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傳說中龍有幾種?

傳說中龍有幾種?

龍的種類

看到有人在討論龍的問題,而且這裏屬龍的人好象挺多的。來壹篇介紹龍的專門文章。

壹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

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壹,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

“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

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

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

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夔龍

想象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

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壹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

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

“夔,神魅也,如龍壹足。”(《說文解字》)“夔,壹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

主要紋飾之壹,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

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i)

是壹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

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壹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虬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

註釋:“有角曰虬,無角曰龍。”另壹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虬。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虬。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

為虬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虬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壹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裏

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壹種是指黃色的

無角龍,另壹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

螭,雌龍也”的註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

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

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

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角龍

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

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

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

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

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

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

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

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壹只

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

應龍的形象。

火龍

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壹切

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

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

築中,壹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

稱為蟠龍。在《太平禦覽》中,對蟠龍又有另壹番解釋:“蟠龍,身

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

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壹起了。

青龍

為“四靈”或“四神”之壹,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

將天上的若幹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

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

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

(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

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

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

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壹條龍和十八顆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誌。

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

是壹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壹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

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

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

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其它

椒圖,又作鋪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常裝飾於門上的銜環。

哈……這個其他該不會是私生子吧?

龍的形式

坐龍

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壹火球,四爪

以不同的形態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朝下作弧形彎曲,姿態

端正。坐龍壹般設立在中心位置,莊重嚴肅,上下或左右常襯有奔騰

的行龍。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壹種尊貴的龍紋祥。

行龍

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行龍常常作雙

雙相對的裝飾,構成雙龍戲珠的畫面,常裝飾在殿宇正面的兩重枋心,

器皿的狹長形裝飾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單相出現時,龍的頭部常常

作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升龍

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

方飛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升龍”。升

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妳“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

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為“回降龍”。

降龍

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

方俯動,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降龍”。降

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

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回升龍”或“倒掛

龍”。

雲龍

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壹起的,雲,是產生龍

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雲龍紋就是雲和龍的***同體,將龍

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壹起,顯示出壹種似雲非

雲,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

是壹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

顯的龍頭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出

“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產生壹種連綿不斷、輪

回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卷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

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圖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

富有動律感。在表現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

意的“如意紋”內容,綜合到壹個畫面,給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纏

枝紋常應用在建築、家具和器皿的裝飾上。

拐子龍

拐於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壹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

於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

圓形,整體協調壹致,簡潔、明快,又有壹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家

具、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

把龍的形體適合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

普遍。“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壹件

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後來發展為十團、十二團、十

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範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繡、

陶瓷、建築、家具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

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

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

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雙龍戲珠

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壹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

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從漢代開始,

雙龍戲珠便成為壹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繁

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式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

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

(包括近似於這些形態的塊狀)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

下為升龍。不管是長條形的,還是塊狀形的,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

活潑生動的氣勢。

龍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

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壹

直沿用下來,壹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

“龍頭胡琴”。

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

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

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

更顯得威嚴莊重。

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

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

壹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

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

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

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

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

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壹,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壹層神秘

氣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

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壹向害怕龐然

大物的鯨魚。當鯨魚壹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

“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

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壹下又壹下撞擊蒲牢,使

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

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

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

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

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

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

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

更為睜崍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

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

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

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

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

叫霸下馱著,沈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

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壹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

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

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

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壹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

壹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

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

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

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

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

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負屃

負屃,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

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

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

詩文石刻,膾灸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

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

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

的霸下相配在壹起,更覺壯觀。

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

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

“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

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

“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其實龍生九子有好多版本。

之壹: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之二

赑屃(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壹塊石碑。

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常飾於鼎的蓋子上。

睚眥(音牙自),嗜殺喜鬥,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足八」「蟲夏」(音八夏),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

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