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晉朝的紙有什麽特點?

晉朝的紙有什麽特點?

到了晉朝,人們使用簡犢的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晉代人已經能夠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

晉代造紙業中,還出現了用橫簾、豎簾撈紙的方法。簾床由可舒卷的竹編條簾、框架以及邊柱組成,可隨時拆裝,而且長短自由。

用簾床抄紙,產品薄而均勻,又可減少工時。這壹技術被延用,甚至歐洲壹些國家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造紙使用的長網結構,也是由此發展而來。

這壹時期還采用了紙的施膠技術,後秦白雀元年款施膠紙是現今發現最早的施膠紙。它是在紙的表面均勻地塗壹層澱粉糊劑,再以細石砑光,以此來增加紙的強度及抗水性能。

類似的加工紙還有壹種,稱塗布紙,即將礦物粉或澱粉或其他膠粘劑均勻地塗在紙上,用以增加紙的平滑度與潔白度。據新疆出土的前涼建興三十六年的文書判斷,塗布紙可能是在4世紀前半期出現的。

晉代紙的加工和染色,稱為潢,是用黃檗為染劑,染出的紙呈黃色,故又叫黃紙。晉時染潢有兩種方式,或者是先寫後潢,或者是先潢後寫。

關於染潢所用的染料,古書中也有明確記載。黃紙不僅為士人寫字著書所用,也為官府用以書寫文書。現在各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的魏晉南北朝寫經紙中,有不少是染潢紙。這種風氣後來到隋唐時期尤其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喜歡用黃紙的原因有幾點:壹是黃柏中含有生物大堿,即是染料,又是殺蟲防蛀劑。能延長紙的壽命,同時還有壹種清香氣味。

二是按照古代的五行說,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於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黃,黃是五色中的正色,所以古時凡神聖、莊重的物品常飾以黃色,重要典籍、文書也取黃色。

三是黃色不刺眼,可長期閱讀而不傷目。如有筆誤,可用雌黃塗後再寫,便於校勘。這種情況在敦煌石室寫經中確有實物可證。

造紙術的改進使造紙原料也隨之擴大,許多植物纖維都可以用於造紙。苔紙、剡紙都是當時的名紙。所謂苔紙,是以水草作原料,因其紋路側斜,又稱側理紙。剡紙是以剡縣所產的野藤為原料生產的。

除傳統的麻類植物外,當時還用桑皮、楮皮造紙,出現了桑皮紙等,這實質上開了皮紙制造的先河。

不過,這壹時期的紙以麻類纖維紙為主,潘吉星先生對魏晉南北朝近百種古紙檢驗,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麻紙。由漢至唐近千年間傳世的書法繪畫作品,絕大多數用的是麻紙。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都以麻紙揮毫,陸機的書法真跡《平復帖》就是在白麻紙上書寫的,並流傳至今。

當時,人們還用紙作畫。1964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地主生活圖》,縱47厘米,橫106.5厘米,就是在六張紙相接的壹張大紙上繪成的。這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紙本畫卷。

同時,又在紙上寫經,敦煌千佛洞就曾發現大量的這壹時期的紙本手抄經文。官方用紙書寫各類文書,在吐魯番阿斯塔那曾發現了若幹唐代和十六國時期的紙本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