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6000千余年前,燧人氏時代,人類還處於蒙昧階段,燧人氏偶然發現啄木鳥用尖長的嘴在樹木身上小窟窿裏找蟲子吃,由於蟲鉆得深,啄木鳥嘴巴夠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嘴去鉆,不料卻鉆出濃煙火種。燧人氏受到這個啟發後,人類鉆木取火就從此開始了。可是,不是所有的木頭(木柴)都能鉆出火種,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木柴要選擇品種,還要隨著季節變換而變換木柴品種,才能鉆出火種。如果隨便撿壹根木柴去鉆,那是鉆不出火種的。軒轅黃帝時期,各地都設有專門管理鉆火的官員。他們負責常年選用能鉆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鉆木取火必須選用幹榆木、幹柳木;夏天必須選用幹棗木、杏木、桑木;秋季選用柞木、樽木;冬天選用幹槐木、檀木。這些木柴都能鉆出火種來。古人把這種取火方法叫“燧”。黃帝以後,到西周時期人類就掌握了人工制火技術。人們用銅制作成圓形鏡,中間制成凹形,取火時對著太陽,物體立即燃燒。古人把這叫“陽燧”取火。
風後和指南車
誰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特別是指南針,至今還是世界航海上廣泛運用的儀器之壹。那麽,最原始的指南針--指南車是誰第壹個發明的呢?這個問題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說起。傳說黃帝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壹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壹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只見風後獨自壹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什麽時候,妳怎麽在這裏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裏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接著,他用手向天上壹指,對黃帝說:“妳看,為什麽天上的北鬥星,鬥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說過,伯高在采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壹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鬥星的原理,制造壹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壹聽笑著說:“原來妳躺在這裏就是想的這個。”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壹番,都認為這是壹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制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壹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壹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壹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風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壹旦被大霧迷住,只要壹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麽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從此,黃帝的軍隊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霧了。人人勇敢善戰,個個奮勇爭先,終於戰勝了蚩尤,把他壹直追到涿鹿之野殺死。黃帝打通了中原的道路,控制了黃河中遊壹帶。不久,風後因年邁體弱,經常疾病纏身,黃帝為他尋了很多名醫名藥,都沒有把他的病治好。在他死後,黃帝和大臣們都非常悲痛。為了不忘風後的功績,黃帝親自為他選了壹塊墳地,把他埋葬在黃河以北的趙村。後世人又把趙村改名為“風後陵”,意思是,這是風後的陵墓。“風陵”也就是現在陜西東潼關的“風陵渡。”
寧封制陶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陶瓷制品,就是養壹盆花,也需要有壹個陶制的花盆。那麽,第壹個發明制陶的人是誰呢?據古籍載,他名叫寧封子,是黃帝身邊壹個能工巧匠。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制陶的故事。
傳說黃帝時期,人們雖已懂得用火燒熟食物吃,但卻沒有鍋、盆、碗、罐等,只能把獵獲的食物用明火燒熟後雙手抓著吃。口渴了,就到河邊爬下用雙手掬水喝。這對老年人和小孩特別不方便。有壹次,寧封子從河裏捕回很多尖尾魚放在火堆上烤,結果全燒焦了,寧封子壹氣之下,把剩下的幾條尖尾魚用泥封住,放進火堆裏。就在這時,黃帝派寧封子出外辦事,他壹走就是三天。回來後,有人問起燒魚的事,寧封子這才想起他臨走時放進火堆裏的尖尾魚,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誰知,刨出來壹看,魚早已沒有了,只剩下壹個泥外殼,能看不能吃;再用手壹敲,還發出當當響聲。周圍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說:“寧封子本事大,把軟魚燒成硬魚了。”寧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燒過的泥殼拿在手裏,左看右看,然後對大夥說:“妳們別笑,魚雖沒吃上,可燒出了壹個有用的東西。”說著,他把泥殼拿到河邊,盛滿水後,詳細地觀察了很久,發現裝進泥殼裏的水點滴不漏。寧封子很喜歡用腦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東西上,用火燒後,會是什麽樣子呢?他看到河灘上有些被砍過的樹墩,靈機壹動,就把河邊的泥沙用手刨出來,糊在壹個樹墩上,然後架起大火壹連燒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後,他刨開火灰壹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樹墩了,而是壹個土紅色的硬泥筒。寧封子用獸皮袋把河裏的水灌進硬泥筒裏,直到灌滿為止,也沒有發現有漏水現象。
寧封子高興得忘記了壹切,想把硬泥筒連水壹起抱回去向大家報喜。誰知用力過猛卻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滿地都是。寧封子並不氣餒。他坐在地上壹直在想,泥土經過火燒,能變成硬殼,既能裝水,又能盛食物,為什麽不多燒壹些呢?可是,到底怎麽燒制,他還是心中無數。他把兩次試燒的情況和自己的想法向黃帝作了匯報,又把打碎的泥殼請黃帝看。黃帝看後非常高興,認為這項發明太有用了,於是就任命寧封子為橋國的“陶正”(官員)。不知又經過多少次的實驗和失敗,中華民族的第壹批陶器終於燒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現,解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壹大困難。考古工作者多年來從西安半坡,黃陵的橋山,河南的仰韶、龍山等地發現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證明制陶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制陶 最早的發明者-寧封子,傳說在壹次燒陶時,不慎失足掉進爐裏,不幸被燒死了。人們為了紀念寧封子,把他稱為“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