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曾文正公家書(上)

曾文正公家書(上)

曾國藩家書語錄摘抄

用功譬若掘井,與其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壹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中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遊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摒棄壹切,從事於克己之學。

科名有無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只有兩事:壹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壹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求,以圖自衛其身。

衛身莫大於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

求業之不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

此後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務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累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誌向證見。凡專壹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析之。

且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 ?,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向,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誌之真不真耳!

《大學》之綱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

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

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格物,致知之事;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窮其理也。如事親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屍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壹句便行壹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並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

予自十月初壹立誌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壹則,此三事未嘗壹日間斷。

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予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以之。

蓋士人讀書,第壹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壹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予身體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則頭暈;不耐久坐,久坐則倦乏。

四弟天分平常,斷不可壹日無師,講書改詩文,斷不可壹課耽擱。

六弟實不羈之才,鄉間孤陋寡聞,斷不足以啟其見識而堅其誌向。

夫家和則福自生。

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濱不可以讀書,為損友太多故也。

讀經有壹耐字訣。壹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讀書不二 壹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我有三事奉勸四弟:壹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種遺規》。

太史公所謂"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者,溫甫頗有此象,舉業工夫大為拋荒,間或思壹振奮,而興致不能鼓舞。

然兄弟之間,壹言欺詐,終不可久;盡行揭破,雖目前嫌其太直,而日久終能想諒。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於妻子而薄於兄弟,私肥於壹家而刻薄於親戚族黨。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

將來若做外官,祿入較豐,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壹錢。廉俸若日多,則周濟親戚族黨者日廣,斷不畜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官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壹錢,渠將多造壹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故立定此誌,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周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之素誌也?

我仕官十余年,現在京寓所有惟書籍、衣服二者。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壹代享用便盡,其子孫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壹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勤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季弟書中言,每思留心於言行之差錯,以時時儆惕。吾觀此語,欣慰之至。凡人壹身,只有"遷善改過"四字可靠;凡人壹家,只有"修德讀書"四字可靠。

吾嘗見友朋中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如吳枟臺、淩荻舟之流,指不勝屈。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溫弟所處,乃讀書中最順之境,乃動則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我之所不解。以後務宜力除此病,以吳枟臺、淩荻舟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養此和氣,可以消減病患。萬望溫弟再三細想,勿以吾言為老生常談,不值壹哂也。

季弟看書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記,但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忽換彼書耳。

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損架子而不為也。

名者,造物所珍重愛惜,不輕以予人者。予德薄能鮮,而享天下之大名,雖由高、曾、祖、父累世積德所致,而自問總覺不稱,故不敢稍涉驕奢。家中自父親、叔父奉養宜隆外,凡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諸女侄女輩,概願儉於自奉,不可依勢傲驕人。古人謂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吾常常以此儆懼,故不能不詳告賢弟,尤望賢弟時時教戒吾子吾侄也。

倘賴聖主如天之福,殲滅此賊,吾實不願久居官場,自取煩惱。四弟自去冬以來,亦屢遭求全之毀,蜚來之謗,幾於身無完膚。想宦途風味,亦深知之而深畏之矣。

紀澤兒記性極平常,不必力求背誦,但宜常看生書,講解數遍,自然有益。

紀澤兒讀書記性平常,讀書不必求熟,且將《左傳》、《禮記》於今秋點畢,以後聽兒之自讀自思。成敗懶惰,兒當自省而圖自立焉。吾與諸弟惟思以身垂範教子侄,不在誨言之諄諄也。

植弟前言身體不健,吾謂讀書不求強記,此亦養身之道。凡求強記者,尚有好名之心橫亙於方寸,故愈不能記;若全無名心,記亦可,不記亦可,此心寬然無累,反覺安舒,或反能記壹二處亦未可知。

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壹無可恃,壹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矣。

吾兄弟年富力強,尤宜時時內省,處處反躬自責,勤儉忠厚,以承先而啟後,互相勉勵可也。

兵兇戰危,壹經帶勇,則畏縮趨避之念決不可寸。

吾年來飽閱世態,實畏宦途風波之險,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

余在軍中不廢學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惜年老眼蒙,無甚長進。爾今未弱冠,壹刻千金,切不可浪擲光陰。

世家子弟,最易犯壹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皆是,輿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傲矣。《書》稱"世祿之家,鮮克有禮",《傳》稱"驕奢淫佚,寵祿過也"。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

凡人作壹事,便須全副精神註在此壹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壹無所成。

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壹,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

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壹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惟作事貴於有恒,精力難於持久,必須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幾常葆令名,益崇德業。

善始者不必善終,行百裏者半九十裏。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而摧沮。

心以收斂而細,氣以收斂而靜。

子侄輩須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恕則不肯損人利己,存心漸趨於厚。

少勞而老逸猶可,少甘而老苦則難矣。

然禍福由天主之,善惡由人主之。由天主者無可奈何,只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壹分算壹分,撐得壹日算壹日。

書、蔬、魚、豬,壹家之生氣;少睡多做,壹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吾生平讀書,百無壹成,而於古人為學之津途,實已窺見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緒。

仕宦之家,凡辦喜事,財物不可太豐,禮儀不可太簡。

吾近有兩事效法祖父,壹曰早起,二曰勤洗腳,似於身體大有裨益。

予與沅弟論治家之道,壹切以星岡公為法,大約有八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寶"。早者,起早也;掃者,掃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顯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該也;寶者,親族鄰裏,時時周旋,賀喜吊喪,問疾濟急,星岡公常曰:"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星岡公生平於此數端最為認真,故余戲述為八字訣曰"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也。

余此次外出兩年,於往年未了之事,概行清妥,寸心無甚愧悔,可東可西,可生可死,襟懷甚覺坦然,吾弟盡可放心。前述祖父之德,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教弟,若不能盡行,但能行壹早字,則家中子弟有所取法,是厚望也。

吾於道光十九年十壹月初二日進京散館,十月二十八早侍祖父星岡公於階前,請曰:"此次進京,求公教訓。"星岡公曰:"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遺訓不遠,至今尚如耳提面命。吾僅述此語告誡兩弟,總以除傲字為第壹義。

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壹;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壹。

回首生年五十,除學問未成尚有遺憾外,余差不可免於大戾。賢弟教訓後輩子弟,總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以藥佚驕之積習,余無他囑。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家中萬事,余俱放心,惟子侄教壹勤字、壹謙字。謙者,驕之反也;勤者,佚之反也。"驕、奢、淫、佚"四字,惟首尾二字尤宜切戒。至諸弟中外家居之法,則以"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八字為本,千萬勿忘。

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壹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壹義。弟若能謹守星岡公之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醫藥,不信地仙人),又謹記愚兄之去驕去惰,則家中子弟日趨於恭謹而不自覺矣。

凡畏人不敢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諺雲:"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非必錦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後謂之驕傲也,但使誌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極傲耳。

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謹記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余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凡與人交際,當求其誠信之素孚;求其協助,當亮其力量所能為。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若壹面建功立業,外享大名,壹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2016.9.23——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