的景物,也能在膠片平面上結成比較清晰的影像,這個結像清晰的景物空間的縱長距離深度,就叫做景深。景深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位於調焦目標之前的部分叫前景深,位於調焦目標之後的部分叫後景深。前後景深相加,即從最近清晰點的景深前界到最遠清晰點的景深後界之間的距離,稱作全景深。在使用大型座機拍攝文物時,要將焦點對在器物前三分之壹處,利用閃光燈大功率的光線輸出,用盡可能小的光圈來保證器物的前後清晰,以利用前後景深保證足夠的清晰範圍。在對焦完成後,可通過照相機上景深預測按鈕來確定景深的大小和清晰範圍。
燈光的運用:文物攝影照明用的燈具最好使用電子閃光燈,電子閃光燈是冷光源,長時間照明不會對文物產生損害。燈的數量最少是4只,即頂燈、主燈、輔燈和背景燈,各個燈的輸出要根據具體拍攝的文物,產生壹定的光比,完美表現文物。拍攝文物主要依靠室內燈光,攝影師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隨意安排光線的投射方向及光的強弱。不同的光線投射方向對塑造文物有不同的作用。壹般來說,順光平而無明暗,多作總體照明和輔助光用;側光長於描繪器物各側面的明暗反差,並可隔離器物與背景,增強畫面的縱深感;逆光用於勾勒器物的輪廓線,有突出立體感的特殊作用;頂光作用於器物頂部和腰部造型復雜的器物;底光,具有渲染人物、動物類器型威嚴、兇狠和恐怖的感情色彩。光的強弱,應依不同文物的需要而異,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隨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關系而分別安排。 陰影會使被攝主體產生立體感和空間感。構圖時強調利用影子這壹特殊元素加以變化處理,可以使影子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提示所要表達的圖形主題。突出影子元素可以把同質投影或異質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維度空間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組接,賦予畫面新的意境.
背景:拍攝文物要利用背景紙來營造比較幹凈的氛圍,背景的顏色不能太鮮艷,紛亂的顏色映襯在文物上,破壞文物的輪廓線,大片的顏色反光還容易使文物偏色。現在國際上通用的背景紙是中灰色,因為灰色是中性色,可以和任何色彩的文物搭配,有利於突出文物。
三腳架:文物攝影的清晰度是首要保證的,所以在拍攝時必須使用三腳架,有利於構圖和調焦,避免因手持拍攝而引起的抖動。
測光表:文物攝影中常用的專業相機大多沒有內測光裝置,需要用外置測光表,要選擇可測閃光和持續光源的測光表。
另外,在文物攝影中,大量的輔助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反光板、粘膠、消除反光噴劑等等都是必備的。
文物按質地劃分,主要有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字畫等。文物的質地不同、形狀不同,拍攝時使用的器材不同,拍攝方法也各不相同,運用的光線也不壹樣。下面,就舉以實例說明。
玉器是文物中的壹個重要門類。在傳統文化中,玉被視為具備仁、義、禮、智、信五德的壹種器物,所以在古代它多被用來制作成精美貴重的禮器。現在保存下來的玉器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藝、優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著稱於世。怎樣把玉器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表現出來,和背景的選擇、燈光的運用、曝光的控制等有著直接的聯系。玉器通常分為白、青、綠、墨、黃等色。在拍攝時要註意頂燈光線的控制,盡量使背景與器物分離,增加立體感,表達空間深度與環境氣氛,從器物後面來的光線,勾勒出器物的輪廓線條,又表現出玉器晶瑩剔透的質感;壹支主燈可從器物的側面打光,為表現器物細如毫發的陰刻線紋路和精湛的淺浮雕;第三支輔燈可在較遠的地方,對正面給以較弱的輔光,照亮整個器物,以表現器物整體效果。在拍攝時測光表如選擇入射式測光表,測光時應將測光表放在器物的前面,與器物平行,面向相機測光,這樣測出的曝光組合不會受背景燈的影響。玉器在拍攝時擺放存在壹定的難度,象玉質較薄而透明的玉佩、玉壁等,往往還有鏤空紋飾,如果平放,會缺乏立體感。為讓器物立起來,盡可能用微小、堅固的東西支撐在文物後面,這樣,照片上不會有明顯的支撐痕跡。對壹些較大的器物,可準備壹塊白色橡皮泥,按需支撐點的大小粘在文物後面,擴大支撐面。
青銅器、陶瓷器等立體文物的攝影,要註意表現它們的形狀、質感和立體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實再現,突出立體感的重點在於布光,頂光的恰當運用可勾勒出文物的器形,主光與輔光要註意光比,不要形成大平光,不利於立體感的塑造。拍攝角度要找出壹個能概括器形特征的最佳觀賞面,還要盡力表現它的造型美。文物中有大量諸如罐、鼎、杯、尊等有口的器物,口是這類器物的重要外形特征。拍攝時,要選擇適當的角度與高度,準確地將口形表現出來。角度的高低,壹般以看清口形的前後沿為宜。
文物的拍攝壹般是在畫面居中的位置,但如果器物本身是有方向性的,就要考慮整個畫面的布局,例如三彩馬的拍攝,就要讓馬頭前方的空間略略大於後方的空間,給予文物壹種生命感,有前進的空間。拍攝時相機高度的變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拍攝高度有不同的效果。平拍:是指照相機拍攝位置與被攝體的高度相同,也即照相機平視拍攝,它的特點是不易產生形變,拍攝畫面親切自然。俯拍:是指照相機的拍攝位置高於被攝體的高度,也即照相機從上向下拍攝。俯拍壹般較多地用於陶院落等大場面攝影,它能產生較好的空間感,盡可能全面的表現出土文物的全貌及院落內壹些具體細節。仰拍:是指照相機的拍攝位置低於被攝體的高度,即照相機由下向上拍攝。仰拍壹般用於強調和誇張被攝體的高度,但拍攝時會引起被攝體的形變,尤其在拍攝距離較小時,形變就更加明顯。在拍攝建築明器中陶樓時,就可使相機略低於陶樓的中心線,向上仰拍,能表現陶樓的高大,如果是俯拍,就容易壓低建築物。
玉器是文物中的壹個重要門類。在傳統文化中,玉被視為具備仁、義、禮、智、信五德的壹種器物,所以在古代它多被用來制作成精美貴重的禮器。現在保存下來的玉器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藝、優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著稱於世。怎樣把玉器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表現出來,和背景的選擇、燈光的運用、曝光的控制等有著直接的聯系。玉器通常分為白、青、綠、墨、黃等色。在拍攝時要註意頂燈光線的控制,盡量使背景與器物分離,增加立體感,表達空間深度與環境氣氛,從器物後面來的光線,勾勒出器物的輪廓線條,又表現出玉器晶瑩剔透的質感;壹支主燈可從器物的側面打光,為表現器物細如毫發的陰刻線紋路和精湛的淺浮雕;第三支輔燈可在較遠的地方,對正面給以較弱的輔光,照亮整個器物,以表現器物整體效果。在拍攝時測光表如選擇入射式測光表,測光時應將測光表放在器物的前面,與器物平行,面向相機測光,這樣測出的曝光組合不會受背景燈的影響。玉器在拍攝時擺放存在壹定的難度,象玉質較薄而透明的玉佩、玉壁等,往往還有鏤空紋飾,如果平放,會缺乏立體感。為讓器物立起來,盡可能用微小、堅固的東西支撐在文物後面,這樣,照片上不會有明顯的支撐痕跡。對壹些較大的器物,可準備壹塊白色橡皮泥,按需支撐點的大小粘在文物後面,擴大支撐面。
青銅器、陶瓷器等立體文物的攝影,要註意表現它們的形狀、質感和立體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實再現,突出立體感的重點在於布光,頂光的恰當運用可勾勒出文物的器形,主光與輔光要註意光比,不要形成大平光,不利於立體感的塑造。拍攝角度要找出壹個能概括器形特征的最佳觀賞面,還要盡力表現它的造型美。文物中有大量諸如罐、鼎、杯、尊等有口的器物,口是這類器物的重要外形特征。拍攝時,要選擇適當的角度與高度,準確地將口形表現出來。角度的高低,壹般以看清口形的前後沿為宜。
文物的拍攝壹般是在畫面居中的位置,但如果器物本身是有方向性的,就要考慮整個畫面的布局,例如三彩馬的拍攝,就要讓馬頭前方的空間略略大於後方的空間,給予文物壹種生命感,有前進的空間。拍攝時相機高度的變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拍攝高度有不同的效果。平拍:是指照相機拍攝位置與被攝體的高度相同,也即照相機平視拍攝,它的特點是不易產生形變,拍攝畫面親切自然。俯拍:是指照相機的拍攝位置高於被攝體的高度,也即照相機從上向下拍攝。俯拍壹般較多地用於陶院落等大場面攝影,它能產生較好的空間感,盡可能全面的表現出土文物的全貌及院落內壹些具體細節。仰拍:是指照相機的拍攝位置低於被攝體的高度,即照相機由下向上拍攝。仰拍壹般用於強調和誇張被攝體的高度,但拍攝時會引起被攝體的形變,尤其在拍攝距離較小時,形變就更加明顯。在拍攝建築明器中陶樓時,就可使相機略低於陶樓的中心線,向上仰拍,能表現陶樓的高大,如果是俯拍,就容易壓低建築物。
那件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拍攝時要找出壹個最能表現器形特征角度,還要將流、足、耳等細節都表現出來,所以在擺放時要轉動文物找到壹個各部位相互不重疊的角度,而且拍攝時相機的高低要能將三個足都表現出來。在光線的運用上,為了強化栩栩如生光輝燦爛的金銀質地,在文物的正面加強了燈光輸出,和頂光的前後呼應,凸顯了文物的端莊高貴。
在拍攝文物時,有時也可利用超出常規的手段來拍攝,如這張唐代女俑的圖片就是通過虛實對比來突出主體,焦點在前景的主體上,通過景深控制,將身後的女俑虛化,則觀看者的視線自然會集中到拍攝主體上,主體也就顯得醒目、突出。此外,畫面的虛實對比還可用來表現動感,讓被攝主體清晰而環境虛糊,或被攝主體虛糊而環境清晰,均能強烈地表現出被攝主體的動感。
字畫的拍攝要註意透視問題,保證字畫不變形,就要求相機要與字畫完全平行,從取景器中觀察字畫的四條邊框是否變形,如果是上大下小,就是鏡頭上部離字畫的距離小於下部的距離,左右的變形也是同壹道理,所以在拍攝時壹定要保證相機鏡頭與字畫保持水平。字畫的布光要求整體光線均衡,壹般是從左右兩側各打壹支燈,呈45度角照射,中間部位是兩支燈的交匯點,要用測光表分別測量字畫各部位的受光量,保證輸出壹致再拍攝。
特殊的拍攝要求,就要用特殊的拍攝方法。例如在古字畫的揭裱修復過程中,研究人員要通過看古字畫所用紙張和當時裝裱所用材質,分析其的年代等,攝影人員就要想辦法,通過特殊的布光來表現紙張和綾緞的質地。在拍攝壹幅唐代經卷時就通過從背面照射過來的透射光表現材質的經緯脈絡。
文物攝影因它的工作性質特殊而成為攝影藝術中的壹個獨特門類。文物攝影是文物知識傳播的重要手段。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尊重、挖掘歷史傳統文化精華,文物攝影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物全方位的詮釋,為研究、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文物攝影也是壹個不斷探索的工作,掌握了文物攝影的方法和技巧,就有了壹把繼續探索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