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工具的資料

古代工具的資料

/technocracy/Discussion.aspx?articleid=1515048

/technocracy/Discussion.aspx?articleid=1515048

最原始的勞動工具

制造與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本質性區別。有了工具,就意味著對自然的改造,意味著生產的開始。因此,人類的文明史,首先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歷史。

那麽,人類最早創造的工具是什麽呢?是石器。

據推測,人類形成的過程中,在長期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塊來獲取食物和防衛時,偶爾發現用礫石摔破後產生的銳緣來砍砸和切割東西比較省力,從而受到啟示,便開始打擊石頭,使之破碎,以制造出適用的工具。

就世界範圍看,人類開始制造工具大約是在300萬年前。最早的工具大概沒有什麽標準的形式,壹物可以多用。坦桑尼亞奧杜韋峽谷發現的最早石制工具,大約距今200萬年左右,其典型的石器是用礫右打制的砍砸器。

在舊石器時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辦法,是把壹塊石頭加以敲擊或碰擊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帶有薄刃的石器,則有壹定的方法和步驟:先從石塊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錘敲擊修整的,邊緣不太平齊。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邊緣比較平整了。及至後期,修整技術進壹步提高,創造了壓制法。壓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壓制法修整出來的石器已經比較精細。

到新石器時代,石器制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首先,對石料的選擇、切割、磨制、鉆孔、雕刻等工序已有壹定要求。石料選定後,先打制成石器的雛形,然後把刃部或整個表面放在礪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這就成了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與打制的石器相比,已具備了上下左右部分更加準確合理的形制,使用途趨向專壹;增強了石器刃部的鋒度,減少了使用時的阻力,使工具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術的發明是石器制作技術上的又壹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為鉆穿、管穿和琢穿三種。鉆穿是用壹端削尖的堅硬木棒,或在木棒壹端裝上石制的鉆頭,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濕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來轉動木棒進行鉆孔。管穿是用削尖了邊緣的細竹管來穿孔,具體方法與鉆穿相同。琢孔,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於制成復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較牢固地捆縛在木柄上,便於使用和攜帶,以提高勞動效率。

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種類大大增多。早期遺址中大量出土的農業、手工業和漁獵工具有斧、錛、鏟、鑿、鏃、矛頭、磨盤、網墜等,稍後又增加了犁、刀、鋤、鐮等。

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增強了人們向自然界作鬥爭的能力,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天地變得日益廣闊起來。但由於當時人們所能支配的物質只不過是石、木、骨、角和利用天然纖維簡單加工而成的繩索等,這就限制了工具的創造和發展。

最早的針

在舊石器時代(約170萬年~1萬年前)晚期,人們已會用獸皮縫制衣服,不再赤身露體了。縫制衣服,針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針,是在距今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的遺址中發現的骨針。

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壹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制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制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制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

骨針在我國使用的時間非常久遠。直到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末期,我國才開始用鐵針縫制衣服,至於制造鋼針,則是鐵針出現1000多年後北宋時期的事情了。

最早的爐竈

爐竈是古代人們生火做飯的重要工具,至今,爐竈在我國農村的許多地區仍被廣泛使用著。傳說我國在黃帝時期就有了爐竈,但從我國用火有著久遠的歷史來推斷,爐竈的發明當在此之前。

我國目前最早的爐竈實物,系壹種雙連式地竈,發現於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其基本形式是:在地上挖兩個火坑,地面處兩坑相隔,地面下兩坑相通。其中壹坑是進柴禾的地方,另壹坑為出火之處。兩坑相通處的洞口,作用與後世的竈門相似,出火坑的作用則與後世的竈膛差不多。

這壹爐竈的構造雖然簡陋,卻體現出相當科學的道理,比起在平地上點燃篝火是壹個很大的進步。例如:兩坑相通,進柴處與發火處之間構設通道,可吸風拔火,柴火能較為充分地燃燒,從而提高了火的溫度;爐竈四周為土壁,火在坑中,火勢容易上揚,使得火力集中,人們可以較快地烤熟食物而又不致被火燒灼;火在坑中,聚氣蓄熱,燃後余燼亦可溫烤食物,提高了火的利用率;火燼留在竈膛內,能夠保存火種;等等。

爐竈的發明,使我們祖先在與大自然作鬥爭以及走向人類文明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壹步。

最早的石磨

把谷、麥等的殼皮去掉並磨成粉,本是壹項很繁瑣的勞動。據《世本》記載,春秋戰國之際的公輸般(即魯班)發明了石磨,使糧食加工變得容易多了。

1968年,在河北滿城漢墓中出土了壹架距今約2100年的石磨,這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石磨。這架石磨系用兩塊厚重的圓形石盤組成,稱為“磨扇”。兩塊磨扇上下對合,其中央部位鑿有磨腔;上扇還鑿有填加糧食的孔道,孔道與磨腔相連。在兩片磨扇的對合面上,分別鑿成凸凹不平的鋸齒狀,稱為“磨齒”。下片磨扇的中心,安置壹根向上突出的鐵制立軸;上片磨扇的中心,則鑿有能套在下扇立軸上的套孔。使用時,推動上扇的手柄使其旋轉即可。

石磨的上扇在作旋轉運動時,由於其磨齒與下扇的磨齒相互間咬合以及相錯,而形成很微小的升降運動,於是上下扇之間便出現了瞬息的齒隙,使加工的糧食通過上扇的孔道不斷進入磨齒。石磨在使用時,將杵臼的上下沖擊力改變為齒面摩擦力,將杵臼的間歇工作改變為連續工作。這樣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石磨的發明,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壹大進步。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石磨不斷加以改進。晉代,發明了水磨,以水力代替人力;同時又發明了連磨,這些發明,在當時的世界上均處於領先地位。

最早的弓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弓箭的國家。

在距今約2.8萬年前的峙峪(今山西朔縣峙峪村)人活動的舊石器晚期遺址中,發現過壹些加工比較精細的小石鏃。它們是用堅硬而容易劈裂出刃口的薄燧石石片制成的,鏃的壹端具有鋒利的尖頭,與尖端相對的底端兩側經過加工,形成鏃座,呈凹形,用以安裝箭桿。由於原始社會的弓和箭桿是易於腐爛的竹、木制作的,難以保存下來,所以這些小石鏃便是中國和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實物。

弓箭是人類在原始社會的壹項偉大發明,它已具有馬克思所分析的機器的三個要素:(1)動力。人做的功(拉弦)轉化為勢能(拉開的弦),起了動力和發動機的作用。(2)傳動。拉開的弦收回,勢能轉化為動能,將箭射出,起了傳動的作用。(3)工具。箭鏃起了工具的作用,射到動物身上,等於人用石制工具打擊動物。

弓箭發明之後,人類既可以從較遠的距離獵獲陸地野獸,又能上射空中飛鳥,下取水中遊魚,從而大大增強了同自然界做鬥爭的能力。在火器發明之前,弓箭壹直是人類得力的狩獵工具和作戰武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器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壹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

弩是在弓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由於受到體力的限制,人拉開弓不能持久,為了延長張弓的時間,更好地瞄準,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弩。

弩主要由弩弓和弩臂兩部分組成,弓上裝弦,臂上裝弩機,兩者配合而放箭。弩臂為木制,前部有壹個橫貫的容弓孔,弓固定於其中。弩臂正面有壹條溝形矢道,是放箭的。能保證箭在發射後直線前進。《韓非子?說林》有“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的記載,其中的“桿”和“關機”都是弩上構件的名稱,桿是弩臂,關機是發矢的弩機。羿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人,看來,弩可能在原始社會末期就發明了。現在所見到的最早的弩,是戰國時期的,當時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銅弩機了。

弩的使用,是先把弦拉開扣在弩機上,待捕捉到最有利的發射時機時,搬動“懸刀”(扳機),把箭射出去。最早的弩機只是起了“延時裝置”的作用,以後經過不斷改進,弩的性能越來越好,種類越來越多。例如,漢代弩機的“望山”上開始出現刻度,這相當於步槍的標尺,從而提高了射擊的準確性。這樣,弩既具備了“延時裝置”的作用。又具備了“瞄準裝置”的作用。此外,漢代還出現了能夠連續放箭的連弩。最初,弩也和弓壹樣,只用壹個人手臂的力。以後,出現了用腳蹬方式拉弦的弩;用絞車開弦的弩;至遲在北宋初年,又制作出把幾張弓合成壹個弩的“床子弩”。

弩和弓相比,更利用瞄準,命中率高,射程遠,殺傷力大,是古代具有相當威力的遠射武器。如漢代最常用的六石弩,張力186千克,射程260米;北宋的宋子弩,射程可超過500米,這在當時世界上是很驚人的武器了。

我國發明和使用弩的時間,比西方要早得多。公元10世紀,古俄羅斯才出現弩,西歐則在11世紀末才出現弩。

艱難歷程

魯班的發明

魯班是我國春秋末年壹位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壹位傑出的發明家。

魯班,姓公輸,名般。因為他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古時通用,所以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出生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修橋築路蓋房舍,學得壹手好技藝,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據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許多工具器械不少是由他發明的。發明了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鋸以後,魯班又琢磨起另壹件事來:木材剖開後,怎樣才能使它平整光滑?於是他創造出了壹種在木塊中間嵌上鋒利的刀的工具,推動它刨去不平整的木面。果然,不費大力氣,就把木材刨得非常光滑。這種工具就稱為刨子。

鐵鋸、刨子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使當時的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大地促進了木工手工業技術的發展,這是魯班的壹大貢獻。

據傳說,木工用的墨鬥、鑿子、鏟子、曲尺等工具,也是魯班發明的。至今,有人仍稱曲尺為“魯班尺”。

魯班生活的春秋末年,戰爭不斷爆發。處於長江中遊的楚國和居於長江下遊的越國,經常發生爭鬥。魯班南遊到楚國後,用自己的壹雙巧手,為楚國的水軍設計制造了壹種名叫“鉤拒”的水戰武器。這是壹種前端裝有鐵制鉤子的長竿武器,它可以“拒”頂或鉤住對方進攻的船只,從而在水戰中取得主動。魯班還創造了壹種攻城器械——雲梯,既有鐵鉤又有梯階,還能自由升降,用來攻城非常方便。

魯班又是壹位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制造的鎖,機關設在裏面,外面不露痕跡,必須借助配合得很合適的鑰匙才能打開。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制成了機動的木馬車。

在建築方面,魯班的貢獻也很傑出。傳說他曾用兩條魚和壹碗飯,幫助工匠們解決了營造亭子中的難題。

壹次,魯班路過壹處建築工地,看到有個未完工的亭子和擱在壹旁的梁和蓋。他打量了好壹會,來到壹位正在發楞的施工負責人張師傅面前問道:“是為這梁和蓋上不去而犯愁吧?”

張師傅嘆了口氣道:“可不是嘛,上面規定,要用這黃荊樹幹做正梁,偏巧這黃荊樹幹短了壹截;要用這整塊紫砂石做蓋,這紫砂石太重,無法擡到正梁上去當頂,真不知怎麽辦呢。”

魯班聽了微微點頭,嘴裏喃喃地自言自語:“應該想個巧妙的方法才行……”

張師傅聽了大喜,說:“老人家,妳有何高見?”魯班答道:“麻煩妳了,我想先用頓飯。”

張師傅領魯班到家中,讓妻子給魯班端去了魚和蔬菜以及壹大碗米飯,自己又去蹲在亭子邊冥思苦想。

約摸過了壹頓飯光景,張師傅回到家中,壹看人不見了,桌子上卻弄得亂七八糟:兩條魚被平放在兩只飯碗的口上,魚嘴被穿在壹根筷子的兩端;桌子面上倒了壹大堆飯,在飯堆上的四只筷子,撐著那只碗。

“這是怎麽回事?”張師傅壹時呆住了……突然恍然大悟,興奮地喊起來:“我明白啦!這是教我用魚擡梁,土堆亭呵!”

張師傅根據魯班的“暗示”,在正梁兩端各接壹木魚,以增加長度,又讓匠人挑土堆到亭柱旁去,直堆到只露出亭柱頭。然後讓大夥兒擡著亭蓋走上土堆,把亭蓋移上去,亭子終於上了梁、合了蓋。

妳到過北京的故宮嗎?紫禁城四隅的角樓的結構,都是9根梁或18根梁、782條脊,據說這種結構形式的建築,最早也是由魯班設計的。

魯班壹生有許多發明和創造,2000多年以來,壹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尊敬和紀念。

餓漢的新想法

做飯的鍋,古已有之。然而,高壓鍋與普通鍋有何不同?它是誰發明的?這要從壹個餓漢的遭遇說起。

300多年以前,法國青年醫生帕平被迫逃往國外。他沿著阿爾卑斯山艱難跋涉,打算去瑞士避難。帕平壹路上風餐露宿,渴了找點山泉喝,餓了煮點土豆吃。

有壹天,帕平走到壹座山峰附近,他覺得餓了,於是找了壹些幹樹枝,架起篝火,又煮起土豆來。水滾開了幾次,土豆依然煮不熟真是奇怪。為了肚子,他無可奈何地把沒熟的土豆硬吃了下去。這件事給他的印象深極了。

幾年後,帕平的生活有了轉機,他來到英國壹家科研單位工作。阿爾卑斯山上的往事,記憶猶新。他找來了許多參考書,查算了山的高度。壹連串的問題在帕平腦子裏翻騰:物理學上的什麽定律能夠解釋這個現象?水的沸點與大氣壓有什麽關系?隨後,他又設想:如果用人工的辦法讓氣壓加大,水的沸點就不會像在平地上只是攝氏100度,而是更高些,煮東西所花的時間或許會更少。

可是,怎樣才能提高氣壓?

帕平自己動手做了壹個密閉容器,他要利用加熱的方法,讓容器內的水蒸汽不斷增加,又不散失,使容器內的氣壓越來越大,水的沸點也越來越高。可是,當他睜大眼睛盯著加熱容器的時候,容器內發出咚咚的聲響。帕平嚇壞了,只好暫時停止試驗,呆呆地坐在椅子上。

又過了兩年,帕平按自己的新想法繪制了壹張密閉的鍋圖紙,請技師幫著做。另外在鍋體和鍋蓋之間加了壹個橡皮墊,鍋蓋上方還鉆了壹個孔洞,這樣壹來,就解決了鍋邊漏氣和鍋內發聲的問題。帕平把土豆放入鍋內,點火,冒氣,10多分鐘之後,土豆就煮爛了。然而,他仍不滿足,煮雞行不行?煮排骨行不行?

1681年,帕平造出了世界上第壹只壓力鍋——當時叫做“帕平鍋”。他邀請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們來參加午餐會。實際上是對壓力鍋進行“鑒定”。帶著高高白帽子的廚師,當著眾多神氣十足的紳士、爵士們,把壹只只活蹦亂叫的雞宰了,塞進壓力鍋裏,然後架到火爐上。那些滿腹經綸的專家壹杯茶還沒有喝完,壹盤盤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清蒸雞,已經擺在他們的桌上了。哈哈!雞肉全爛熟了,雞骨頭也軟了。“這是在變魔術嗎?”這些老資格的、又愛挑眼的科學家們被折服了。從此,帕平和高壓鍋壹起,名揚四方。

“高壓鍋只能用來煮吃的嗎?”帕平又自己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課題。他去醫院、工廠、學校裏調查,看看什麽地方還能應用高壓鍋。壹個年輕的護士告訴帕平:為了把消毒布、針管、手術器械進行了滅菌處理,醫院裏每天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和人力去煮,而且有時效果不理想。帕平聽了,眼睛壹亮。壹位老年的工程師告訴帕平:有許多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下是難以發生的。如果有人造的高溫、高壓條件,那麽就可以合成很多新的東西……帕平聽了,心裏壹動。這些,他都壹壹記在本上。後來,利用制造帕平鍋的原理,生產出了醫用消毒鍋、化工反應釜。帕平也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高壓鍋還可能有哪些用途呢?它還有可能值得再改造的地方麽?讀者朋友,妳們不妨也想壹想!

漢代的幾案

我國家具的歷史,真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從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裏出土有榫卯結構的幹欄式木屋算起,至少有7000年了。後來的甲骨文裏也出現了“床”、“車”等家具的名稱。

家具的制作技藝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漢代,已經顯得比較成熟:有孟光“舉案齊眉”的那種食案;有“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的那種坐床;有詩人李商隱寫賈誼“可憐夜半虛前席”的那種坐席,還有書案、屏風、床前幾……。

1980年4月,在連雲港市花果山下的唐莊漢墓裏出土了壹件完整的漆案,長95公分,寬32公分,案的通身以藤黃、群青等顏色繪成整齊而精美的圖案。長方形桌面的兩端各有雕鏤成四條龍形的柱足,並用十分纖巧的榫眼投合以支撐桌面。八條遊龍,那挺拔矯健的身姿,像是在吞雲吐霧的龍首,其生動和逼真,實在使人有呼之欲出的感覺。龍的嘴裏噴四道瀑布似的水柱,互相連接成飄逸的濃雲、翻騰的巨浪……其間還臥有壹只昂首的蟾蜍。俯身的龍、仰望的蟾,具有鮮明的漢代風格,使人想到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地動儀”上那龍、蟾雕塑的精湛制作!作為龍身的案面上還飾有鱗片的花紋,整個造形,儼如八條並駕遨遊的長龍!

這種漆案的使用,多放在坐床的前面,很像今天我國北方的炕桌,只是並不放在床的正中。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床前幾,既可以用來讀書、酌飲,也可以宴請嘉賓。描繪這種情景的畫面,我們可以在漢代繪畫中看到。

據《周禮》所記:當時的貴族可以使用很多的幾。依據身份等級的不同,有玉幾、雕幾、髹幾、素幾的區別。老人都離不開幾,所以古書中有所謂“居則憑幾,行則攜杖”的敘述。古人常以幾敬老,《禮記?曲禮上》說:“謀於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當時的幾、杖,被稱之為養尊之物。禮儀制度還規定:仲秋之夜,要向衰老的長者奉上幾、杖。

遼陽三道壕漢墓壁畫中的男子拱坐畫像上,有兩個形制相同的幾,壹只幾上放著毛筆和幅帛,壹只幾上放著有三只小短足的食用小托盤。這說明,床前幾還可以當書桌,相當於書案、奏案、茶幾;也可以當飯桌。小托盤則被作為壹種專供食用的小圓案。小案,有時也可作成方形、長方形。這種小案,正是《後漢書?梁鴻傳》中所說的那種可以“齊眉”的“舉案”。為人正直的梁鴻,回家以後,夫人孟光為他準備飯,放在案上並高高舉起,與眉毛壹樣齊,獻食於梁鴻,成為歷史上夫妻相敬如賓的著名佳話——舉案齊眉。

食案,壹般只供壹人使用,如兩人以上合用,則屬於特殊的情況了。例如,燕國太子丹為了結交並激勵勇士荊軻去刺殺秦王,就“常與荊軻同案而食”。除了類似這種情況,即便是夫妻,也分案而食。如《東觀漢記》所述,劉玄皇帝的更始韓夫人嗜酒,與劉玄對飲時,即利用各自坐席前的書案。這種書案,就是那種可以放筆、墨、帛的憑幾,飲酒時則可以作食案。由於這種案的桌面壹般很薄,當常侍官進來奏事時,被惹怒的韓夫人,竟然可以“起身抵破書案”。

十分考究的食案,往往“繆金錯玉”或“髹文繪彩”,顯得雍容而華貴。我們看到出土的圓食案內,放置著許多杯、勺、魚、肉,顯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山西大同江漢墓中發現的長方形案上,還有東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的銘款,為家具技藝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確鑿的標本資料。

經過長期實際使用的過程,幾、案的名稱和用途逐漸有了明確的區分。長方形、高足的案,則專作書桌,因為桌面的寬度正好與簡牘的長度相當。用繩子穿訂成冊的簡牘就是當時的書,放在這樣的書桌上,寫讀均很方便。小而短足的,則專作食盤,因為它移動容易,獻食方便。而“案”這個字,也多指書桌而言。由此而引伸出的詞匯如:“案牘文書、案卷材料、科試案首。書生激忿作“拍案而起”,辭賦家陸機安排文章的布局作“案部就班”;只供書齋內欣賞的劇本作“案頭劇”……

“幾”的形制,曾發生過很大的變化,由兩個曲足演變為四條直足,並逐漸向方桌過渡。1972年,河南靈寶東漢墓出土的壹件綠釉陶幾,四條高腿,截面呈矩尺形,兩腿間作彎曲的弧線,已經接近於現代的方桌。這種陶幾,可坐,可憑,可放,可供。

漢代的幾案,有豐富的形制、精美的工藝、多彩的紋飾,它顯示了我國家具技藝的優良傳統和燦爛的文明。

鎖和鑰匙的歷程

像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許多東西是西方文明的壹樣,我們也理所當地然認為,鎖是中國人發明的,至少在4000年前就發明了。它基本上是壹個可以插上和打開的插鎖,掛在門外,用以鎖門,用壹個鐮狀的鉤子——鑰匙來開,埃及人改進了這種裝置,他們使鑰匙的插入部分有壹些突起,跟鎖孔中的凹陷部分相匹配。羅馬人使用從埃及鎖演變出來的各種鎖,並把它們帶到了征服的歐洲各地。但是羅馬鎖的插銷較小,而且是用壹個彈簧來壓鏡子。

中世紀擁有金錢和珠寶的貴族和商人等,不僅需要鎖和鑰匙來鎖門,而且還需要鎖保險箱、抽屜和衣櫃,這就刺激了工匠們的創造性。在中世紀,壹般都是使用掛鎖,下插的鎖子為在樞軸上轉動的制栓所取代。另壹項使撬鎖變得更困難的改進工作,是在鑰匙和鎖孔之間插入若幹所謂的榫槽,鑰匙齒做得剛好能通過榫槽。

現代的鎖和鑰匙可以說以1778年的布拉默鎖為開端:這種鎖有六個滑子——帶凹槽的金屬薄片,在用鑰匙開鎖之前,得使滑子進入適當的位置。這種鎖的發明者是布拉默,他是當時頗有技術頭腦的英國人之壹,發明的東西甚多,其中包括水壓機、抽水馬桶、印鈔機、造紙機和汽水機等。

此後出現了查布鎖:它是樸次茅斯的壹個叫查布的小五金商於1818年發明的。查布後來建立了壹個防火保險箱工廠。他對鎖的主要改進是加了個“探頭”,如果有人企圖撬鎖,探頭就把插銷固定起來。

美國人耶爾發明的耶爾鎖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它是壹種制栓鎖,鑰匙小而平,與鎖槽形成聯鎖。它的安全性在於鑰匙的形態變化無窮,實際上沒有兩把耶爾鎖是相同的,但是有壹種萬用鑰匙能打開許多鎖,例如旅館的鑰匙就是這樣。此後又出現了鎖保險箱的暗碼鎖,如果不知道壹系列數字組成的暗碼就打不開這種鎖。還有壹種用來鎖保險庫的定時鎖,鎖裏安有壹兩只鐘,不到預定的時間打不開。

斧子的由來

最初的斧是手斧。開始的手斧是卵石,然後是略經修琢的石片(約公元前50萬年),再後就是舊石器時期晚期(約公元前25萬年)制工較精的燧石斧,制作方法是用石頭敲打燧石,以造成鋒利的刃口。人類這方面的進步,可以通過利基夫婦在坦桑尼亞的奧爾杜韋峽谷的發現進行探索——他們在那裏發現了175萬年以前的石器。

在近東我們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銅鑄的斧子。為了使斧子更快,鑄出後再進行反復鍛打。澆鑄上的壹大改進是引進輔助型芯,使鑄出的斧頭有插斧柄的插口,這樣就不至像以前那樣用皮帶把斧頭捆在斧柄上了。

盡管近東到處都發現了斧,但看來人們並不喜歡拿它們當武器使用:蘇美爾人、波斯人和亞述人都用矛和弓作武器,而希臘人和羅馬人則選擇了劍和矛但雙斧這種華貴武器卻常常用於宗教儀式;它是米諾斯人的宗教象征。據說迷宮壹詞,就是從雙斧演化來的。人們還發現了用薄金屬板制作的雙斧。在特蘭西瓦尼亞東部的圖塔蘭已發現了有插孔的黃金斧(約公元前1800~1450年)。雖然米塞納肯斯曾執斧參戰,米諾斯人也曾用斧作武器,但黃金是不適於制作武器的,何況上面又飾有花紋,因此這種斧不是用來打仗的斧。在克裏特島的馬利亞宮中已發現了壹柄豹頭權杖和壹柄灰片巖的戰斧。

荷馬筆下的英雄,除了《奧德賽》中的俄底修斯在遊獵中使過斧以外,其他的都沒有使用過斧。荷馬描寫道:“俄底修斯表演遊獵武藝,壹箭射穿了幾乎是在平地上排成壹條直線的雙頭斧的斧柄上的孔眼。確實曾有壹個叫佩桑德的小亞細亞的特洛伊人使用過精制的、有長而光滑的橄欖木柄的青銅斧,但梅尼勞斯很快就制服了他。把斧子當作武器,是它不寶貴嗎?喜歡使用斧這種武器的是北方的壹些部落,其中包括巴克特裏亞人、法蘭克人、斯堪的納維亞人和英國人等最近有壹位作家提出,在11世紀時,“只有撒克遜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認為斧適合於任何壹個節儉的鄉下人”,盡管以後斧變得高貴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