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說荀琳》提出女媧和天神* * *共同創造了人類的理論。女媧創造人類的時候,眾神壹起來幫助她:黃帝創造了女人和男人,上編鐘創造了耳朵和眼睛,桑林創造了手臂和手掌,所以女媧可以在許多方面改變和創造教育。漢末學者高誘評論說:“黃帝這種上古之神,在造人之初就有男女之分;上清和桑林都是神的禁忌語。女媧是世界之王。創造教育有很多變化。這裏說的是,創造教育(人類)的社會進化大業,不只是壹個人的功勞。”
另壹個傳說是在隨後的時代提出的。女媧和伏羲是兄弟姐妹來繁衍人類。《無雙錄》:宇宙之初,天地之間只有兄弟姐妹二人,在昆侖山腳下,世間再無他人。我想成為夫妻,但我感到羞恥。哥哥姐姐立刻上了昆侖山,並詛咒道:“如果上天同意哥哥姐姐結為夫妻,請把天上的雲朵都聚起來,或者散了。”於是天上的雲立刻合上了,兄妹成了夫妻。中華民族是他們兩人的後代。
有壹種說法是女媧在習俗依桐創造了人類,哪裏有來沃寺,哪裏就有來沃寺盛行乞討兒童的習俗。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滲透著壹種原始的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時代部落戰爭殘酷頻繁,都是靠人類對抗,死亡人數多。因此,人們期望女性生育大量子女,這樣氏族才能興旺,避免滅亡的命運。於是,“補天女神”應運而生。在《補天女神》神話中,女媧編造的天空就是她頭頂的天空;妳支撐的地面就是妳腳下的地面;創造出來的是壹個人類可以和平相處的世界;體現了大無畏的精神。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有五座女媧墓,山西省有兩座,壹座在芮城縣鳳嶺,壹座在洪洞縣趙城。查《文獻通考》、《宇宙誌》、《九城誌》等古籍,都說女媧墓在趙城。而且歷代供奉的女媧也在趙城。此外,浮山縣還有來禾寺和補天女神。神話中所說的冀州,指的就是今天山西和河北的交界處。
女媧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女媧陵墓古史也有記載,只是說法不同。據說女媧生活在黃土高原,她的陵墓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東鎮後村。女媧陵墓的存在時間可能超過三四千年。和黃帝陵壹樣,它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廟宇。每年農歷三月初十左右,舉行為期七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還有山西的芮城,河南的陜州,河南的任城,山東的濟寧等等。從以上文獻中可以看出,女媧家族的活動區域,壹般是以洛陽為中心,南至汝水,北至太行,西至潼關,東至魯西的廣大地區。女媧時代是陶器被發明和廣泛使用的時代。陶器的發明源於建築施工中的塗泥技術,最早用於防止通風,後來逐漸發現塗泥在防火防漏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伏羲時代,葫蘆被廣泛使用的同時,先民們就把這種技術應用到葫蘆上,在葫蘆底部塗抹泥巴,防止被火燒傷,從而烹飪食物。於是,泥層被燒結成石頭般堅硬的陶器,陶器就此發明。更遠的祖先會發現燒制的陶器根本不會漏水。當屋頂漏雨時,聰明人想到用碎陶片蓋住屋頂破損的部分,並由此受到啟發。他燒制了專門用來覆蓋屋頂的陶片,以徹底解決屋頂漏水的問題,從而發明了瓦片。
瓷磚堅硬如石,不同土壤燒制的瓷磚顏色不同,可稱為“五色石”;屋頂漏雨的原因是屋頂有缺陷,有裂縫,和老祖宗在雲層密布時居住的簡陋房屋的草屋頂壹樣黑。所以,老祖宗可能認為天上的雨也是從雲層的縫隙裏漏出來的。所以,當連綿的雨水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時,祖先們就會想象熔煉五色石來彌補漏雨的天空,就像用瓦片覆蓋屋頂壹樣。這樣的事業是人力所不及的,只有神人才能做到。這個神人自然是女媧,神話就這樣誕生了。
另壹種可能是,最初的傳說只是壹個關於屋頂覆蓋著瓦片的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這個故事被壹次又壹次的潤色,逐漸變形。“燒瓦”演變為“煉五色石”,“蓋房子”演變為“補天”,最終被裹上神話的華麗外衣。正如《淮南子蘭明訓》所記載的,除了修天地的事跡外,還增加了修天的原因,而破鷹、殺黑龍、積蘆灰等壹系列修天後的事跡,造就了女媧整理天地的宏觀事業。有些史前事件雖然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的形式存在,但卻有事實依據。黑海水下考古勘探發現,聖經中記載的“世紀洪水”是有事實依據的。“大禹治水”雖然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但壹般認為這個神話的事實是控制古代洪水。那麽,壹個比大禹治水還要古老的神話——“女神補天”是否有這樣的事實依據,中國地震局第壹監測中心研究員提出,女神補天的神話實際上可能是遠古時期的壹次隕石雨災害。這種說法的研究依據是,白洋澱盆地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壹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留下的。研究者在研究白洋澱流域的歷史地貌時發現,從任丘、河間到保定、王度,向西北方向延伸,壹直到萬縣、滿城,有大量的特殊地貌。
這種碟形窪地形成的原因是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DTM),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直線地形圖和航拍照片,將現代地形和人工地貌層層剝離,只留下原始的自然景觀。通過將該凹陷的復原圖與國內外其他形成時代相近的隕石撞擊坑進行對比,發現白洋澱地區的碟形凹陷及其群是史前時期巨大隕石雨撞擊後遺留在現代沖積平原上的遺跡。
根據地質地貌方法對現代隕石撞擊的研究,推測撞擊發生的區域非常廣,從山西北部到河北中部,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灣附近。它發生在史前的某個時候,最有可能是在4000年到5000年前。
推測當時的場景是壹顆小彗星進入地球軌道,沖入山西北部上空的大氣層,在高空爆炸。在極短的時間內落入山西北部到河北中部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大規模的隕石雨。平原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撞擊坑。經過地表流水的侵蝕和先民的改造,壹批較大的撞擊坑最終形成了白洋澱。其他較小的形成澇窪地,逐漸成為這壹地區的主要居民區。其中壹些窪地被地表水侵蝕,但大量的隕石坑仍然存在——“碟形窪地”仍然留在河床之間的高地上。分析女神補天傳說的內容,非常類似於壹次外星物體的大規模碰撞事件(隕石雨)。
《補天女神》最早的記載是《列子唐雯》和《淮南子蘭明訓》。在這兩部作品中,女神補天神話大致論述如下:上古“四極廢,九州裂,天未復,地不全;火不滅,水不盡。”換句話說,天塌了,火在燒,洪水泛濫,鳥在犯罪,動物橫行。就在眾人哀嚎,鬼怪四起的時候,壹位名叫女媧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煉五色石補天,破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助冀州,積蘆灰止淫水”。從而戰勝了這場重大的自然災害。文中的精彩描述應該是壹次大規模隕石雨撞擊的全過程。“四極廢,九州裂,天不覆,地不盈”是小天體爆炸後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火過而不滅”是地面上巨大的沖擊、爆炸和後續的火災;如果小天體是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隕冰,隕冰融化後會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會出現“水不盡”的結果。“殺黑龍助冀州,積蘆灰止臟水。天補,四極正,淫蕩水固,冀州平,蝗蟲死,民生廢。”這個神話是秦漢時期根據古代的傳說編的。冀州當然應該是古代河北省的地區,也就是說這壹段描寫的是河北平原災情平息後的景象。“修補天空的女神”遺跡的地理分布位於擬定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
外星物體的撞擊可能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古氣候的影響。第四紀地質學家研究全新世氣候變化規律,發現有許多重要的降溫事件。距今8500年至3000年的全新世大暖期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但也是氣候劇烈波動的時期。其中,4000多年前的壹次降溫事件,被稱為“小冰期”,影響很大。這個時候也是中原文明發展最重要的時刻,很多學者都很重視這個問題。在利用環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方法(時間尺度為10-100年)研究全新世古環境等問題時,指出4800-4200年前發生過壹次降溫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了古文化的變遷。認為興盛於蒙古、遼寧、河北的紅山文化突然衰落,小河巖文化發展陷入低谷,可能與這壹事件有關。
考古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女媧神和補天女神的神話遺跡活躍在山西和河北。這些遺跡的地理分布正好在擬撞擊帶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這種撞擊對應了古氣候學家的研究成果——4800年至4200年前的降溫事件,是由隕石雨的撞擊引發的。白洋澱地區為什麽會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留下古文化空白區,合理的解釋是這裏發生了巨大的災難。
該研究不僅在時間上與古環境專家提出的全新世降溫事件相吻合,也與歷史地理學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區相吻合。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發展的影響極其重要。各種文化區域的界限往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界限。但學者們在研究這個問題時發現,河北平原中部,即白洋澱地區,既不是山脈,也不是沙漠分布,而應該是非常適合古人類生存繁衍的湖塘和瓦店地區,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留下了古文化的空缺區。
考古研究表明,相當於仰韶文化時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非常稀少,後期龍山文化遺跡幾乎是空白。事實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壹書早已指出,“無論是在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甚至春秋時期,(河北)平原中部都有壹片極其廣闊的沒有聚落的地區”。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棲祥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壹片貧瘠無人居住的景象”。
其實對華夏文明夏商周三代的研究也印證了這壹點。據歷史文獻《春秋》、《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形勢圖所圈定的古文化空缺區域,與上述歷史地貌方法所畫出的影響區域完全重合。這顯然不是偶然的。這壹地區主要是白洋澱流域及其向西北和東南延伸的地區。說明該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比周邊地區要晚得多,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巨大災害導致地理環境惡化。更有可能是祖先的心理創傷,以及由此引發的禁忌。這次災難是壹次隕石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沖擊災難來臨後,大量人口死亡並遷出,打斷了當地蓬勃發展的古文化。災難過後幾年,壹種新的古文化逐漸形成。這場災難經歷了壹代又壹代的傳說,誕生了壹個美麗的神話——“補天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