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驚愕交響曲》
壹、課題
《賞析驚愕交響曲》
二、教材分析
《驚愕交響曲》是人教版高中音樂欣賞的必修教學內容。是海頓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樂章最為著名。作品采用變奏曲式。第壹樂章速度很快,感覺輕巧流暢。第二樂章速度變慢,開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輕,沒有什麽變化,剎那間樂隊用的音量演奏,爆發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樂曲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輕快活潑,音樂詼諧富有活力。第四樂章速度變得更快,好像是人們在歡快地舞蹈。因此本交響曲對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極其重要。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全體學生參與演奏,培養學生簡單樂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過學生親自演奏作品,了解變奏曲式及變奏曲式的創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並實踐演奏,完成教學。
(2)發揮特長生的優勢,讓他們有更多的展示空間。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參與演奏,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器樂演奏的興趣。
(2)通過分析演奏作品,使學生進壹步了解海頓的創作風格,使學生更加關註他的作品,培養學生對古典音樂的鑒賞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分段賞析驚愕交響曲
2.通過演奏作品,使學生進壹步了解海頓的創作風格,培養學生對古典音樂的鑒賞能力。
五、教學方法及教學設計意圖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視唱、試奏、合奏等音樂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並熟悉該曲的主題部分,從而促成“隨風潛入曲”的良好效應。
2.“生本課堂243”教學模式的實施。利用導學案媒介,針對學情,靈活處理“前置性補償--新知探究--形成性檢測--後續性補償”四環節,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營造生動課堂、生本課題、生成課堂、生長課堂。
六、教學過程
(壹)導入: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通過教師的問題回憶上節課的內容(見板書設計)
(二)學生分析作品,用樂器演奏作品片段
現有樂器;豎笛、鋼琴、小提琴、二胡。
1.主題:全體同學用豎笛演奏。(強弱變化如何處理?註意最後壹個音。)
2.分析與演奏四個變奏及尾聲:讓學生分析作品情緒、演奏樂器及選擇現有的樂器進行演奏。
(1)變奏壹:再次請學生欣賞片段,聽壹聽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我們可以使用哪種樂器來演奏?作品的情緒是什麽樣的,海頓為什麽用這樣的情緒演奏作品?
(2)變奏二:轉調為同主音的小調。請同學欣賞片段。
(3)變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麽樂器演奏?
②欣賞片段,兩個聲部分別用什麽樂器演奏的?我們可以使用什麽樂器來演奏?用了什麽創作手法?
(4)變奏四:
①樂隊強奏,弦樂以快速的六連音襯托。欣賞這部分內容,使用什麽樂器演奏?
②欣賞後半部分,使用了什麽樂器?我們用什麽樂器演奏,作品是如何變奏的?最後的強奏如何處理?
(5)尾聲:
作者如何處理情緒?為什麽?我們怎樣演奏?
3.在教師的指揮下完整地演奏作品。註意各段的連接及不同樂器的進入。
(三)小結變奏曲式並欣賞其他變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過演奏作品,請學生說說什麽是變奏曲式?請學生再欣賞兩首變奏曲式的作品片段,進壹步體會變奏曲式。(《小星星變奏曲》、《少女的祈禱》)
(四)總結
通過演奏作品,同學們不僅對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對變奏曲式也有了進壹步的了解。
學生活動
l.學生分析作品情緒、演奏樂器及選擇現有的樂器進行演奏。
2.變奏壹:完全保持了主題結構,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襯托。主題可以用豎笛演奏,人數可以減半,(反復時換另壹半),可用弦樂奏十六分音符,可選擇小題琴或二胡。學生分析作品的情緒,“驚愕”之後的愉悅。
3.變奏二:彈鋼琴的同學為我們演奏a部分。(b部分略)
4.變奏三:十六分音符可以用豎笛演奏。由雙簧管和小提琴奏出兩個聲部的旋律。可以使用長笛和小提琴演奏。這部分運用了復調的創作手法。所有樂器壹起強奏,鋼琴演奏六連音襯托。學生全體演奏。
作品用弦樂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加入了許多變化節奏,豐富作品。部分學生演奏,其他學生聆聽。強奏時所有豎笛加入,壹起演奏。
5.尾聲:情緒有些壓抑,暗淡。因為“驚愕”過後壹切都不會改變。豎笛演奏人數減半,弱收。全體學生完整演奏作品。(學生總結變奏曲式。)
變奏曲式:先奏出壹個自成段落的主題,然後以壹系列的主題變形,使主題通過多次不同的變奏而得到多方面的發揮。少則三五次,多則數十次。
教學評價
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合理。通過學生分析作品,並通過選擇身邊熟悉的樂器親自演奏作品,進壹步了解什麽是變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對西方古典音樂的興趣。
《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
教學分析
本課為人教版高壹音樂欣賞壹單元第五課內容。《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壹生中創作的代表性的作品。它深刻地體現了貝多芬作品中所特有的史詩性和英雄性,是壹部具有典型貝多芬風格的古典交響曲,極具欣賞價值。
年級:高壹
教學內容1、欣賞《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壹樂章
2、了解交響曲、貝多芬生平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欣賞貝多芬創作的《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壹樂章,體會貝多芬所陳述的人類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意誌和精神。
2、知識目標:理解貝多芬《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壹樂章中兩個主題在旋律節奏、力度上的主要區別。
3、能力目標:通過欣賞,感知評價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學生自主收集、整理有關交響樂、作曲家生平資料等,在課堂上交流、補充,培養學生自己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自主,合作學習。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了解交響樂知識的基本常識,能夠主動地體驗音樂所表達地情感,欣賞《命運交響曲》第壹樂章,並熟悉其第壹、第二主題。能夠對交響音樂感興趣,並能夠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教學難點:通過欣賞對比,感知評價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
教法:跟唱法、討論法、比較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互聯網、書籍、音響等)收集有關交響音樂,貝多芬與《命運交響曲》地資料,以備這節課交流、補充。
老師:準備相關資料,音響、課件等
教學過程
遊戲導入
請兩名同學表演見面握手的情景:
互相看得見
兩人蒙上布(背景音樂:命運主題)
師:同學們,妳們從剛才的表演中品位出什麽了嗎?
請這兩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
是呀,身體的殘缺給人回帶來多大的傷害和心裏障礙,就和我們今天要見到的這位音樂家壹樣,他的雙耳失聰,但是卻在失去聽力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毅力譜寫了壹曲曲壯麗的樂章,相信同學們都知道他的名字,我們大聲說出他的名字——貝多芬。
貝多芬簡介
請同學說說妳了解的貝多芬
出示貝多芬畫像,通過神情揣摩他的性格
(學生通過課前網絡書籍資料的查找對他已有所了解,可互相補充)
課件展示,看短片,了解貝多芬生平及主要代表作
師:我想,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下面這部作品最能表現他的思想和精神!出示課題:《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
三、呈示部音樂片段欣賞
1、主部主題欣賞
a.欣賞後,課件展示:妳在音樂中感受到了壹個怎樣的氣氛?
(陰森恐怖)
師:對於這個主導動機,貝多芬曾對他的朋友說:“命運就師這樣敲門的。”命運交響曲名字也來源於此。
通過這樣的音樂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命運是好運還是厄運呢?
(厄運)
b.看譜例,用跟唱法學唱“命運主題”
1=be2/4
f0333|1-|0222|7?-|
(要求力度強)
2、副部主題欣賞
這是壹段充滿著希望,溫馨的抒情旋律,它是作為美好的理想形象而出現的。
1=be2/4
p51︱71︱26︱65︱
(跟唱法學唱)
3兩個主題對比
分組討論:這兩個主題給我們印象是否壹樣?(表格比較,略)
表演對比:
男同學——命運主題:用強力度演唱,配以敲門動作,模仿厄運敲門的樣子;
女同學——抒情主題:用弱力度演唱,用手畫線條,表現美好溫馨的情感。
點評:
我們用自己的歌聲和動作表現了對不同音樂情緒的理解。同學們表現得很不錯,其實我們剛才的手勢就是簡單的指揮動作,說不定將來我們中間還能出個指揮家呢。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壹位世界最出色指揮家之壹的奧地利指揮家——卡拉楊,請大家看看他師如何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對命運的理解。
全曲欣賞,分組討論:
在欣賞的同時,請同學們用筆記錄欣賞過程中妳想到了什麽?與命運鬥爭的歷程?可以用線條,圖畫,詞語等等,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記錄下來。
分組討論:欣賞完,各組同學交流感受,派代表發言。
教師舉代表性記錄進行點評。
註:(命運與希望,抗爭與勝利,壓抑與悲憤,雄壯有力與熱情沖動。(通過鬥爭取得勝利。對命運的反抗和鬥爭,對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對貴族的厭惡和唾棄,感受著法國*的震撼和激蕩,對未來的堅定和激昂,和對幸福的渴望等)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苦悶──絕望──不甘──抗爭——取得勝利
拓展延伸
通過鬥爭取得勝利,強調矛盾的對比,不斷的反復來加強主題這便是貝多芬音樂作品的風格。我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樹立堅強的意誌,有勇氣有信心戰勝壹切困難。
請同學們舉幾個與命運作鬥爭的實例,讓我們壹起來學習他們這種不畏困難,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
學生發言。
我們的革命先驅們,是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頑強地與敵人鬥爭。在這裏,讓我們重溫歷史,緬懷革命烈士,請大家全體起立,我們齊唱國歌。
六、教師寄語
同學們,我們的人生猶如巨輪正要拔錨起航,前途或遇險灘暗礁,或遇波濤洶湧,但只要堅定自己信念,勇敢的搏擊風浪,定能創造出壹個屬於自己的青春年華!
《西出陽關無故人》
教材分析:
《西出陽關無故人》是人音版新課標高中《音樂欣賞》課本中第十四單元第二十五節的內容,主要介紹兩首中國古代歌曲《陽關三疊》、《揚州慢》。
本課以課本中《陽關三疊》為基礎,結合語文、歷史知識,和流行歌曲、舞蹈等藝術形式,介紹中國古代詩詞與音樂的關系,展示中國古代詩詞音樂魅力。
教學目標:
通過《陽關三疊》等作品的欣賞與學習,了解中國古代詩詞與音樂的關系,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挖掘和發現中國古代詩詞,體會中國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熱愛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在教學活動中了解中國古代詩詞與音樂關系,和體會中國古代詩詞所表現出的藝術魅力。
2、難點:啟發學生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挖掘和發現中國古代詩詞與音樂在不同層面上的關系。
教具準備:
1、音響資料:《陽關三疊》(獨唱曲)、(伴奏曲);
《但願人長久》(流行歌曲);
《滾滾長江東逝水》電視劇歌曲;
《虞美人》(獨唱曲);
《相思意》(新世紀音樂);
《相見時難別亦難》(流行歌曲);
2、音像資料《踏歌》(舞蹈)
3、高壹語文教材。
教學過程:
壹、課前播放《但願人長久》(流行歌曲)
二、上課,師生問好。
三、提問:
1、妳能說出剛才聽到這首歌曲的歌名嗎?
2、妳能說出整首歌的歌詞嗎?
3、請壹位同學為大家演唱這首歌。
(這是宋朝蘇軾的壹首詞,詞牌為《水調歌頭》,其中“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更是千古佳句。這首歌作為壹首流行歌曲,為大部分學生所熟悉,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導入課題。
《西出陽關無故人》
——感受中國古代詩詞的音樂魅力。
五、感受《陽關三疊》的藝術魅力。
1、請壹位同學朗誦詩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請同學介紹詩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師範唱《陽關三疊》,提示學生註意詩詞的節奏與歌曲節奏的關系。
4、小聲跟錄音學唱。
5、討論:詩歌《送元二使安西》與歌曲《陽關三疊》的節奏有沒有內在的聯系,試說明。
(感受《陽關三疊》藝術魅力這壹環節,學生能參與並調動起來,通過讀、說、唱、議等活動,初步了解詩詞與音樂的關系。)
六、交流與分享。
1、展示學生在課前收集的有關中國古代詩詞的各種藝術形式的資料。
2、展示老師收集的資料:
《滾滾長江東逝水》,提示學生註意詩詞中的韻律與音樂旋律的關系。
《相思意》李之儀,提示學生註意詩詞中的意境與音樂意境的關系。
《踏歌》(舞蹈);
《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
《虞美人》李煜。
3、討論:妳怎麽看詩歌中“詩”和“歌”的關系?
(這壹環節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主動的發現素材,主動的感受資料,主動的探討問題;
教師資料展示可視現場情況而定,如學生所帶資料不多,教師的資料可多播放壹些,反之則少播放壹些。)
七、布置課外探索及總結:
l、課外探索:在高壹語文教材中,選擇壹首妳感興趣的詩詞,試著為它譜曲。
2、介紹譜曲的有關知識。(簡單)
3、總結:
(1)學生總結;(略)
(2)老師總結:
a、詩詞中的節奏與音樂節奏的關系。
b、詩詞中的韻律與音樂旋律的關系。
c、詩詞與音樂的關系。我們常說:詩歌詩歌,可見詩和歌是有聯系的,《詩經》裏的詩歌都是古代的唱詞,古人譜上動聽的曲子,唱著學,學著唱,也就容易學了。我們學宋詞的時候,註意到了,有詞牌名、曲牌名之分。宋詞的詞牌,其實也就是樂曲。是倚聲而作,就是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元曲和宋詞壹樣,都是有曲譜的,壹個詞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動的,劇作家或依聲填詞,或依字行腔,從而產生了千變萬化的戲曲。但令人遺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劇本而沒有留下音樂。然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從壹些零散的古籍看出壹點音樂的足跡和端倪。通過今天的課程,我們可以獲悉:音樂與各類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在歌曲中,詩詞是音樂的核心,而音樂則是詩詞的靈魂。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詩詞時,可以借助音樂來感受其韻律和情感;在學習音樂時,則可以通過詩詞和其他文學藝術來感受其意境。因此,學習音樂不能只專壹門而忽略其他,藝術是相通的。只有掌握廣博的知識,才能使音樂步入更高的境地。
4、齊唱《但願人長久》結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