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源遠流長。中國古籍中不僅記載了大量地名,而且對許多地名的讀音、含義、位置、沿革以及命名規律都有闡述。如東漢初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誌》載有各類地名4000多處,並對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稱演變作了說明。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記載地名 兩萬處左右,有語源解釋的達2300多處。
不過,地名學作為壹門學科是 十九世紀後期首先在西方發展起來,並出版地名學著作,建立地名研究機構。如1872年瑞士埃格利的《地名學》,1903年奧地利 納格爾的《地名學》;1890年成立的美國地名委員會,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員會,1919年成立的英國地名常設委員會等。早期的地名和地名學著作,都著重於地名的記述和語源考證。
二十世紀初以後,逐步轉入綜合研究地名的階段。吉耶龍於1902~1910年出版《法蘭西語言地圖集》,圖集顯示了語言的地域分布規律,以及語言與地理之間的制約關系,促進了地名研究向地理學方向的發展。
1926年,法國多紮的《地名起源和發展》,提出用文化地理學的方法 來探討地名的年代層序,認為古代文化,諸如經濟發展、戰爭、民族遷徙等,常在地名中有所反映,通過壹定區域內地名的歷史特征,可以劃分地名的年代層序。
中國自50年代末開始研究地名標準化,並從整體上研究地名的產生、發展和分布規律 。1977年成立中國地名委員會,1980~1985年開展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出版的著作有曾世英的《中國地名拼寫法的研究》、褚亞平主編的《地名學論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