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晉祠的故事,說來話長,據《史紀·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後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經註》,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壹千好幾百年了。
祠區內中軸線上的建築,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壹個綜合建築群。東西壹條主線上的建築,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築,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壹起,卻好像都服從於壹個精巧的總體設計,並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布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中軸線最前端為水鏡臺,始建於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臺。前部為單檐卷棚頂,後部為重檐歇山頂。除前面的較為寬敞的舞臺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築式祥別致。慈禧太後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壹座。
從水鏡臺向西,有壹條晉水的幹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臺。金人臺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壹尊,每尊高兩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壹尊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經歷八百多年的雨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
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為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壹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開門之外,均築堅厚的檻墻,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於壹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特點,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寶。
獻殿以西,是連接聖母殿的魚沼飛梁。全沼為壹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鬥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東西橋面長十九點六米,寬五米,高出地面壹點三米,西端分別與獻殿和聖母殿相連接;南北橋面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飛梁始建年代和舊址都不詳,根據《水經註》紀載,北魏時已有飛梁之設。現存此橋,可能是北宋時與聖母及同時建造的。壹九五五年曾按原樣翻修。建築結構有宋代特點,小八角石柱,復盆式蓮瓣尚有北魏遺風。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面中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僅此壹例。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築很有價值。飛梁南北橋面之東,兩端各臥伏壹只宋雕石獅,造型生動。橋東月臺上有鐵獅壹對,神態勇猛,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國較早的鐵鑄獅子。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聖母殿。聖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晉水的其他二泉——“難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築。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布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殿周圍廊,此為現存最早的壹個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下翹的殿角與飛梁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壹起壹伏,壹張壹弛,更顯示出飛梁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殿、橋、泉亭和魚沼,相互陪村,渾然壹體。聖母殿采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減柱法”的熟練使用。說明宋代在建築上已進壹步掌握了力學原理;鬥拱和柱高的比例適當,避免了隋唐建築中用料的浪費,在建築式樣上也更富於藝術性。我國的木結構建築,經歷了壹個由隋唐的雄壯堅實到明清的華麗輕巧的發展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