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濟寧地區的行政區劃

濟寧地區的行政區劃

建國以來,濟寧的行政區劃有多次較大的變動。1949年分屬於魯中南行署的尼山、臺棗兩個專區。1950年行署撤銷後,尼山、臺棗兩專區合並為滕縣專區,轄十六個縣市。1953年滕縣專區與湖西專區合並,改為濟寧專區,轄十四個縣市。1958年曾與菏澤合並,轄十七個縣市。1959年濟寧、菏澤兩個專區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分開,轄八縣壹市。1961年嶧縣改為棗莊市,歸省直屬。1978年又將滕縣劃歸棗莊市。1978年底濟寧地區轄十縣壹市。1983年10月,濟寧改為省轄地級市,轄九縣兩區。1986年曲阜縣撤縣設市。1989年12月梁山縣劃歸濟寧市。1992年,兗州縣、鄒縣分別撤縣設市。1993年12月市郊區改名為任城區。現濟寧市轄二區三市七縣,即市中區、任城區、曲阜市、兗州市、鄒城市、微山縣、魚臺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有街辦22個,鄉鎮94個,鄉39個;村(居)委會6556個,其中村委會6290個、居委會266個。

濟寧行政區劃是有11個縣市區組成,分別是:

二區:任城區、兗州區;二市:曲阜、鄒城;七縣:金鄉、嘉祥、魚臺、微山、泗水、汶上、梁山

濟寧因了悠久的歷史,所以濟寧各地縣(市區)的名字的由來就大有說法。

微山縣是以“人”得名

微山縣以微山湖得名,微山湖以微山得名,微山以微子得名,微子名啟.是殷紂王庶兄,原封地於微(殷畿內國有幾說,壹說夕陽微山湖在今山東梁山,壹說在今山西潞城),故稱他為“微子”,(子是爵位)現微山島主峰頂上有微子墓,系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山縣是以“山”得名

梁山縣以梁山得名,梁山,本名”良山”,後易名“梁山”.易名原因有三說:壹說良山屬梁國境域,傳說為皇家獵場,梁孝王劉武曾遊獵於此,故更名為”梁”。二說梁孝王田獵終於此,中暑身亡葬良山之陽.遂易名”梁山”。相傳梁山北麓、小梁峰陽坡的松柏林為梁孝王墓地,舊有石碑”帝子遺碑”, 為壽張八景之壹, 明代因黃泛淤沒。三說是因避東漢武帝叔父劉良的名字,便改“良”為”梁”。壽張縣原名壽良,亦屬因避劉良而更名。

魚臺縣是以“地”得名

魚臺縣遠古時期曾是東夷太昊部族聚居的地方.西周時期縣境西南部屬極國,東北屬茅國。春秋為棠邑。戰國為方與邑。秦置方與、湖陵二縣。北齊縣廢。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方與縣。魚臺之名始於唐代, 因縣北有魯隱公觀魚臺改方與魚臺,後隸屬關系有所變更。而縣名沿用至今。

金鄉縣是因“傳”得名

金鄉縣遠在氏族部落時期是有仍氏(緡姓)聚居的地方。金鄉縣名起源於西漢.以山得名。漢武帝天漢四年(公元97年)封其子為昌邑王,十壹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鑿墓,得白兔,以為不吉,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鄉山.縣名自此始沿用至今。不過至今金鄉也沒有開采金的歷史記載,所以說以“傳”得名。

泗水縣是以“河”得名

泗水縣五帝時為古都近畿,夏商有卞縣北周後的各朝,歷代置縣.縣名幾經變更,直至隋朝置泗水縣。其名稱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稱泗水,為禹治九水之壹.泗河發源於泗水縣泉林鎮東陪尾山麓,以趵突、洗缽、響水、紅石泉四源並發匯流成河而得名。

汶上以“吉”得名

汶上縣夏商時稱劂國,周初名郡國,春秋為中都,戰國稱平陸,漢改東平陸,後齊稱樂平,隋復稱平陸,唐天寶元年復稱中都金貞年改稱汶陽。汶上作為專用地名始於金泰和八年(1208年), 因地處汶水之濱而得名。 有人疑問汶上之名,說汶上在汶水下遊,何以名汶上,汶上取名不外乎兩個方面,壹是汶上地處汶水下遊。下字是不吉利的字眼,即使有下人們也不說下。 因此就出現了汶上之名。

兗州以“字”得名

兗州為魯西南重鎮,居重要戰略位置。兗州之名由來已久,《爾雅·釋地》記載: ”濟河間曰兗州”。我國上古行政區劃中有九州之說.兗州即為九州之壹,相傳以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的沅水而得名, ”沅”與“兗”字同音,通用,兗是信義的意思 。《辭源》中有“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謹,故曰“兗”。意思是說濟水與黃河之間,所處條件特好,人的氣質誠實謹慎所以稱兗州。

曲阜以“行”得名

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相傳為古帝少吳氏的都城,殷商時代的奄國,三千年前的魯國都城,今日的曲阜城為明代所重建。“曲阜”壹名始見於《禮記》,東漢應邵曾解釋說:“魯城砂有阜,委曲長七八裏,故名曲阜。”阜字作土山解,現曲阜城東有土山叫防山,蜿蜒曲折.形成龍形阜地,這就是曲阜之名的由來。

鄒城以“國”得名

鄒城古屬夷地,夏屬九州中的徐州之域,殷屬奄國,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商建周,封曹俠於此建立邾國。隸屬於魯國之附庸,為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之壹。春秋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5年)邾國國君邾文公蔔遷於嶧,重建國都於嶧山之陽。至穆公時(公元前480年前後)改”邾”為“騶”。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始設“騶縣”。至唐時.“騶“為“鄒”.關於鄒城市之名的由來.在我國古籍文獻中,邾多作鄒或騶,邾騶二字古音相同,書邾書鄒通用無分。1992年鄒縣撤縣設市更名鄒城市。

嘉祥以“虛”得名

嘉祥故地原屬巨野、任城二縣,南宋高宗十年(即金朝皇統七年,公元川47年)分任城、巨野之民置嘉祥縣,屬濟州所轄。嘉祥壹名,據《左傳》記載:十四年(即公元前480年),西狩大野(現巨野東北壹帶),獵獲麒麟壹只,麒麟為太平之獸,屬吉祥之兆,因獲麟地在嘉祥縣境內,故以“祥瑞”之意取”嘉祥“置縣名,沿用至今。 (麒麟與傳說的龍壹樣,是古人崇拜的吉祥物,今動物分類學上實無其獸)。

孔孟之鄉-濟寧任城以“姓”得名

任城區歷史悠久,據傳是古代東夷族部落的住地,為我國最早風姓古國之壹。遠在三皇五帝時,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為仍國,周開始為任國、邿國。秦統壹中國後,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為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壹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並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巨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而濟寧之稱,自此沿用不替。明初為濟寧府,後改為濟寧州,廢任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濟寧為直隸州,八年(1730年)廢,乾隆四十壹年(1776年)復為直隸州。辛亥革命(1911年)後,廢除帝制,1913年廢州置濟寧縣。在此期間,濟寧除設縣外,先後分別設道、專員公署等省府派出機構,縣隸屬之。1958年11月,濟寧縣並入濟寧市。1965年5月,恢復濟寧縣。1983年10月,濟寧縣改稱濟寧市郊區。1994年1月18日,濟寧市郊區更名為濟寧市任城區。

濟寧行政區劃代碼370800,區號:0537,郵編:272000

兗州行政區劃代碼:370812。郵編:272100

曲阜行政區劃代碼:370881。郵編:273100。

鄒城行政區劃代碼:370883。郵編:273500

任城行政區劃代碼:370811,郵編:272000

金鄉行政區劃代碼:370828,郵編:272200

嘉祥行政區劃代碼:370829,郵編:272400

魚臺行政區劃代碼:370827,郵編:272300

微山行政區劃代碼:370826,郵編:277600

泗水行政區劃代碼:370831,郵編:273200

梁山行政區劃代碼:370832,郵編:272600

汶上行政區劃代碼:370830,郵編:2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