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相見歡文學常識

相見歡文學常識

1.詩歌文學常識是什麽

中國古代詩歌文學常識 壹、詩歌常識 (壹)古詩的分類 古典詩歌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於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於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鼎盛於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二)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②律詩和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

律詩***八句,壹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別。

音節、格律壹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④樂府和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於初唐。

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⑤題目和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壹首詞的曲調名稱。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壹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壹定有題目。

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壹種和樂演奏的歌曲。

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

小令只含壹支曲子,而套數是合壹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壹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壹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壹套數都以第壹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壹宮調,有首有尾,壹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 ⑦元雜劇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壹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

在結構上壹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壹宮調的若幹曲牌組成套曲,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醜,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蔔兒。 二、中國古代詩歌流派 1.山水田園詩派。

以描寫恬靜悠然的自然風光為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或流露不願同流合汙的情緒,或表現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

2.邊塞詩派。以邊塞生活、戰爭為題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 3.豪放派。

宋代詞壇的壹大流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誌,給人壹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壹大流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深沈幽怨,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

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國古代。

2.桃花源記的文學常識有什麽

摘自百度百科1.陶淵明的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2.桑落洲就是桃花源,這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中就有展現.3.還有壹個是軒轅劍虛構的,張良幫劉邦取得天下後,告老還鄉與水鏡隱居在桃花源.。

3.醉翁亭記的文學常識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吉州永豐(現在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壹.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因家中有壹萬卷書、壹千卷金石遺文、壹張琴、壹局棋、壹壺酒、壹老翁,故稱六壹.自稱醉翁則是因為因為他“飲少輒醉”,說明他容易醉,突出壹個“醉”字.而跟他壹起喝酒的人當中,“年又最高”,歐陽修年紀最大,所以得到壹個“翁”字.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壹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壹堂. 歐陽修壹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經》、《易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 本文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蘇教版中,選自《文忠集》;吉林專版中,選自《歐陽修全集》 中心:宋仁宗慶歷五年(壹零四五),參加政事範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壹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壹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壹則暗示出壹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壹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 背景:《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壹向支持韓琦、範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歷五年壹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壹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壹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壹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壹些有誌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沈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壹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壹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4.初中文學常識

我整理的不多,先把初中中國古代文學的給妳吧。

是按朝代的,呵呵初中語文古代文學常識總復習江蘇南京市揚子壹中 袁先兵篇目 作者 朝代 體裁 名、字、號 評價或著作《童趣》 沈復 清代 字三白 《浮生六記》《論語》十則 孔子 春秋戰國 語錄體 名丘、字仲尼名軻、字子輿 聖人亞聖: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魚我所欲也》 孟子 《觀滄海》《龜雖壽》 曹操 東漢(魏) 詩 字夢德 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次北固山下》 王灣 唐 五言律詩 《錢塘湖春行》《觀刈麥》《望月有感》 白居易 唐代 七言律詩 樂天、香山居士 《白氏長慶集》《白居易集》《西江月》《清平樂村居》《破陣子》《南鄉子》 辛棄疾 宋 詞 字幼安、號稼軒 《稼軒長短句》《稼軒詞編年箋註》《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元 元曲 著名戲曲作家《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劉義慶等編 南朝宋 散文 《世說新語》《過故人莊》《早寒江上有懷》《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唐代 五言律詩 田園詩人、《孟襄陽集》《孟浩然集》《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峨眉山月歌》《送友人》《春夜洛城聞笛》《 渡荊門送別》《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行路難》《月下獨酌》 李白 唐 七言絕句五言律詩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詩仙、《李太白全集》《夜雨寄北》《無題》 李商隱 唐 七言絕句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 與杜牧合稱“小李杜”《李義山詩集》《泊秦淮》《赤壁》 杜牧 唐 七言絕句 字牧之 《樊川文集》《浣溪沙》《破陣子》 晏殊 北宋 詞 字同叔 《珠玉詞》《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裏 宋 七言絕句 字延秀、號誠齋 《誠齋集》《如夢令》《武陵春》《醉花陰》 李清照 宋 小令(詞) 自號易安居士 《漱玉詞》《李清照集校註》《觀書有感》 朱熹 南宋 字元晦、號晦庵 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木蘭詩》 郭茂倩編 南北朝 樂府民歌 樂府雙璧之壹《孫權勸學》 司馬光主持編纂 北宋 編年體通史 君實 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鑒》《口技》 林嗣環 清代 筆記小說 字鐵崖 清.張潮編《虞初新誌》《誇父逐日》 《山海經》《兩小兒辯日》 列禦寇 周朝 《列子.湯問》《狼》《山市》 蒲松齡 清代 小說 字留仙、聊齋先生 《聊齋誌異》《山中雜詩》《與朱元思書》 吳均 南朝梁 字叔庠 歐陽詢《藝文類聚》《竹裏館》《使至塞上》 王維 唐 五言絕句 《王右丞集箋註》《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唐 五言絕句 《王右丞集箋註》《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唐 《岑嘉州詩》《岑參集校註》《滁洲西澗》 韋應物 唐 《韋蘇州集》《江南逢李龜年》《望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石壕吏》《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羌村三首》《登樓》 杜甫 唐 詩文 字子美 史詩《杜詩詳註》《杜工部集》《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唐 字文房 《劉隨州詩集》《約客》 趙師秀 南宋 字紫芝、靈芝號靈秀、天樂 《清苑齋集》《論詩》 趙翼 清初 字雲菘、號甌北 《甌北集》《歸園田居》(其三)《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東晉 詩文 潛、元亮 《陶淵明集》《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秋詞》 劉禹錫 唐 七言律詩七言絕句 《愛蓮說》 周敦頤 北宋 字茂叔、謚號元公 《周元公集》《核舟記》 魏學 明 字子敬 清.張潮編《虞初新誌》《大道之行也》 戴聖編 西漢 儒家經典 《禮記》《三峽》 酈道元 北魏 地理 地理學家散文家《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書信散文 字通明號華陽隱居 《陶隱居集》《記承天寺夜遊》《浣西沙》《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水調歌頭》《西江月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北宋 詩文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東坡誌林》《東坡樂府箋》《觀潮》 周密 宋 文 字公謹 《武林舊事》《湖心亭看雪》 張岱 明 文 字宗子、石公號陶庵、蝶庵居士 《陶庵夢憶》《遊山西村》《蔔算子》《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遊 南宋 七言律詩 字務觀號放翁 《劍南詩稿》《渭南文集》《長歌行》 郭茂倩編 《樂府詩集》《野望》 王績 唐 五言律詩 吳功 《東臯子集》《黃鶴樓》 崔顥 唐 《全唐詩》《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劉禹錫集》《魯山山行》 梅堯臣 北宋 《馬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唐 字退之 《韓愈文選》《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明 字景濂、號潛溪 《宋學士文集》《過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七言絕句 字履善自號文山 《文山先生全集》《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羊浩 元 曲 字希孟號雲莊 《全元散曲》《黔之驢》《始得西山宴遊》《小石潭記》 柳宗元 唐 永州八記 字子厚 《柳河東集》《嶽陽樓記》《漁家傲》 範仲淹 宋 謚號文正 《範文正公集》《醉翁亭記》 歐陽修 宋 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壹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壹《滿井遊記》 袁宏道 明 字中郎號石公 《袁中郎集箋校》《己亥雜詩》 龔自珍 清 字璱人、號定庵 《龔自珍全集》《贈從弟》 劉楨 漢 建安七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字子安 初唐四傑《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唐 唐宋八大家《相見歡》 李煜 南唐 詞 《陳涉世家》 司馬遷 西漢 紀傳體 字子長 《史記》《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劉向編 西漢 國別體 《戰國策》《隆中對》 陳壽 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