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廟·朗朗明月清輝萬限
孔廟是由孔子故宅改建的。因此,這裏的壹草壹木無不沐浴過當年那輪朗朗明月的清輝。
先師手植檜
大成門內石陛東側有“先師手植檜”。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說:“曲阜縣文宣王廟內並殿西南各有柏葉松身之樹,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傳說當年孔子親手栽下三株檜樹。幾經榮枯,如今僅存壹株雍正年間復生的再生檜,樹高10米,挺拔聳立。清人李澄寫詩贊曰:“老檜依稀記手植,風霜剝蝕苔蘚皮。旋紋屈蟠金鐵骨,蒼鱗怒茁虬龍枝。”過去,先師手植檜被視為孔子思想的象征,並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系在壹起,有“此檜日茂則孔氏日頭”的說法;統治者更將此檜同社會的興衰聯系起來,如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詩雲:“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壹昔”。這檜樹死死生生,飽盡滄桑,難怪要被人們神化了。
沿大成殿回廊向後是寢殿,為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亓官氏,宋國人,十九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與孔子壹起被祭祀。後代統治者對孔子極盡崇拜,亓官氏也跟著享盡殊榮。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追封她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1332)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29)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夫人”。
寢殿後是孔廟最後的第九進庭院,中有明代修建的聖跡殿。此殿以內藏壹百二十幅聖跡圖而得名。聖跡圖以石刻連環畫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壹生的主要事跡,是我國第壹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殿中收藏的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和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繪孔子像以及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大哉孔子贊”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藝術品。“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孔廟作為壹座歷史文化的寶庫,寶藏紛呈,真令人目不暇接。
孔子生前宅
承聖門內的孔廟東路,原為孔子故宅,後世以此主祭孔子上五代祖先。進入承聖門,第壹進院的五間正殿名詩禮堂。相傳這裏是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詩學禮的地方。據《論語》記載,有壹次,孔子正在家院內獨立沈思,孔鯉邁著小步恭敬地從他身邊經過。孔子便喊住他問:“學詩乎?”孔鯉老實地回答:“未也。”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孔鯉退而學《詩》。過了壹段時候,孔鯉小心翼翼地從院中走過,又被孔子叫住了。孔子問:“學禮乎?”孔鯉回答:“未也。”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孔鯉退而學《禮》。孔子教子學詩學禮壹事後來傳為美談,孔子的後代視為“祖訓”,從此恪守“詩禮傳家”。孔子五十三代孫孔治,為“不忘過庭之教”,乃“作堂私第,名以詩禮”。明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擴建原來的庭堂,形成如今的規模。
詩禮堂前身是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間茅屋。前479年,孔子病逝,魯哀公傷心地嘆道:“旻天不吊,不遺壹老,俾屏余壹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哀公還親作誄文,並在第二年下令將三間茅廬命名為壽堂,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前126年,司馬遷“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在孔子故宅,他看到壽堂內陳設如故,眾儒生在堂前講習禮儀,四時不斷時感慨不已,認為“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作《孔子世家》,用為王侯作傳的“世家”體為孔子立傳,足見他對孔子的崇敬。
壽堂改建為詩禮堂後,成了專給赴曲阜祭孔的帝王講經和祭孔前演習禮樂的專用場所。清初孔尚任曾在此為康熙帝講經。乾隆對這塊千年聖地贊嘆不絕,先後八次瞻仰詩禮堂,留下諸多碑石墨跡。
詩禮堂前庭院中有唐槐和宋銀杏,歷經千載,依然枝繁葉茂,遒勁挺拔。宋銀杏至今春華秋實,碩果累累,與詩禮堂相映生輝。詩禮堂後有壹水井,傳為孔子生前飲水井,水“既清且渫”,被稱為“聖水”,乾隆祭孔時曾勺水拜師尊,說:“我取壹勺,以飲以思,嗚乎宣聖,實我之師。”今井西涼亭內立有乾隆“飲水拜師”的“故宅井贊”碑。井周雕花石欄及欄內“孔子故宅井”石碑均為明代修建,其中東南角欄柱系用“響石”雕制,以掌擊之,發出磬鳴之音。據說這金石絲竹之聲與孔子的著述有關。
山東曲阜孔廟祭孔場面
魯壁金絲堂
詩禮堂後故井東面,有壹堵斷墻,約3米高、15米長,形同照壁,這就是有名的“魯壁”。相傳秦始皇統壹天下後,焚書坑儒,反對孔子。當時,孔子的第九代孫孔鮒的朋友陳余跑來告訴他說秦始皇將巡行山東,孔鮒有許多祖傳書籍,又是孔子後代,十分危險,要趕緊想辦法。孔鮒聽後就連夜跟弟子襄把家裏收藏的古籍藏進祖堂的夾皮墻,自己離開家鄉,隱居到嵩山教書。陳勝起兵反秦,陳余便推薦孔鮒加入起義軍。孔鮒博學多才,很有政治見解,因此頗受陳勝器重,被尊為博士、太傅,他在軍營中過了六年,因病去世。漢代魯恭王為擴修宮殿,要拆除孔家祖堂,拆到這面墻時,忽然聽到裏面有絲竹之聲,打開墻壁便發現了許多書。書是寫在竹片上,用絲繩穿起來的,碰撞時發出響聲。這批古書包括《論語》、《孝經》、《尚書》等儒家經典,用蝌蚪文寫成,不同於當時流行的漢隸文經書,故稱為“孔壁古文”或“古文經書”。被秦始皇幾乎燒絕的詩書、六經等得以保存,此壁功莫大焉,因此恭王獨將這面墻保留下來,世稱魯壁或恭王壁。為紀念孔鮒藏書,金代曾將孔子故宅的壽堂改名為“金絲堂”,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將金絲堂遷往孔廟西路,在原址上建起詩禮堂;後來又特意修建了壹面墻作為象征性遺址。
魯壁藏書為歷代文人津津樂道。人們由此傳說孔府之書皆有靈性。故井旁的響石欄桿據稱就是用以聞絲竹之聲、發思古之幽情而設。宋人王禹偁在《魯壁銘並序》中說:“文籍不可以久廢;亦受之以興,……其廢也,賴斯壁而藏之,其斯壁而發之。”宋代孔道輔《闕裏夫子廟》壹詩也說:“秦火自焚寧害聖,金絲堂壁閟家書。典墳啟發皆天意,非謂***王好治居。”文化復興,功歸魯壁,實不為過,正如乾隆詩雲:“經天緯地存千古,豈系恭王壞宅時?”
魯壁後甬道盡頭是崇聖祠。清雍正元年(1723)追封孔子上五世祖為王爵,並建該祠祭祀。祠內原供孔子五世祖肇聖王木金父、高祖裕聖王祁父、曾祖詒聖王防叔、祖父昌盛王伯夏、父啟聖王叔梁紇,並供顏回父顏無繇、曾參父曾點、孔伋父孔鯉、孟子父孟孫激為四配。祠後是孔子後代私祭孔子夫婦、孔伋夫婦、孔鯉夫婦的家祠。
天遣奎星下
孔廟西路啟聖門內的啟聖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孔子父親叔梁紇本是魯國陬邑的大夫,在壹次戰爭中,敵方突將城門放下,企圖圍殺入城兵士,恰巧叔梁紇在門下,舉雙臂托住城門。可見其膂力之大。叔梁紇先娶魯國施氏為妻,生九女,無子。後休施氏,與妾生壹男兒,名孟皮,但因腿腳有疾,不能頂門立戶。於是叔梁紇娶顏家三女兒征在為妻。這時叔梁紇已是六旬老翁,征在尚是年輕貌美的少女,所以《史記》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即不符合禮,紇與征在這樣年齡懸殊的老夫少妻,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合禮儀的。婚後紇與征在同禱於尼山,求賜貴子,後果然生孔子,取名為丘,字仲尼。
幾千年來在曲阜流傳著許多有關孔子生於尼山的傳說。如說有壹次叔梁紇夫婦去尼山祈禱,下山途中忽聽天空鼓樂齊鳴,飛來壹只麒麟,口銜玉帛,上書“天遣奎星下凡,以振周朝”。接著,顏氏就生下了孔子。還說孔子出生時,大霧溟濛,凝露為雨,瞬時而止,其後異香襲人,沁人心脾;又有仙翁乘雲而降,口呼“天生聖人,奏樂!”於是天空中傳來和樂齊鳴,孔子便在這悅耳的樂聲中降臨人世。
不過,相傳孔子剛出生時卻是相貌醜陋,頭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而且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眼、耳、鼻又均雙露,故稱七露。顏氏以為是怪物,將他棄於山洞之中,這時來了壹只老虎為他哺乳;暑天,山洞裏悶熱異常,又飛來壹只老鷹用翅膀為他打扇,後來顏氏才將他抱走,所以這壹帶有“鳳生虎養鷹打扇”的說法。至今尼山還有那個山洞,人們稱為“夫子洞”,又名“坤靈洞”。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顏氏將孔子撫養至二十四歲時也故去。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追封叔梁紇為“齊國公”,顏氏為“魯國太夫人”;元至順元年加封紇為“啟聖王”,顏氏為“啟聖王太夫人”,各設專祠祭祀。
柱有金石聲
在大成殿的前檐下,距雕龍柱不遠處,有壹對叩之即響,音若金聲,質似玉振的石雕蓮花柱。從表面看,這兩根漢白玉欄桿與其它五十多根沒有任何區別,為何能發出如悅耳的琴聲壹樣的聲響呢?當地人解釋說,這是孔子感化的。孔子是個天才的音樂家,他“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在杏壇教弟子彈奏古琴,至今余音猶存,不絕於耳。也有人說,這對蓮花柱頂端曾被乾隆皇帝的龍指摸過。當年乾隆見到大成殿前的十根龍柱,被那舉世無雙的石雕藝術驚呆了。震驚之余,他轉過身來,用手敲了壹下雕龍柱前的那兩個蓮花石柱,感嘆道:“至聖之道參天地,立人極,為萬世師表,於天地終無極。”言下之意,是說唯孔子有資格享受此般殊榮。不料,乾隆這壹敲,蓮花柱頂端發出了優美的金石之聲,由此方有這對絕妙的音響石。
孔廟烏鴉的傳說更古老動人。相傳孔子當年周遊列國之後,回到故裏專心從事教育和整理古籍的事業,余暇常帶弟子到城外郊遊,並特別喜歡站在尼山頂上觀看五川匯流,感慨“逝者如斯夫”。有壹次,孔子和弟子們在尼山上遇到兵匪,展開殊死搏鬥,在孔子險遇傷害之時,天空中突然飛來無數烏鴉,連啄帶抓,趕走了兵匪。後來,烏鴉天天跟隨孔子出遊,為孔子護駕朝出暮歸。孔子死後它們依然在孔廟為孔子護靈。至今,每天黃昏,鼓樓的暮鼓敲過,先有三五只烏鴉從遠處飛來,繞孔廟盤旋壹周後,發出“哇哇哇”的叫聲,似在召喚同伴,於是,成百上千的烏鴉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孔廟上空,黑壓壓地落滿古樹枝頭;第二天清晨,當鐘樓上的晨鐘敲響,大群烏鴉又從孔廟騰空而起,噪鳴著盤旋幾周後,成群結隊地各奔東西了。這偌大烏鴉群,天天夜宿孔廟,卻無絲毫糞便汙染,確實令人稱奇。孔廟這些早出晚歸的烏鴉,已成為壹大奇觀,當地人說,這是孔子的三千烏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