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山西省臨縣橋口鎮西灣村(第壹批)、山西省陽城縣北流鎮皇城村(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窩鄉西文星村(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嶽壁鄉梁村(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元村鄉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五臺山、恒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蟒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臺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
第壹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山西省圖書館、山西省博物館
祝妳旅途愉快!
5A級景區: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以西16公裏的五洲山麓。依山而掘,東西綿延1 km。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壹,也是享譽世界的藝術寶庫。因石窟建在梧州山麓,其最高點名為雲岡,故名雲岡石窟。現存洞穴53個,石雕51000個。最高的佛像是17米,最小的只有幾厘米。梧州山南崖東西綿延壹公裏。雲岡石窟的龕像蜂窩壹樣密密麻麻,大中小洞窟密密麻麻鑲嵌在雲岡。這裏石佛、石像、石馬、石雕、浮雕薈萃,是中國最大的石雕群之壹。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由當時的僧人曇曜發掘。大部分完成於公元495年,歷時40余年。連同其余的洞穴,用了將近50年。參與發掘的有4萬多人,甚至當時獅國(斯裏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壹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屬於太行山系北端。它橫跨梧州500多裏,涵蓋五臺縣、樊氏縣、代縣、原平縣和定襄縣。中心區臺懷鎮距五臺縣城90公裏,距忻州市160公裏,距山西省省會太原市240公裏。
4A級景區
喬家大院位於美麗富饒的晉中盆地,喬家堡村,12公裏祁縣東北,距省會太原50公裏,與祁縣著名的中國周易宮、延壽寺、九溝景區、瞿家大院、明清街、長玉川等景點形成壹日遊格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的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裏的懸甕山腳下。晉祠最初是為了紀念武王的二兒子和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晉國的建立而建造的。創辦日期已不可查。北魏李道元的《水經註》中有關於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相當有名。
黃河壺口瀑布位於晉陜峽谷黃河河床內,距薊縣城西45公裏,距臨汾市區165公裏。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以其雄偉的氣勢聞名中外。這個地方兩邊都是山,河底的巖石上沖刷出壹條巨大的溝渠,寬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流到這裏,倒灌而下。如果馬直沖入河溝,海浪翻滾咆哮,震憾數裏可聞。其形狀像壹個沸騰的巨鍋,故名。黃河的波濤激起了壹團團的霧和煙。隨著水霧的增加,煙霧由黃變灰、由灰變藍,景色優美,被稱為“水下煙霧”。壺口瀑布不僅有“水下冒煙”、“彩橋通天”的奇觀,還有“旱地行船”的說法。上遊船只到達此處,必須上岸出水,經人擡或車運繞壺口後才能入水續航力(所謂“旱地航行”)。幾千年來,什麽都改變不了。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永吉縣的峨眉高原上。南臨古蒲州城址,東臨西鄉村。寺址巍峨,滿墻松柏,西臨黃河灣,水滔滔;東臨中條山,如屏障般矗立,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在塬下,坡底有壹條寬闊的長街,是通往長安的古驛道。這就是中國著名歷史劇《西廂記》的發生地。寺內有壹座方形磚塔,原名佛塔,俗稱瀛瀛塔。此塔與北京天壇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秦時”並稱為中國現存四大回音壁建築。與緬甸撣邦的抖塔、摩洛哥索爾諾克的音樂塔、馬爾克斯的迪拜塔、法國巴黎的鐘樓、意大利比薩的斜塔並稱為世界六大奇跡。
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中國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社長官、文淵閣大學士光祿博士陳廷敬的故居。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北流鎮皇城村。枕山臨水,城墻雄偉,建築古樸典雅,是獨特的城堡式建築群。
靈石王嘉大院位於陜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裏處的靜升鎮。距平遙古城35公裏,距介休綿山4公裏,距十八羅漢首歸僑的子壽寺2公裏。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和國道108貫穿全縣。新開通的大雲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嘉大院2公裏,交通十分便利。
介休市風景名勝區綿山,又名界山,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裏處,屬於太嶽山脈,在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多公裏,海拔2O72米。綿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山高崖陡,松柏叢生,自然風光秀麗。
恒山又名長山,位於渾源南10公裏處,距大同市62公裏。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聞名中外。
解州關帝廟旅遊區,古稱梁傑,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裏處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洞槐樹尋根祖庭旅遊景區洪洞縣,賈村以北,西側有明代廣濟寺,寺左側有壹株漢代種植的槐樹,枝繁葉茂,高數尺,蔭數畝。大運路貫穿其東,交通十分便利。明政府多次將山西人遷到其他地方,奉行人多勢眾的洪洞以及附近地區的移民都集中在這裏。舍不得離開,搬遷的移民經常回頭看,古槐成為移民離開時最難忘的象征。時至今日,在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仍流傳著兩句俗語:“問我老家在哪裏,山西洪洞的槐樹。”漢代的古槐樹早已消失,第二代槐樹已經幹枯。第三代槐花欣欣向榮,枝繁葉茂,像漢代的古槐花壹樣挺拔。為了紀念古淮,1911年,在漢代古淮修建了壹座雕梁畫棟、飛檐鬥拱的精美別致的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