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際泰傳》原文:
陳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家貧,不能從師,又無書,時取旁舍兒書,屏人竊誦。從外兄所獲《書經》,四角已漫滅,且無句讀,自以意識別之遂通其義。十歲,於外家藥籠中見《詩經》,取而疾走。
父見之,怒,督往田,則攜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畢身不忘。久之,返臨川,與南英輩以時文名天下。其為文,敏甚,壹日可二三十首,先後所作至萬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
《陳際泰傳》翻譯:
陳季泰,臨川人文學大師。家境貧寒,不能由老師學習,沒有書,有時帶著孩子在附近看書,偷看。我從表兄弟那裏得到了壹本書。這本書的四個角變得模糊了,沒有可供閱讀的分句。我根據文學意義來判斷區別(應該有停頓的地方),所以我熟悉這本書。十歲的時候,我在我叔叔的藥箱裏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親看到了,非常生氣。他催促他去田裏。陳繼泰把《詩經》帶到田裏,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詩經》。所以他壹輩子都沒有忘記。很長壹段時間後,他回到了臨川,與艾南英等八部詩作齊名。陳吉泰的詩歌和作曲寫得很好。勤奮,壹天能寫二三十首詩,寫過壹萬首詩。這次考試的詩歌和散文的數量與陳季泰不匹配。
擴展資料:
《陳際泰傳》創作背景:
陳際泰才思敏捷,寫作速度極快,有時壹天能寫二三十篇,壹生之中作文多達萬篇。史書稱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詣較高。他將經史古籍融會貫通,自辟門徑,借題發揮,馳聘才思,抒發己見,被人稱為八股文大家。
崇禎三年(1630),陳際泰才得中舉人;崇禎七年中進士,時年68歲。十年,被授行人(掌冊封、傳旨的官),赴貴州監考。十三年,奉旨護送已故相國蔡國用靈柩回鄉,次年於濟寧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歲。
其著述多闡發經籍,有《易經說意》(又名《讀易正義》)7卷、《周易翼簡捷解》16卷、《群經輔易說》1卷、《五經讀》5卷、《四書讀》10卷,均存目於《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輯《臨川文選》、《臨川文獻》和《江西五家稿》分別選人壹卷。
百度百科—陳際泰 (明朝學者)
百度百科—明史 (二十四史之壹)
2. 陳循傳文言文和譯文文言文:(景泰)二年十二月進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帝欲易太子,內畏諸閣臣,先期賜(陳)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壹寧、蕭鎡半之。比下詔議,循等遂不敢諍,加兼太子太傅。尋以太子令旨賜百官銀帛。逾月,帝復賜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倫應順天鄉試被黜,相與構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所劾。帝亦不罪。
譯文:景泰)二年十二月,晉升為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皇帝想更換太子,內畏懼各位內閣大臣,事先賜予(陳)沿等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壹寧、蕭鐵的。等到下詔議,陳循等人於是不敢勸諫,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任命太子令旨賜給百官銀兩布帛。過了壹個月,上帝又賜陳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照舊。沿子英和王文的兒子王倫參加順天鄉試落榜,相互構陷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人彈劾。皇帝也不罪。
3. 文言文虞謙傳建文中請限僧道田,人無過十畝,余以均給貧民。從之。永樂初召為大理寺少卿。時有詔。建文中,上言改舊制者悉面陳。謙乃言前事請罪。帝見謙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釋弗問。而僧道限田制竟罷。都察院論誆騙罪,準
洪武榜例梟首以徇。謙奏:“比奉詔準律斷罪,誆騙當杖流,梟首非詔書意。”帝從之。天津衛倉災,焚糧數十萬石。禦史言主者盜用多,縱火自蓋。逮幾八百人,應死者百。謙白其濫,得論減。
七年,帝北巡,皇太子奏謙為右副都禦史。明年,偕給事中杜欽巡視淮、鳳抵陳州災傷,免田租,贖民所鬻子女。明年,謙請振,太子諭之曰:“軍民困極,而卿等從容請啟,彼汲黯何如人也。”尋命督兩浙、蘇、松諸府糧,輸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賂有司,率得近地,而貧民多遠運。謙建議分四等:丁多糧最少者運北京,次少者運徐州,丁糧等者運南京、淮安,丁少糧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賴之。又言:徐州、呂梁二洪,行舟多阻。請每洪增挽夫二百,月給廩;官牛壹百,暇時聽民耕,大舟至,用以挽。人以為便。嘗督運木,役者大疫。謙令散處之,疫遂息。未幾,偕給事中許能巡撫浙江。
仁宗即位,召還,改大理寺卿。時呂升為少卿,仰瞻為丞,而謙又薦嚴本為寺正。帝方矜慎刑獄,謙等亦悉心奏當。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獄,謙等再四參復,必求其平。嘗語人曰:“彼無憾,斯我無憾矣。”嘗應詔上言七事,皆切中時務。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於外者。帝怒,降少卿。壹日,楊士奇奏事畢,不退。帝問:“欲何言,得非為虞謙乎?”士奇因具白其誣,且言謙歷事三朝,得大臣體。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復職。宣宗立,謙言:“舊制,犯死罪者,罰役終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輕重分年限。”報可。宣德二年三月卒於官。謙美儀觀,風采凝重。工詩畫,自負才望。工部侍郎蘇瓚以鄙猥班謙上,恒怏怏,人以是隘其量雲。
4. 翻譯壹篇古文陳橐傳公名避諱希亮,字公弼,姓陳。
天聖八年考中進士,起初為長沙縣令。有個叫海印國師的僧人,他出入章獻皇後家,與幾個顯貴的人(公卿大夫之類)來往,倚仗著他們的勢力占據百姓的土地,人們沒有誰敢正眼看他,陳希亮收捕懲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縣的人都很驚懼。
後去職擔任雩都縣令。資深的官吏曾腆輕視法律,買賣官司。
因為陳公年輕就輕視他。陳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處他的重大罪責,曾腆叩頭以至於出血,願意改過自新。
陳公警誡他,寬免了他。適逢陳公修建縣學,曾腆把家財用來資助官府,讓子弟都進入縣學學習,最終他成為良吏,並且子弟中有考取了進士的。
當地的巫師每年搜刮百姓的錢財祭鬼,把這叫作“春齋”,他們說,不這樣做就會發生火災。陳希亮禁止了這項活動,百姓不敢犯禁,火災也沒有發生。
陳希亮毀掉的不合禮制的祠堂上百個,勒令巫師成為農民的有七十多家。 盜賊起事,陳公擔任房州知州。
房州平素沒有軍隊守備,百姓很是恐懼想要逃亡離開這裏。陳公率領幾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眾,晝夜訓練檢閱,名聲震蕩山南。
百姓依靠他們而得以安定,盜賊不敢進入房州境內。然而殿侍雷甲帶領百余名兵士,追捕盜賊到竹山,雷甲不能轄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處做下殘暴之事。
有人上報有大盜入境將要到達城門,陳公親自統帥士兵在水邊阻止抵禦盜賊。陳公身處於最前列,號令士兵將弓箭拉滿但不射出。
士兵都如同木頭人人壹樣筆挺站立,雷甲向他們射箭:他們毫不動搖,雷甲於是下馬拜服,請求處以死罪,說:“起初不知道是您的軍隊啊。”吏士請求斬殺雷甲來示眾。
陳公不答應,只處置了做下兇暴行為的十幾人,勸告其余的人並使他們離開,讓雷甲用捕捉盜賊的方式贖本身的罪。 淮南發生饑荒,安撫和轉運使都說壽春太守王正民不盡職,王正民因這事被免職。
朝廷下詔令讓陳公乘坐驛車去取代他。轉運使讓管理鄉裏事務的公差征調大米從而免除那裏的徭役,***征調了十三萬石,稱為“折役米”。
米價飛漲,老百姓饑荒更加嚴重了。陳公到任後就廢除了“折役米”制度,並且把這事上奏給朝廷,又上言說王正民沒有罪過,在任治政有方。
朝廷下詔又任命王正民為鄂州知州。 屯駐在壽春的虎翼軍士兵因為謀反被誅殺,遷移其余沒有謀反的士兵數百人到廬州.士兵正惶惑不安.壹天,有暗中進入公府房屋將要做不利之事的人.襯公笑著說:"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陳公寬恕了他,將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給公府左右使令,並且讓他們把守倉庫。
陳公作京西轉運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們的首領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間引起震動。
陳公聽說了這件事,當天率領輕騎出去巡視殺死了周元來示眾,並流放了壹個軍校,其余都像當初壹樣派遣他們趕去做勞役。退休後逝世,享年六十四。
他為人仁慈,所以嚴厲但不殘酷。
5. 文言文《陳策傳》翻譯呂南公有壹篇文章所寫的都是建呂南城人。
壹個叫陳策,曾經買騾子,買到壹頭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轉移給別人,讓人在野外的草房裏養著,等著它自己死掉。陳策的兒子與狡猾的經紀人商量,趁著經過這裏的官人死了馬,就磨破了騾子脊背,來炫耀這騾子能馱東西而賣它,騾子已經賣出去了,陳策聽說了,親自去追上了那個官人,把騾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訴他,那個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賣這個騾子,就把騾子關起來,不讓陳策看見。
陳策請求用鞍子試壹試,騾子的脊骨高高的,壹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這才感謝而退回了騾子。有壹個人到陳策這裏來買銀器和羅綺(疏薄有花紋的絲織品),陳策不拿給他羅綺,那個人說:“先前還看見妳的庫房裏有羅綺,現在為什麽吝嗇不賣呢?”陳策說:“是這樣,有個人拿羅綺抵押借錢後死了,這羅綺放置的時間很久了,絲力碎脆不耐用,聽說您想用羅綺作女兒的陪嫁,怎麽能夠用這種東西使您憂慮呢!”陳策拿來應當給他的銀器,放進很旺的炭火中,他說:“我恐怕抵押這個東西的人或許得到的不是真的銀器,所以為您驗壹驗它。”
6. 古文陳登傳翻譯陳登,字元龍,在廣陵名聲很大。
又因牽制、夾擊呂布軍隊有功勞,升官職為“伏波將軍”,三十九歲去世。後來,許汜和劉備壹起在荊州牧劉表處坐,劉表與劉備壹起品論天下人。
許汜說:“陳元龍是江湖出身,粗野無禮的習氣仍然沒有改變。”劉備問劉表:“許汜君說的是對還是錯?”劉表說:“要說不對,許汜君是個好人,不會隨便說別人假話的;要說他對,陳元龍是盛名滿天下呀。”
劉備問許汜:“妳說他粗野無禮,有什麽根據嗎?”許汜說:“以前我遭遇戰亂路過下邳,去見元龍。元龍沒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長時間不跟我說話,他自己上大床睡臥,讓我這個客人睡下床。”
劉備說:“您是有名的國士,仙子啊天下大亂,帝王流離失所,元龍希望您能憂國忘家,有匡扶漢室之誌。可是您只想到買田地置房產,說的話沒什麽可以采用的,這就是陳元龍不願說話的原因。
又有什幺理由要求元龍和您說話?假如當時是我,我肯定會上百尺高樓上去高臥,而讓妳們睡在地下,哪裏只有區區上下床的區別呢?”劉表大笑。(劉備深情地說:“象元龍這樣文武足備、膽誌超群的俊傑,只能在古代尋求。
當今蕓蕓眾生,恐怕很難有人及其項背了。”)。
7. 文言文《陳藩傳》的翻譯《後漢書 陳藩傳》譯文 陳蕃,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
最初,在郡裏做官,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因母親去世,辭官居喪。
服喪期滿,刺史周景召他為別駕從事,因勸諫意見不壹,棄符離去。後來公府征舉方正,都不去。
太尉李固上表薦舉他,升為樂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潔之人,前後郡守招請,不肯去。
只有陳蕃能夠招他去。陳蕃稱他的字,不叫他的名。
特別為他安放壹張床,周璆離開時,就把床懸掛起來。大將軍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當時派人送信給陳蕃,請陳蕃辦私事。
送信的人不得見,於是說假話請求見陳蕃,陳蕃發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為修武令。後升遷,被任為尚書。
這時零陵、桂陽山賊為害,公卿商議要派軍隊去討伐,皇帝又下詔州郡,所有討伐有功者都可以保舉孝廉、茂才。陳蕃上疏說“:以前高祖創立大業,撫養百姓如同養育自己的兒子壹樣。
現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兒子,導致兒子們為害的原因,難道不是當地官吏貪汙暴虐逼迫他們像這樣造反的嗎?應該嚴厲責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縣令長,如果有為政殘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發,另選清正賢明,能夠宣揚法令,愛護百姓的人去代替他們,這樣可以不必煩勞國家的軍隊,卻可以使所有的盜賊平息啊!”(陳藩)因為這個得罪了皇帝身邊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擔任太守。後升任大鴻臚,恰逢白馬縣令李雲上疏直言勸諫,桓帝大為震怒,李雲應被處死,陳蕃上書救李雲,獲罪被罷免回家。
又被征任議郎,幾天之後,升任光祿勛。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竇皇後執掌朝政,任命陳蕃為太傅並管理尚書事宜。
當時剛遭國喪,還沒有確定皇位繼承人,各尚書害怕觸怒朝中權臣,都假稱有病不上朝辦事。陳蕃寫信責備他們說:“古人講究節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態度如同他還活著壹樣。
現在皇嗣還沒有定下來,政事日益緊迫,諸君為什麽拋棄國家的苦難不管,在家躺著休息呢?在義已經很虧缺了,哪能談得上仁呢?”各位尚書惶惶恐怖,都去朝廷辦公。靈帝即皇位後,竇太後再次下詔表彰陳蕃,封陳藩為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陳蕃上疏盡力辭讓。
陳蕃和竇太後的父親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起用名流賢士,***同參與國家政治。然而桓帝的乳母趙嬈,早晚都在竇太後身邊,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同她勾結,討好太後。
太後信任他們,多次下詔令,給他們封爵授官。陳蕃常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
恰逢竇武也有謀劃,陳蕃於是與竇武商量。因為事情泄露,曹節等人偽造太後的命令殺了竇武等人。
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變亂發生,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余人,壹起拔刀沖進承明門。王甫當時從宮裏出來,於是命令逮捕陳蕃,當日殺害了他。
史官評論說:桓帝、靈帝時期,像陳蕃這類人,都能樹立好的風氣名聲,奔走於艱難險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較量高低,結果招來殺身大禍。他們認為逃離塵世是不義的行為,所以多次遭到罷免,仍然不肯離開現實;以倡導仁德之心為己任,盡管知道這條道路是漫長的,卻更加堅定。
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們的信義,足以扶持民心。《後漢書 陳藩傳》原文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
初仕郡,舉孝廉,除郎中。後遭母憂,棄官行喪。
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遷為樂安太守。
郡人周璆,高潔之士。前後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為置壹榻,去則縣之。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
稍遷,拜尚書。時,零陵、桂陽山賊為害,公卿議遣討之,又詔下州郡,壹切皆得舉孝廉、茂才。
蕃上疏曰:“昔高祖創業,撫養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
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宜嚴敕三府,隱核牧守令長,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群賊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為豫章太守。
後遷大鴻臚。會白馬令李雲抗疏諫,桓帝怒,當伏重誅。
蕃上書救雲,坐免歸田裏。復征拜議郎,數日遷光祿勛。
永康元年,帝崩。竇後臨朝,以蕃為太傅,錄尚書事。
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畏懼權官,托病不朝。蕃以書責之曰:“古人立節,事亡如存。
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於義不足,焉得仁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靈帝即位,竇太後復優詔蕃,封蕃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蕃上疏力辭。
蕃與後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征用名賢,***參政事。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後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交構,諂事太後。
太後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誌誅中官。
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用理泄,曹節等矯詔誅武等。
蕃時年七十余,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並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時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論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驅馳險厄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終取滅亡之禍者。彼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
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後漢書作者範曄簡介 範曄(398年—445。
8. 文言文《陳策傳》翻譯呂南公有壹篇文章所寫的都是建呂南城人。
壹個叫陳策,曾經買騾子,買到壹頭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轉移給別人,讓人在野外的草房裏養著,等著它自己死掉。陳策的兒子與狡猾的經紀人商量,趁著經過這裏的官人死了馬,就磨破了騾子脊背,來炫耀這騾子能馱東西而賣它,騾子已經賣出去了,陳策聽說了,親自去追上了那個官人,把騾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訴他,那個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賣這個騾子,就把騾子關起來,不讓陳策看見。
陳策請求用鞍子試壹試,騾子的脊骨高高的,壹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這才感謝而退回了騾子。有壹個人到陳策這裏來買銀器和羅綺(疏薄有花紋的絲織品),陳策不拿給他羅綺,那個人說:“先前還看見妳的庫房裏有羅綺,現在為什麽吝嗇不賣呢?”陳策說:“是這樣,有個人拿羅綺抵押借錢後死了,這羅綺放置的時間很久了,絲力碎脆不耐用,聽說您想用羅綺作女兒的陪嫁,怎麽能夠用這種東西使您憂慮呢!”陳策拿來應當給他的銀器,放進很旺的炭火中,他說:“我恐怕抵押這個東西的人或許得到的不是真的銀器,所以為您驗壹驗它。”
9. 陳洽傳 文言文翻譯陳洽,字叔遠,武進人。他好古勤學,與兄陳濟、弟陳浚都有名。洪武年間,他因擅長書法被推薦授予兵科給事中。他曾奉命閱軍,只要從他眼前壹過,他便能記下來。有的人再來壹次,總是被他斥退。皇上嘉獎他有才能,賜給他金織衣。父親戍守五開亡故,陳洽奔喪。正值蠻人反叛,道路阻塞,陳洽冒險間道而行,終於背著父親遺骨回來。建文年間因茹王常的推薦,被召回任文選司郎中。
太祖即位後,他被升為吏部右侍郎,又改為大理寺卿。安南戰事開始時,朝廷命陳洽赴廣西,與韓觀挑選士卒從征。到大軍出發時,遂命他參贊軍務,主管糧餉。安南平定後,陳洽轉為吏部左侍郎。當時黃福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事務,政策上專務寬大,安撫安南人民。陳洽選拔有才能的人,振肅風紀,核實將士功罪,設置土官,處理軍隊糧餉,都辦得有條不紊。回到朝廷後,皇上命他兼代禮部、工部事務。永樂七年(1409),他又參佐張輔的部隊討伐簡定,將其平定。回來後,隨從皇上北征,與張輔在塞外練兵。九年,他又與張輔前往交趾,討伐陳季擴。五年之後,他升為兵部尚書,又留下贊佐李彬軍事。
仁宗將黃福召回,以陳洽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仍參佐軍務。宦官馬騏貪婪殘暴,陳洽無法控制,致使安南反叛者四起,而黎利尤為兇狠狡猾。而榮昌伯陳智、都督方政無能為力,賊寇的勢力越來越大。陳洽上疏說:“賊人雖然請求投降,但他們內懷詭詐,到黨羽逐漸壯大後,將不可控制。乞請傳諭諸將從速滅賊,不要為賊人所收買。”宣宗頒敕嚴厲責備陳智等人,令他們進兵,他們又敗於茶籠州,皇上於是削去陳智、方政的官職和爵位,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將軍印前往征討,陳洽仍贊佐其軍事。宣德元年(1426)九月,王通到達交趾。十壹月進軍應平,到達寧橋。陳洽與將領們說地形險惡,恐怕有伏兵,應該駐紮下來察看賊人動靜。王通不聽,指揮部隊徑直渡江,結果陷在泥淖中。賊人伏兵齊起,官軍大敗。陳洽躍馬沖入敵陣,因受傷過重而墜下馬。左右想把他扶回去,陳洽瞪眼呵叱道:“我作為國家大臣,食祿四十年,報國就在今日,義不茍且而生還!”揮刀殺死數名賊人後,自刎而死。事情報到朝廷後,皇上嘆道:“大臣以身殉國,壹代能有幾人?”贈少保,謚節湣。授予他的兒子陳樞為刑科給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