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火焰山的歷史

火焰山的歷史

1.火焰山在歷史上是怎麽出現的

火焰山的炎熱幹燥,皆歸因於此地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

現實中的火焰山為天山支脈之壹,形成於五、六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千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

山區氣溫夏季可達47℃,太陽直射處,可達80℃,沙面可烤熟雞蛋。火焰山古稱赤石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

呈東西走向。火焰山, *** 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唐人以其炎熱曾名為“火山”。

山長100多公裏,最寬處達10公裏,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

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巖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2.火焰山歷史極端高溫

2015年6月14日下午,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最高氣溫錄得41℃,距離吐魯番市區40多公裏的火焰山風景區,當天高溫時段的地表溫度高達68℃,但仍有眾多遊客不懼熱浪到景區遊覽,大家爭相在火焰山下巨大的“金箍棒”溫度計前拍照紀念。據了解,當天景區的遊客達到3000余人次。

2015年7月15日,新疆吐魯番氣象部門發布高溫紅色預警。預計16日至17日,吐魯番市高昌區、托克遜縣將4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7月15日,巨型金箍棒造型溫度計顯示的地表溫度為72攝氏度。

3.什麽是火焰山

火焰山位於亞洲中國新疆。

新疆火焰山是吐魯番最著名的景點,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巖和泥巖組成。當地人稱“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

火焰山古稱赤石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呈東西走向。

火焰山, *** 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唐人以其炎熱曾名為“火山”。 山長100多公裏,最寬處達10公裏,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

火焰山童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巖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4.()和()是火焰山的文化

日期:2009-03-31 總瀏覽: 3490 火焰山橫亙於吐魯番盆地中部,全長98公裏,山體寬度為6-8公裏,最寬處達到10公裏,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峰在勝金口東側,海拔851米。

山體由新生代地層構成,主體呈紅色,夾有少量綠色條帶。山上無雪少雨,極端幹旱,寸草不生。

在烈日照耀下,山體紅光閃爍,猶如騰騰燃燒的火焰。主峰位於鄯善縣連木沁鎮西面12 公裏處。

吐魯番盆地曾是壹片古海,由於地殼運動,特別是三千萬年前喜瑪拉雅造山運動期間,盆地周緣山體上升,古海變成陸地,盆地就逐漸形成。他在地質年代上經歷了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是壹個緩緩下陷的窪地。

又由於造山運動時周圍山體上升的幅度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南高北低,西寬東窄,中間還有許多起伏丘陵的不對稱盆地,也造就了獨特奇異、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 這是自然偉力的塑造,是吐魯番得天獨厚的環境財富。

山地有塊狀上升的剝蝕中高山區,火焰山低山剝蝕區和低山丘陵區;有山前傾斜平原,湖積堆積平原,鹽堿沼澤湖積平原和沙丘覆蓋平原;有低於海平面 100 150 米以下的窪地。這參差錯落、形態各異的地理狀貌是海拔最低的吐魯番盆地,贏得了著稱於世的知名度。

早在六七千年前,吐魯番盆地就有了人類活動,並已經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吐魯番人已經學會打磨和使用細葉石器及石矛、石刀,還會用穿孔的小礫石作裝飾,並能制造彩繪陶器。

人類生活確切無疑的在吐魯番盆地展開了。距今約3000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遊牧的人們逐漸定居下來,生產方式也從以采集、狩獵為主向農業為主轉變。

據記載,吐魯番盆地的土著民族是姑師人,他們早在 2200年前就進入了文明社會,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車師後成長國等小國,再加上車師以北的車師後國,人口就有兩萬之眾。 吐魯番地區引譽中外,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壹顆絢麗明珠。

人類的三大文明在這裏融匯,曾演出壹幕幕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歷史劇。歷來受世人關註。

拒考古發掘和古籍文獻揭示,在遠古時代吐魯番就有了人類足跡。 史料上說6世紀就有了安樂城,只使用到17世紀中葉明清之交就廢了。

事實上安樂城直到1780年清 *** 建廣安城之前還是吐魯番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乾隆四十二年建成的蘇公塔可以佐證。

戰火的屢屢洗劫可以使壹個城市衰敗,而滅頂之災很可能是大自然所為。安樂城建在洪水溝的沖擊扇上,幹旱少雨使人們放松了對她的警惕,大自然又是無情的。

這不能說不是 1780年清 *** 在安樂城西北兩公裏處的古驛道經過的臺地上興築廣安城的理由之壹。廣安城就是今吐魯番的老成,又稱“漢城”。

1780年,清 *** 改辟展辦事大臣為吐魯番領隊大臣,吐魯番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移到吐魯番城。1786年,新疆建省後,吐魯番為直隸廳。

1913年,吐魯番直隸廳改為縣。50 年前吐魯番市區只是壹個“壹條馬路貫東西”的小集鎮,街道兩旁只有壹些小商鋪和手工作坊。

1984 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1985年5月25 日吐魯番撤縣建市,於是,建設壹座現代化的“葡萄城”的設想就逐步變為事實。 吐魯番綠洲經濟的開發史佐證,她是壹個多民族聚居區。

出現在吐魯番歷史舞臺上的古代先民有車師、烏孫、匈奴、突厥、回鶻、吐蕃、契丹、蒙古、準葛爾及漢族,都不同程度的留下了歷史的烙印。相互交融,無容諱言,也有風風雨雨,其主流仍是團結統壹,***同創造了吐魯番文明史,留下了遍地是寶的文物古跡。

吐魯番特異的地形地貌:吐魯番盆地是天山東部的壹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欖、狀似舟船的山間盆地。低於海平面以下的地區約 4000 多平方公裏。

最低的是“艾丁湖”,它低於海平面 155 米。以艾丁湖這個深陷的窪地為中心,整個吐魯番盆地的地形由三個色彩不同的環帶組成。

外環是拔地而起的高山峻嶺,北面是著名的博格達山南面是庫魯克塔格山,東南面的庫母塔格山,西面的喀拉烏成山,環抱著整個吐魯番盆地。而它們的後面卻與廣袤的沙漠相連。

盆地的中環是灰黃色的戈壁沙礫石帶,這是因山嶺風化剝蝕,‘又有水流下來,天長日久而積累而成。盆地的內環是嶺木參天,農田豐饒,瓜果飄香,富庶昌盛的綠洲。

火焰山又天成地造的橫臥於盆地中央,它是由中生代和第三世紀紅色巖層組成。而連木沁、吐峪溝、桃兒溝、葡萄溝、大小草湖等地,哺育著盆地的眾生,造就了吐魯番盆地的綠洲沃野,也造就吐魯番盆地燦爛的歷史文化。

吐魯番地理文化:兩億年前吐魯番盆地是水鄉澤國,生活在那裏的鱈魚,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吐魯番鱈”。水去陸現後,生活在那裏的壹種爬行二齒獸又被稱之為“吐魯番獸”。

吐魯番是全國最古老的地方之壹,世界上最大的巨犀化石在吐魯番得以發掘並向國內外旅遊者展示,這標誌著吐魯番市遠在五千萬年前是生命極為活躍的地方。 吐魯番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文物古跡薈萃。

吐魯番文物景點多達 79 處,其中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6 處,這在新疆排列第壹位,在全國也排至第十壹位。在眾多的歷史遺跡中,吐魯番擁有國內外少有、甚至唯我。

5.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曾經過的壹個地區是火焰山描述的地區,該地區是哪

火焰山地處“絲綢之路”北道上,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

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中部,當地人稱“克孜勒塔格”,意緝怠光幹叱妨癸施含漸即“紅山”。這是壹條東西長約100千米,南北寬7 ~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輕褶皺低山,最高峰位於勝金口附近,海拔也只有851米。

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巖和泥巖組成。山體雄渾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沖刷,山坡上布滿道道沖溝。

山上寸草不生,基巖 *** ,且常受風化沙層覆蓋。盛夏,在灼熱陽光照射下,紅色山巖熱浪滾滾,絳紅色煙雲蒸騰繚繞,恰似團團烈焰在燃燒。

6.火焰山為什麽叫火焰山

火焰山是我國新疆境內吐魯番地區的壹座山,因為吐魯番地區是壹個盆地,氣溫很高,夏天最高氣溫有時可達40-50攝氏度,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

古書稱之為“赤石山”, *** 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由紅色砂巖構成,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桃兒溝,形成壹條赤色巨龍,東西走向,橫臥於吐魯番盆地中,全長98公裏,南北寬9公裏。 壹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831。

7米。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

山脈的雛形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於距今1。

41億年前,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 火焰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

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焰雲繚繞,赭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達47。

8度,地表最高溫度在70度以上。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葡萄溝、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

在這些溝谷中,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 明人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膾炙人口,名聞天下。

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壹層神秘的色彩,成了壹座奇山。 《西遊記》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

這裏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裏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這段文字顯系誇張,但高溫和寸草不生這些基本特征,與火焰山實際情況完全符合,不是憑空臆造的。

7.火焰山是怎樣形成的

煤層自燃,在新疆境內並不罕見。

如今距離烏魯木齊市42公裏的硫磺溝煤田,自清代光緒年間就是“裂隙縱橫,濃煙彌漫,巖隙間火焰呼呼,經年不絕。”到如今(2008年)已經有100多年了。

此煤田火區歷時四年(1999年-2003年),於2003年才被撲滅。“天山是地質活動較為劇烈的地區,埋在地層中的水平煤層經過多次地質運動大多變為傾斜煤層,煤層露頭後與空氣接觸,氧化後積熱增溫,引發自燃,最終釀成煤田火災。”

硫磺溝煤田火區項目技術負責人苗圃工程師這樣解釋道。 火焰山的炎熱幹燥,皆歸因於此地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

現實中的火焰山為天山支脈之壹,形成於五、六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千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

山區氣溫夏季可達47℃,太陽直射處,可達80℃,沙面可烤熟雞蛋。 吐峪溝麻紮村民居。

火焰山地區的房屋,大半是半地窖式的,壹半埋在地下。散熱快的土坯壹直是當地主要的建築材料。

“吐魯番”為 *** 爾語的“最低地”。此處地處歐亞大陸腹心,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周圍為大面積的幹旱區,夾處在東天山博格達山脈與庫魯克塔格山脈之間,形成著名的吐魯番——哈密陷落盆地。

又因氣候極度幹旱,流水搬運物質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積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盤亙在盆地中北部,阻攔效應使天山流水侵蝕的風化物質,難以進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後得不到物源補充,盆地自然越來越低窪。 吐魯番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團無力進入,西來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

其地勢過低,山地與盆地在短距離內高差超過5600米,氣流下沈增溫產生的焚風效應,使得此地幹燥炎熱。故素有“火洲”之稱。

由於山地 *** ,草木無覆,戈壁沙漠面積大,日照時間長,白天增溫迅速,盆地過低,熱空氣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緯42°線以上世界唯壹的熱火爐。 吐魯番屬典型的大陸性幹旱荒漠氣候。

雖然年平均溫度只有14.5℃,然而超過35℃以上的日數卻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熱天氣也有38日之多。多年測得的絕對最高氣溫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溫度能達到83.3℃,是名符其實的“中國熱極”。

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壹半,而托克遜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終年不雨或雨而未覺亦不足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幹極”。 所以,盡管現在(2008年)已經沒有明火燒山,但是此地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仍舊將火焰山造就為“火焰山”,將吐魯番造就為“火洲”。

話說唐三 *** 天取經路阻火焰山,遇壹長者道:“敢問公公,貴處遇秋,何返炎熱?”老者道:“敝地喚做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三藏道:“火焰山卻在那邊?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卻去不得。

那山離此有六十裏遠,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卻有八百裏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

三藏聞言,大驚失色,不敢再問……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初到火焰山時便遭遇這壹段對話,從此引出了鐵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如今的火焰山,依然屹立在吐魯番盆地北部,綿延100多公裏,寬10公裏,海拔500多米。

《山海經》中將其稱之為“炎火之山”, *** 爾語叫“克孜爾塔克”,意為紅山,隋唐時期曾叫它為“赤石山”。火焰山山體溝壑林立,曲折雄渾,寸草不生。

在炎熱的夏季, *** 的表層在太陽烘烤下溫度可達75℃,熱浪翻滾,使人透不過氣來。由於地層堆積比較水平,加上巖層軟硬相間,在經年雨水侵蝕下,順坡形成壹條條溝壑。

山體侵蝕下來的物質,在山麓前形成紅色的洪積扇裙,扇裙前緣在幹旱環境下又形成無數多邊形龜裂,格外引人矚目。 雖然高溫難耐,但火焰山山體卻又是壹條天然的地下水庫的大壩。

正是由於火焰山居中阻擋了由戈壁礫石帶下滲的地下水,使潛水位擡高,在山體北緣形成壹個潛水溢出帶,有多處泉水出露,滋潤了鄯善、連木沁、蘇巴什等數塊綠洲,從而也造就了這壹帶的生命。 火焰山為什麽這麽熱?壹直以來有幾種說法。

頭壹種說法來自吳承恩,他“認為”火焰山的生成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自太上老君煉丹爐出來,蹬掉幾塊帶著余火的磚,落到人間形成的。當然了,這是傳說。

還有壹種說法認為火焰山的火,來自地下煤層的自燃。有學者在考察火焰山時曾經發現這壹帶歷史上確實有過烈焰熊熊的時候,這是因為構成山體的地層中含有煤層。

其中有的煤層厚達11米,它們曾發生過自燃,近地表較厚的已經自燃殆盡,而且還可以看見那留下的紫紅色燃燒結疤。關於火焰山曾是壹片火海,史書上也有記載。

王延德的《高昌行記》說,“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煙氣湧起,而無雲霧。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

而當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第壹次經過火焰山的時候,曾作詩《經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