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我們看看萁子到底去了哪? 萁子幕到底在哪? 看看這個數千年大慌. 相信論壇的朋友是理智的.
曹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之亳城、塗山、楚丘是夏商周三代文明聖地,.........有商末三仁人之壹的朝鮮王箕子墓,/intro/fzlt/36.htm
淇縣(河南省鶴壁市)為國家、省歷史文化名城,素以名勝古跡著稱,商末,淇縣的淇園為中國較早的園林之壹。還有....箕子廟、.....等歷史遺跡
/gaikuang/qihou.htm
箕子,據《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武王滅紂後,“去之朝鮮”,目前,韓國的壹些姓氏就把箕子尊為祖先。這些箕子的後代有到故地祭祖的強烈願望,我們就可在淇縣建箕子廟供他們祭祖,這定能吸引不少的韓國遊客。據悉,壹些韓國人就有在淇縣投資建廟的意向。
/20010202/document/41093.htm
通過以上中國網站遺址實地事實的報道,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萁子去朝鮮之說法的虛假和萁子朝鮮是建立在半島國家的說法完全是歷史騙局。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萁子朝鮮說’是古代中國‘華夷論’的產品和唯中國開化論調的虛假歷史產物,是歷史帝國主義強加給朝鮮人民的\'虛假歷史\'.
因為年代久遠,朝鮮半島很多歷史資料沒有保留下來,很多歷史資料都需要從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查找和整理.遺憾的是居然這種虛假的殖民歷史能\'名正言順\'的\'堂而簧之\'的成為朝鮮歷史,並在李朝時登峰造極的事大主義分子慫恿下記載成\'正史\'並指定修建萁子墓和參拜虛假的萁子墓.太荒唐了.至少在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妻子時代,朝鮮的版圖是包括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大地盤國家.我們從下文可以得到進壹步驗證.
關於萁子朝鮮的記述
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文中提及北海,許多學者考證為現在的渤海,即當時古朝鮮為今渤海沿岸國家。
有關中韓兩國交往最早的文字記載是萁子適朝鮮的傳說,較早的可見於[周易-明夷]:“六五,萁子之明夷”。據考證明夷,即對古朝鮮最早的書寫形式。更多的記載見於西漢以後的史籍,如[尚書大傳-洪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等,分別記述了有關殷貴族太師萁子“避地朝鮮”或受封於朝鮮,管理朝鮮的故事:“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萁子之囚,萁子不忍為周之*,去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尚書大傳-洪範)”。“武王既克*,訪問萁子,。。。。於是武王乃封萁子於朝鮮而不臣也(史記-宋微子世家)”。[史記]對萁子的史事記述簡略,並未述及萁子之朝鮮事,與[尚書大傳-洪範]及[漢書],[後漢書]有所不同。
另外韓國方面記載從成書年代較晚的[三國遺事]始,曰:“周虎(武)王繼位已卯,封萁子於朝鮮”。從此韓國歷來史書都延續這壹說法。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高麗禮部啟奏:“求其墳塋立祠祭”,從而開始了高麗王廷對萁子的正式祭祀。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朝鮮朝世宗即位,又於萁子祠祭祀立碑({東史年表}第376頁)。
綜合全文我們不難看出所謂‘萁子適朝鮮說’的空洞與虛假,很明顯萁子並沒有去朝鮮,他的活動範圍,應該在中國華北地區,因為當時的古朝鮮是瀕臨渤海。在沒有歷史根據的前提下所謂歷史編撰家們,別有用心的誇大和制造了萁子去朝鮮半島建國等荒謬的歷史書籍,以滿足中原王朝的虛榮心和對遼東朝鮮半島擴張的所謂合法依據。
xyz 2004-11-27 10:49 PM : #2
good Member
Members(?)?: 290
精華主題數: 1
380 元 0 元: 07-09-04
: 89
說的有壹定道理.
XYZ?steventsao 2004-12-04 09:24 PM : #3
Member
Members(?)?: 59
精華主題數: 0
42 元 0 元: 16-11-04
: 680
史記是信史。 閣下是在猜史。 我還是信史記
花郎 2004-12-04 10:17 PM : #4
good Member
admin(?)?: 971
精華主題數: 3
1810 元 0 元: 02-09-04
: 29
不僅僅是因為年代久遠。
高句麗和百濟兩國的國家藏書毀於胡唐軍隊(平壤被燒毀),高麗、朝鮮的書籍則不同程度被元寇,倭寇的入侵所毀壞或
ROBBEN_Jiang 2004-12-05 11:54 AM : #5
Member
Members(?)?: 214
精華主題數: 0
86 元 0 元: 10-09-04
: CHINA
: 116
QUOTE(?郎 @ 2004-12-04 10:17 PM)
不僅僅是因為年代久遠。
高句麗和百濟兩國的國家藏書毀於胡唐軍隊(平壤被燒毀),高麗、朝鮮的書籍則不同程度被元寇,倭寇的入侵所毀壞或劫走。
呵呵,外國人不信中國的壹些歷史,說沒有書文作證,中國也可以說是天災把書籍焚毀了
我還會在意同桌的小女生超線嗎?
不會
但是她拿著筆劃線的笑臉
壹百年後
也無法忘記!..........
hanminjok 2004-12-05 01:39 PM : #6
good Member
Moderators(?)?: 380
精華主題數: 11
3142 元 0 元: 27-11-04
: 704
壹直叫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的孫進己在其著作‘朝鮮族的源流’中也寫到:
中外史學家對萁子王朝鮮之說,頗有爭議,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朝鮮的多數學者否認“萁子東來說”,少數人則認為是歷史事實。韓國史學界有人認為萁子是存在的,並要求在“國史”中加以記述。有人則否認萁子朝鮮的存在,認為“華北文化”傳入朝鮮,“並不和哪個特定人物--萁子的東來相關聯”。中國史學界,有些認為萁子朝鮮說“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也有人認為此說是能夠成立的。但不論分歧如何,雙方都認為中國華北地區文化進入朝鮮半島是無可置疑的,即使不把它和萁子聯系起來,有壹部漢族先人早在青銅時代及以前就遷居朝鮮半島也應當是事實。其二,即使主張萁子建古朝鮮者,也不否認朝鮮半島早有居民存在。這也是雙方壹致公認的。
史記是信史。 閣下是在猜史。 我還是信史記
關於萁子朝鮮的記述
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文中提及北海,許多學者考證為現在的渤海,即當時古朝鮮為今渤海沿岸國家。 *難道山海經不是正統地理誌?
有關中韓兩國交往最早的文字記載是萁子適朝鮮的傳說,較早的可見於[周易-明夷]:“六五,萁子之明夷”。據考證明夷,即對古朝鮮最早的書寫形式。更多的記載見於西漢以後的史籍,如[尚書大傳-洪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等,分別記述了有關殷貴族太師萁子“避地朝鮮”或受封於朝鮮,管理朝鮮的故事:“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萁子之囚,萁子不忍為周之*,去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尚書大傳-洪範)”。“武王既克*,訪問萁子,。。。。於是武王乃封萁子於朝鮮而不臣也(史記-宋微子世家)”。 [史記]對萁子的史事記述簡略,並未述及萁子之朝鮮事,與[尚書大傳-洪範]及[漢書],[後漢書]有所不同。 *知道[史記]為什麽不寫‘萁子之朝鮮事’的事嗎?因為他也知道萁子根本沒去現在的朝鮮半島!
我們看看萁子到底去了哪? 萁子幕到底在哪?
曹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之亳城、塗山、楚丘是夏商周三代文明聖地,.........有商末三仁人之壹的朝鮮王箕子墓, *古代山東省也是朝鮮地嗎?不是說去朝鮮了,墓還在萬裏之遙的山東呢?難道是死了之後拉回來的?
/intro/fzlt/36.htm
淇縣(河南省鶴壁市)為國家、省歷史文化名城,素以名勝古跡著稱,商末,淇縣的淇園為中國較早的園林之壹。還有....箕子廟、.....等歷史遺跡,*如果去朝鮮當權了,應該在朝鮮供奉,為何還在中原的河南省呢?這些廟宇可都是真正的商代遺址!
/gaikuang/qihou.htm
箕子,據《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武王滅紂後,“去之朝鮮”,目前,韓國的壹些姓氏就把箕子尊為祖先。這些箕子的後代有到故地祭祖的強烈願望,我們就可在淇縣建箕子廟供他們祭祖,這定能吸引不少的韓國遊客。據悉,壹些韓國人就有在淇縣投資建廟的意向。 * 萁子的後人有可能在後來東渡朝鮮,成為朝鮮人。不過萁子本人始終沒有去現在的朝鮮半島是不爭的事實!
說“箕子之明夷”
王立
讀過《周易》的人都知道“明夷”是六十四卦之壹,“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是壹條爻辭,但兩千多年間沒有壹個人正確地解釋“明夷”。到了現代,學者們根據考古和古文學資料,才弄清“明夷”原來是“朝鮮”。
古人不僅對“箕子”二字加以曲解,而且“明夷”也有五花八門的釋義,比如主明夷是壹種鳥,明夷表示了解夷人,明夷如言明滅......“之”,動詞,去、往,卻被當作“箕子的狩獵區域”。翻開新出的講《易》著作,大都堅持上述明顯的錯誤說法,令人慨嘆:歷史終究不能與現實相結合。
箕子是紂王的親戚,壹般說是哥哥,有的說是叔父。《尚書》、《史記》等詳載其言行,是壹位賢人。他向紂王進諫而不被采納,於是“被發佯狂而為奴”,“隱而鼓琴以自悲”(《史記.宋微子世家》)。《三國誌.魏誌.東夷傳》說“箕子既適朝鮮”,《尚書大傳》說箕子“走之朝鮮”,與“箕子之明夷”壹致。箕子出走朝鮮,留下蔔辭,采入《周易》,正說明這是壹件重要事。武王克商,訪問箕子,傳世文獻《洪範》記錄他的理論。“武王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但“其後箕子朝周”,並非沒有來往。
“明夷”怎麽會是朝鮮?甲骨文“朝”字構形與現代字形相似,兩個“十”合成草字頭,所以郭沫若釋為“萌”。因此,“明”為“朝”的簡寫。明夷即朝鮮。甲骨文、金文中表示“明亮”的“明”寫成日在上、月在下,而寫出作“明”的是“朝”字。《說文解字》:“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表示日月寫作左日右月、上日下月是相通的。有人認為易水流域很可能就是“明夷”的地望。燕國貨幣“明刀”的“明”與“易”均與“明夷”有關。
甲骨文中有“老箕侯”(箕字本來寫作上已下其,為打印方便改),就是說箕子為商朝的侯。在遼西發現的箕侯遺物,時間為商代末期,主人應為箕子。這說明箕子在商代就被封地遼西壹帶,武王克商以後仍不其地封於朝鮮。在尖首刀上的銘文有“竹”、“箕”、“魚”等國名。竹即孤竹國,伯夷、叔齊為孤竹君二子,不肯當周朝臣民,活活餓死。後人認為事出儒家偽造,實際上孤竹國已得到證實,不必懷疑。箕與之並列,為國名無疑。朝鮮本來在中國,不在今天朝鮮半島。《山海經》關於朝鮮的兩條記載都是有力證據。
《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人}。”東海指黃海,北海指渤海。遼西才在渤海之隅,朝鮮半島與渤海不相鄰,而被黃海圍繞,天毒指印度,在此明顯失當,可能是誤寫或別的國家。
《海內北經》:“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張博泉先生認為這樣斷句不妥,當作“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不是正文,後人所增,應刪。列陽即梁水,現在叫太子河。朝鮮地域北達今吉林省境內,在長白山以南是事實。漢、晉以當時的情況註解朝鮮地望,與箕子朝鮮在遼西的史實不符。朝鮮正史、辭書都提到“箕子朝鮮”,其實這是中國的事。
張華《博物誌》:“箕子居朝鮮,其後燕伐之,朝鮮亡,入海為鮮國師。”這段記載清楚地表明了朝鮮的變遷。箕子朝鮮滅亡的原因是“燕伐之”。《史記.朝鮮列傳》:“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微。”北奪取朝鮮,朝鮮侯逃到朝鮮半島,才有“入海”之說。箕子後人去朝鮮半島是在戰國時代,而不是公元前11世紀。朝鮮半島與中國有關的文物集中出現恰在戰國時代。如果箕子在商末周初去朝鮮,必然會留下豐富的文字證據,事實上沒有。近人以為“鮮”字是日本人蔑稱,據《博物誌》知道“鮮”自很早為國名,與“朝”、“韓”同為古老的稱號。
朝鮮本來在中國,後來遷往朝鮮半島。這說明,“明夷”這個封名取處“朝鮮”這壹國名。因為爻辭記載箕子決定去朝鮮的整個經過,不能割裂開來分析。孔子對明夷封的解釋已經脫離“箕子去朝鮮”這個史實,義理之學不失為壹套完整的理論,其根基卻是不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