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泉州道教泉州道教史

泉州道教泉州道教史

唐朝的最高統治者崇拜道教,視老子為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當地官員的提倡,發展很快。唐朝中後期,北方戰亂頻仍,泉州地處東南角,受戰亂影響較小,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發展迅速,人口眾多,為道教的傳播提供了重要條件。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泉州東門外的東嶽宮附近,發行了壹座唐代墓,其三十頂墓磚上印著乾二年(667年)的印章,柱上鐫刻著國家。另壹方面,吳的卻安然無恙。這種唐代的墓磚也是抗日戰爭時莊偉琦教授在泉州安溪縣郊區發現的。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證。

建於唐代泉州的著名道觀,原白雲觀於神龍元年(705年)改為中興寺,開元年間改名龍興寺。據《八閩通誌》記載,泉州開元寺位於極地宮右側,唐神龍初建,取名龍興。開元年間(713-741),改為開元觀。此外,城西南還有金蘇沖關震和興春門外的紫極宮。

唐代泉州出現了壹批著名的道士和學者,促進了道教在泉州的傳播。比如道學精深的道士蔡如金,藏身清源山;道士鄭在晉江紫帽山修行;著名道士卓在晉江靈源山修行。他與紅巖道士羅、泉州著名學者歐陽湛有合道之譽。惠安縣著名道士吳崇嶽進入全州龍興關當道士,專事采集精氣,被朝廷封為先生,還有南安縣高天山道士楊喬,擅長道士。羅隱,著名道教學者,唐憲通年間(860-874)居泉州。他生活在閩中,到過晉江羅尚、惠安羅山等地了解真相,行蹤被貼上了神奇的浪漫色彩,在《畫石馬》等故事中廣為流傳。逃到福建的秦代詩人唐建初(780),住在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潛心註釋《老子》。為了紀念他,村民們把它的山峰命名為高適峰。高世峰的三篆蒼勁古樸,但至今猶存。五代時期,王敏政權提倡佛教和道教。晉江國王留在小學,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使者,他提倡佛教,也提倡道教。他們親近道士,修建道觀。五代末,宮重修於泉州市銀根亭西,陳建奉先寺。五代福建王王彥昌,拜著名道士、道教學者譚喬為師,賜金門羽客正壹先生稱號。南唐的君主封譚喬為子孝。甘龍《泉州府誌方外》載,字靜生,泉州晉江人,郭子四葉竹之子。他知識淵博,有文化,喜歡黃老的技術。他去鐘南山、華山、岱山和其他名勝旅遊。拜嵩山道士為師,學習破谷之術,為他服務。在江西廬山隱居洞穴後。晚年回到泉州,在北郊清源山紫澤洞修行。

譚喬是五代時期泉州著名的道士,在中國道教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道教著作《舒華》流傳至今。宋代泉州受北方戰亂影響較小,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元佑第二年(1087),公司設置市舶司,海外貿易地位與廣州、明州相同。宋政權南下,耗盡了東南的財富來支撐天下的全部開銷。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迅速上升,儒釋道結合的理學也十分盛行。泉州道教經歷了唐五代的發展,到宋代進入儒道佛融合的新時期。

宋代,泉州新建或改建了大量的道觀。只有地方誌記載了天慶寺、光孝寺、靜真寺、白亭寺、碧虛寺、東嶽宮、城隍廟、法石真武宮、清源山春陽洞、北鬥殿、真君殿。有惠安的崇真觀,安西的觀,南安的許觀。

宋代泉州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道士。他們要麽擅長書法,要麽擅長黃綺,要麽以各種超自然的東西而聞名。如擅長鋼琴的天慶道士蘇紹成、朱曾登門拜訪,贈送《蓮京》,並為其鋼琴題詞。天慶道士陳壹文,清代以道學聞名,清元年間(1195-1200)被封為“守蘇大師”。清源山春陽洞的裴道士、清源山天柱峰的道士、法石院的道士都是當時的著名道士。

宋代泉州道教教學廣為使用,道教經典廣為使用,對後世影響很大。比如著名官員呂惠卿(1032-111),祖籍全州,是壹位秀才,是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元豐元年(1078),他給宗申做了壹個印章。

曾瑤,泉州晉江縣人。紹興十壹年(1141)任太傅,掌管胡、廣、贛財政。紹興十七年(1147)為乾州年。他編纂了巨著《道術》,主張學道要以清凈、內觀為基礎。

宋代生活在泉州的士大夫十分重視道教神靈崇拜,他們都利用道教神靈崇拜來宣傳儒學或服務於海外貿易的發展。如嘉祐二年(1057),侍郎趙雅創立猛神廟(即後來的府城隍廟),城隍廟與地方官互動治理泉州。嘉定、少定兩次了解泉州的真德秀,多次寫下《真武堂朱溫》,到法石真武宮拜祭道神,祈求消除水患,保證農時。紹興二十二年(1152),高級大臣張汝熙為供奉道教四神之壹的東方狄青,修建了東嶽宮。知府倪四敬天慶道士陳壹文。理學朱尊道蘇少成。真武廟在宋代成為全州縣守望和祭祀海神的地方。商人外出經商,祈求神靈保佑,香火旺盛,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明代,根據《續誌·官略》的記載,中央設置了司誌;政府設立道濟司,設壹個都督和壹個副都督;國家設立了路政管理人員,設置了路政管理人員;縣裏會成立道教協會,會有壹個道教協會。明政府管理道教事務的官史壹般由道士充任,只有官職,沒有俸祿。泉州道濟司設在玄妙寺。

明朝上半葉,道教仍盛行,全州建有許多寺廟,如紫茂山的金蘇真寺,重建於洪武年間(1368-1398)。惠安人楊必祿、張崇道重修惠安東嶽宮。據乾隆《泉州府治壇廟觀》記載,明初,有壹位守紀律的道士寄宿在泉州玄妙寺,其弟子為著名道士董伯華。明代中期,儒家是封建統治思想的支柱,道家被視為異端。但它強調神道設置教學作為教學輔助,並吸收了道家的壹些思想來豐富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雖然上層道教逐漸衰落,但民間道教還是很盛行。如永樂(1403-1424)、天順(1457-1464)、成化(1465-1487)年間,泉州姬子宮多次修建。道統九年(1444),道長吳雲靜在紫毛山修建了壹座古玄室。景泰三年(1452),重建德化的道教崇拜觀;宣德年間(1426-1435),李森修建安溪清溪宮;景泰年間(1450-1457),道士陳景懷重修惠安克山寺。天順年間(1457-1464),李森建造了金龍寺。

明代泉州也出現了壹些著名的道士,如吳雲景、董伯華等。董伯華,晉江人,受吳雲靖開導,後被釋放至清源山紫極宮。伯華在世時,將郭姓馮、雷、雲、於四人的畫像,以及的壹幅,全部送給了他。磨水會讓他更難受。這四幅畫像稱為“四眼”,即畫中的風雷、雲雨之神的眼睛,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與觀者的眼睛相對,故稱“四眼”。堪稱明代泉州地方繪畫的絕技。今天,這四幅畫仍然完好地保存在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20世紀50年代初,廈門大學人類學教授林來到泉州進行考古。據說泉州東街郭的後人還保存著祖傳的道人雷公石和雲、風、雷、雨的圖畫,當即拜訪了郭家。他的後人說雷公石可以送給廈大,但是古耜眼的照片不見了。20世紀50年代末,廈門海關發現了古耜眼畫,並歸還給泉州。

我國早就有雷公傳說,以為雷公會壹手持斧從天而降。在漢代,山東烏石寺的石刻中就有雷神的塑像。宋代沈括《夢溪》說:天下有雷斧,有雷楔,雷神降雷有余。也就是說,古人類的石器埋在地下,壹場雷雨過後,被流水沖刷出地面,才被發現。我不知道那是什麽,於是他們大驚小怪,於是他們變得迷信,甚至用雷公的力量辟邪治病。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將雷公石列為藥物之壹,並註明其作用為治驚悸無知之人,用法為淋石,碾汁取之,亦可煮之。

泉州的雷公石其實是壹枚新石器時代的石簪,長方形扁平,長14.3厘米,寬6.3厘米,厚2.2厘米。刀刃的壹邊是斜的,另壹端應該是平的。但已經被磨水磨成圓形,用來治病了。雷公石保存在廈門大甲人類學博物館。明代董伯華的《風、雲、雷雨圖》和《雷公石》的重新發現,為我們研究明代泉州道教思想文化提供了實物。

到了明代,泉州還出現了壹些著名的道教學者,如進步思想家李贄、官員陳永斌、謝園李光雲等。清朝時,最高統治者采取了重佛抑道的政策。乾隆年間,正壹官階由二級降為五級,並禁止派遣判官傳播消息。這也限制了石天的職權,只允許他控制這座大山裏的群眾。道光統治時期,朝廷停止了傳統的天朝儀式,上層道教的地位日益下降。但清朝統治者繼續利用民間道教作為補充來維持統治。所以泉州民間道教還是比較流行的。據通考帝王文獻,清代道官承明制。泉州道濟司仍設在圓明寺(康熙年間改名)。在明清時期,全州的官方道教必須到江西龍虎山的石天府才能獲得道教職位。

清政府出於教輔的目的,對泉州的壹些重要寺廟進行了多次修繕,因此保留了壹些道觀。如元廟、東嶽宮、府(縣)城隍廟、北帝廟、法石真武廟等。到了清代,泉州地方政府還對道教的壹些重要觀念提高了祭祀規格,以方便教化。如清初對府、縣城隍廟進行春秋兩祭,光緒十九年(1893)對泉州城內三教龍宮廟城隍廟封為趙魏。

在清代,泉州也有壹些研究道教的著名學者,比如康熙年間的安西宰相李光地。晚清以來,泉州道教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外來宗教文化(基督教、天主教)的沖擊。尤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泉州發生破除迷信運動,民間道教受害最深。許多寺廟和禮器被毀,壹些道士被迫轉行,而大部分分散在民間,為人們勉強糊口。所以很難找到壹個理論修養很高的道士。據民國初年統計,泉州及其郊區仍有兩三個道士。就連泉州最早、規模最大的道觀——圓明寺,也曾有幾位外省全真道教徒居住,但與當地世俗化的道教徒不和,他們的觀點很快就離開了。當時的地方並不太平,軍閥混戰,土匪猖獗,寺廟經常被駐軍占據,山中洞穴更是土匪巢穴。民國八年(1919),泉州清源山南臺巖道士楊武山被土匪搶劫殺害。

民國初年,泉州道士要去江西龍虎山領官職。後來這壹制度逐漸被廢棄,簡化為抄佳音、路語錄、關文、傅勇作為入門程序。泉州的道士分為中尊和君子,經鑒定批準,並向道教戒律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備案,稱為納尊。只有在接受雕像的儀式後,它才能被承認為中間的雕像。

泉州、晉江、南安等地歷來是華僑富庶區,民間道教十分盛行。當地的道士大多是正統的,大多在家當道士,不齋戒。這些道士拜鬼神,念咒,驅鬼降魔,祈福消災。這些世俗化的正統道教徒與來自外地的全真道教徒是矛盾的。比如泉州市的圓明寺前堂,是外地全真道的方丈,主張修持,供奉三清,但經濟收入很少。後殿是當地世俗化正統道派的住持,為人做事,收入不菲。因此,寺內兩個道派之間經常發生摩擦,在泉州當地著名紳士黃易的調解下,壹度有所緩和。然而,錢坫的全真道士因收入微薄,生活無著,紛紛離開。至於縣城和鄉村寺廟裏的道士,都是靠他們當地的做法維持生計的。

民國時期,泉州道教呈現出儒道佛三教融合的特點。這壹特征早在宋代就開始出現,可以說是儒道佛三家結合,形成了壹個日益龐大的神靈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有孔子、觀復、田璇神、如來佛、菩薩、十八羅漢、陰間的燕軍、齊馬史、包盛達帝、天妃,還有不知名的王公、妻母,以及蔡襄、張勛、陳元光、鄭成功等歷史人物。可以說是儒、道、釋、雜神合而為壹。這種三教合壹的寺廟很常見,最著名的是泉州城門南門的天妃宮和石獅永寧鎮的虎秀寺。因此,壹些道觀逐漸轉變為主要供奉佛教的寺廟,同樣,壹些佛寺也轉變為主要供奉神仙的道觀。這成為當時道教在泉州傳播的壹大特色。新中國成立後,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宗教事務局,對各宗教進行指導和管理。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士享有與公民平等的權利。1954期間,泉州文化館組織了壹個道教團體,成員包括泉州、晉江、南安等地的道教人士,對泉州流傳的道教樂舞進行收集整理。如龍宮祭寶、梅花、玉如意舞、土地貢地婆、鐘馗打鬼等。部分節目還參加了晉江特區和泉州市區的文藝演出和街頭活動。1957年4月,泉州東嶽廟道士陳赴京參加中國道教協會成立,並推選陳為會長。

1965年,泉州道教停止活動。文革中,圓明寺和府城皇寺被拆重建,法器被沒收,道士轉行。1980以來,人民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斷多年的宗教活動逐步恢復。泉州的壹些著名道觀相繼恢復開放,如泉州市的東嶽廟、永寧鎮的福成皇廟和城隍廟、永春縣的桃源寺(田璇神宮)。1989年2月,泉州道教文化研究會成立(1997年更名為泉州民間信仰研究會),出版《泉州道教文化通訊》、《泉州道教文化研究》、《泉州民間信仰研究》等季刊。1995年5月,泉州道教協會成立,會址圓明寺。明清時期,隨著臺灣省的發展,許多泉州人漂洋過海到臺灣省耕種,道教也向東傳到臺灣省。與此同時,西方殖民者從東方而來,占領了東南亞各地。為了掠奪當地資源,他們需要大量勞動力。當時飽受殘酷的封建掠奪和戰亂的泉州人,為了生計,大量移民東南亞各國。鴉片戰爭後,根據不平等條約,更多的泉州苦力被送往東南亞、美洲和澳大利亞。鄭成功收復臺灣省後,成千上萬的人從泉州遷徙到臺灣省耕種,他的後代也不斷從泉州移民到臺灣省。施瑯統壹臺灣省後,許多泉州人遷居發展臺灣省,這些泉州移民把他們的道教信仰帶到了泉州。如臺灣等地石獅市永寧鎮城隍廟爐100余臺;臺北安溪縣等地有200多座城隍廟。據泉州市僑務記錄,從1841到1875,泉州出國人數達164280人,年均4694人。從1906到1911年,泉州出國人數達到198377人,年均33063人。泉州的道教文化也隨著移民傳播到世界各地。

道光年間,泉州人在新加坡建立了道教天宮壇、天福壇、天福宮。14 (1925)年,泉州嶽廟道士陳高成旅居新加坡,設立混合道觀,傳播道教文化。陳高成的第三個兒子,陳,和他的第四個兒子,都是父親。所以今天新加坡的道士都是陳的後代。法國漢學家施佩爾教授研究道教儀式,赴新加坡師從陳,成為陳氏道教第24代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