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潘飛聲的史籍記載

潘飛聲的史籍記載

晚清時期,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8月應德國聘請,執教柏林大學漢文學教授,講授中國文學。客居海外4年,結交了壹些國際友人,並遊歷西歐諸國,外國的文明及進步,使其眼界大開。著有《西海紀行卷》、《天外歸槎錄》2卷、《柏林竹枝詞》等,均以日記形式,詳記其出國及返國的經歷,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1891年離開柏林回國,住在廣州河南龍溪的花語樓。1894年甲午海戰後,提倡變法圖強。同年秋赴香港,任《華字日報》、《實報》主筆,倡導中華文化,居港逾13載。撰社論、為文寫詩,仗義執言,極度關心國家興亡。吳仲《續詩人徵略後篇》雲:“(潘飛聲)遇涉華人事,力與西政府爭,名著海外。戊申抵制日貨事起,港官欲放蘭史出境外,以箝各報之口,商家憤爭,卒得無事。”可見潘氏在社會上甚具聲望,支持頗多。憑壹支雄筆鳴於海外,天下知音呼應日多。

民主革命至土大革命時期,1906年江南文風大盛,精英薈萃,同年夏離香港返廣州。1907年到上海定居,加入南社,與丘逢甲、居巢、居廉、吳昌碩、黃蘆、黃賓虹等,無不成具至交,從而大大開闊了思想境界。積極參與南社活動,吟詠甚多,與詩社中的高天梅、俞劍華、傅屯良被譽為“南社四劍”之壹,故以“說劍堂”為詩詞集名。並在南得實業家周慶雲的集結下與吳昌碩、況惠風、喻長霖、趙叔孺、夏劍丞、沈醉愚等在上海成立淞社。又參加希社、漚社、鷗隱社及題襟金石書畫會等。與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潛心金石書畫和國粹研究,長於書法,善行書,蒼秀遒勁,善畫折枝花卉。詩筆雄麗,時有奇氣,所作《羅浮山紀遊》諸詩,甚得梁啟超和陳衍稱賞。陳璞在《花語詞》序中稱:“嶺表詞壇,洵堪獨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2年移居滬西小楓林橋,詩酒仍不輟。於吟詠之余,雅愛收藏書畫金石。所居之室,纖塵不染,懸以丹青翰墨,陳以圖書典籍,日夕仰觀,稱之“臥遊”,自謂人生壹樂。還擅臨池潑墨,其行書蒼秀遒勁,梅花樸實挺拔。常與粵籍才人黃遵憲、吳趼人、邱菽園、邱逢甲等交遊。晚年家境清貧,在上海以賣文鬻字為生,亦不向人告貸 ,對非其人所贈,更堅拒不納。友人柳亞子、胡寄塵見其堅貞,為其訂潤曰:“老蘭先生,詩文耆宿,江湖寓公,誌節清高,賣文為活,同人代訂求書者‘酒例’”,並於末後附所著之書價目。葉恭綽為其詩文集寫的《序言》中說:“三子皆食力於粵,唯壹妾從。雖貧甚豐,寫下不少眷懷故土,思念家鄉的詩歌。”著述甚豐,獲“六十年間萬首詩”之譽。

1934年春因酒精中毒氣郁在上海逝世,終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