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liáng yǐn zǐ
2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清涼飲子 2.1 處方大黃、赤芍藥、當歸、甘草(炒),各二錢。
2.2 功能主治火證通治。
2.3 清涼飲子的用法用量上作壹服,水二鐘,煎至壹鐘,去滓溫服。
2.4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清涼飲子 3.1 處方當歸(去蘆,酒浸)甘草(炙)大黃(蒸、焙)赤芍藥各等分
3.2 制法上為粗末。
3.3 功能主治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寧,四肢驚掣;哺乳不按時,寒溫失度,腸胃不調,嘔吐,大便秘結;頭面生瘡癤,目赤咽痛,瘡疹余毒。
3.4 清涼飲子的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食後及臨臥時溫服。
3.5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4 《癥因脈治》卷三 4.1 方名清涼飲子
4.2 組成黃芩、黃連、薄荷、玄參、當歸、芍藥、甘草、山梔、牡丹皮。
4.3 主治噪火傷血,身腫。
5 《普濟方》卷三八四引《仁存方》 5.1 方名清涼飲子
5.2 組成大黃(炮)、連翹(生)、芍藥(生)、當歸(微炒)、防風(去蘆)、甘草(炙)、山梔(取去仁)各等分。
5.3 主治小兒由將養乖節,或犯寒暑,乳哺失時,乍傷饑飽,致令血氣不調,脾胃不和,或致發熱,欲變驚癇。小兒血氣脆弱,以至羸困。及小兒變蒸、客忤、驚癇壯熱,痰涎變盛,躁悶煩渴,頸項結熱,頭面生瘡癤。
5.4 清涼飲子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大錢,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6 《老中醫經驗方匯編》 6.1 方名清涼飲子
6.2 組成荷葉2.5kg,茅根2.5kg,桑葉1.25kg,香薷1.25kg,藿香1.25kg,淡竹葉1.25kg,夏枯草1.25kg,青蒿500g,薄荷500g。
6.3 功效清熱除煩,預防中暑。
6.4 清涼飲子的用法用量每服80毫升,每日23次。
6.5 制備方法將各藥切細混勻,按1:1比例制成合劑,加紅糖適量,並加防腐劑備用。
7 《嬰童百問》卷四 7.1 方名清涼飲子
7.2 清涼飲子的別名四順清涼飲
7.3 組成大黃、連翹、芍藥、羌活、當歸、防風、甘草、山梔仁各等分。
7.4 主治項頸結熱,頭面瘡癤,肚中熱痛。火毒內攻,煩躁,內熱口幹,大便秘實者。
7.5 清涼飲子的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7.6 制備方法上銼散。
7.7 附註四順清涼飲(《外科正宗》卷四)。
8 《馮氏錦囊·雜癥》卷四 8.1 方名清涼飲子
8.2 組成人參、川芎、防風、當歸尾、赤芍藥、大黃(面裹,煨)、甘草。
8.3 主治小兒血氣壅盛,臟腑生熱,煩赤多涕,五心煩熱,咽喉閉痛,乳哺不時,寒溫無度,潮熱往來,睡臥不安,手足振掉,欲生風候。
8.4 清涼飲子的用法用量上加燈心7莖,麥門冬(去心)7粒,水煎服,不拘時候。
古籍中的清涼飲子 《醫學綱目》:[卷之五·陰陽臟腑部]治發熱便不行,是謂血燥,則當以陰藥治之,因而補之,用清涼飲子,通大便而瀉其熱。潔古雲∶涼風至而草木實。夫清...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八]瘡疹論病出盡。至痂焦落。身已涼。喜飲食。能起動者。以清涼飲子濃煎。量大小與服。微痢壹兩行。去其余毒即安。無...
《證治準繩·雜病》:[第壹冊寒熱門]發熱得以上升也。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血分熱,清涼飲子、桃仁承氣湯。(牽牛,味辛烈,能瀉氣中之濕熱,...
《嬰童百問》:[卷之十]惡核瘰第九十四問,不消結成瘰,久而潰膿成瘡者也。凡有此癥,宜服清涼飲子及升麻湯等藥,湯氏貼惡核瘰各有妙方。千金連翹丸...
《金匱翼》:[卷三發熱統論]食積酒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