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古稱鳳凰城,故有鳳凰姑娘的傳說。
鑼鼓打得格真真,
泰州有座鳳凰墩,
鳳凰不落無寶地,
墩上墩下長草參。……
在泰州壹帶,每當春節到來時,人們總喜歡用竹篾、彩紙紮成壹架架象征吉祥的鳳凰鳥,敲起鑼打起鼓,唱起詼諧有趣的生活小段,紀念很久很久以前為人們采藥治病的“鳳凰姑娘”。
出泰州東門約五百步,走過壹段左右臨河的羊腸小道,就到泰州著名的十景之壹——迎春橋了。在迎春橋下,有壹壘狀如美人俯伏著的土墩,這就是充滿神奇傳說的鳳凰墩。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這座土墩原歸壹姓龔的財主所有,人們叫它龔家墩。墩旁有個村落,那兒住著個叫張濟民的老醫生。老伴兒早年下世,留下個獨養女兒叫鳳凰。鳳凰姑娘生得聰明伶俐、標致喜人,從小跟父親學得壹手采制、煎配草藥湯膏的方法,練就壹身看護、調理病人的本領。她的名聲在這遠遠近近,無人不曉。
有壹年,龔家墩周圍四十八村染上了壹場瘟疫。得病的人,翻翻白眼,吐吐黃水,不吃不喝,著床三天就壹命嗚呼。瘟疫傳播很快,不消數日,這壹帶就“家家門前飄白紙,戶戶屋裏傳哭聲”。泰州知府老爺,聽到這個消息不但不救治,反而下令關閉城門不準百姓出入唯恐瘟疫傳到城裏。壹時間,張醫生家中門庭若市,求醫索藥者,有如穿梭。她也是跟父親走東村、串西舍,夜為染病的鄉親送醫送藥,奔忙不歇。張醫生更是翻閱醫書藥典,不斷尋求治療方法。後來,他終於在壹本祖傳秘方中,查得壹帖單方。據記載:在縣境東北地方黃海中的壹個島上,生長壹種形似人參的植物,叫做草參。倘能得到此物,定估藥到病除,消災降福。張醫生欣喜異常,當即決定親自出外尋藥。認知就在他準備出發的那天,自己也染上了瘟疫。鳳凰焦急萬分,毅然向父親請求讓她替代前往海島尋藥。起先,張濟民擔心鳳凰是個女孩兒家,執意不允,但又經不住她的再三請求,這才應允下來。次日清晨,鳳凰姑娘辭別彌留病榻的老父,拜別了鄉親鄰裏們,踏上尋藥的途程,行至村前,就在那口常年不枯的八角琉璃神井前她跪下來祈禱說:“願井神顯靈,保佑父親平安健康!”突然,清澈如境的井水,蕩漾起陣陣波紋,接著就顯現出壹個美麗的仙女,象是皺眉頭對鳳凰說。“別去吧,姑娘妳還是守著父親為好!”鳳凰執意告別家鄉,日夜兼程,走到海邊。海途千裏,壹片迷茫,碧波萬頃,水天相連。極目望去,哪裏有什麽小島的影蹤?但她並不甘心,忙把沙灘上長著的那壹棵棵野生蘆葦采集起來,編成壹只又寬又厚的蘆筏。隨後,乘風破浪,漂洋渡海去覓島尋藥。海上,狂風呼嘯,惡浪滔天。白色的浪花象張開巨大的雙臂,要拖她下海。鳳凰不怕風猛浪險,終於歷盡艱辛漂泊到那個荒無人跡的小島旁。猛擡眼,島上怪鳥飛鳴,亂石嶙峋,世浪拍岸,呈現著壹片恐怖荒涼的景象。鳳凰壯起膽子,細心搜尋。果然,在巖縫中找到了秘方中記載的那種草參。她欣喜萬分,忙不叠蹲下身去,伸手就要采摘。忽然間壹聲悶雷般的巨響接著天崩地裂,閃光耀眼,烏雲遮天,狂風四起,眼前的巖石在巨響聲中冒漲起來,壹瞬間,巖石化作人形,張開堅硬的嘴巴,甕聲甕氣地講了話:
“守島三千年,
專為護草參,
誰敢來采摘,
化作鳥雀群。”
鳳凰想到四十八村民和老父垂危病榻的苦痛,她不顧巖怪的恐嚇,毅然地采下草參,隨即離島乘筏回程。在到達龔家墩下的時候,天邊烏雲翻滾,電閃雷鳴,狂風怒吼,暴雨傾盆。突然,壹聲劈雷在她身邊炸末,她就壹下子跌倒在龔家墩前。次日天明,雨過天晴,人們發現鳳凰姑娘面帶微笑,安祥地躺臥在路邊,手中緊握著壹把草參,周圍飛繞著無數羽毛艷麗的鳥雀。人們懷著感激的心情,忍著悲痛,把鳳凰姑娘埋藏在墩下,用她采來的草參解救了許多病人。為了紀念她,人們就把龔家墩改名鳳凰墩。以後,每當新春佳節,人們就用彩紙、竹篾紮制成鳳凰鳥的樣子,敲著鑼,打起鼓來盡情歌唱這位關心人民疾苦的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