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炎帝的學術爭論

炎帝的學術爭論

神農氏和炎帝到底什麽關系?兩者是否為同壹人呢?

關於炎帝和神農氏的關系問題,學術界長期以來形成了觀點截然相反的兩派:壹派認為炎帝就是神農氏。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紀念館就是把炎帝作為神農來祭祀的,所以紀念館內就有炎帝嘗百草的主題。而另壹派則認為炎帝和神農是兩個系統的人,扯不上關系,因此不可能是同壹人。

古代史書關於神農氏的世代記載是這樣的:神農氏統治經歷了七十個世代,(壹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這裏有壹個問題前面忘了說明的需要說明壹下,即神農氏以前包括神農氏的時代,像伏羲,女媧,神農這樣的稱呼乃是對於某個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幹代首領的統稱,而不是對唯壹壹個君主的稱呼。但是後世的學者們往往產生歧見,比如關於古蜀國的歷史記載中,很多人都認為蠶從和魚鳧是古蜀國的兩代君王,但是實際上蠶從和魚鳧乃是兩個分別長達數百年的古蜀國王朝,每個王朝都有十幾個世代。(《史記.五帝本紀》中也提到:黃帝崛起的時候,恰好“神農世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請註意這個“世”字。)這就是為什麽伏曦,女媧,神農的統治往往高達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原因。按照壹世三十年計算,那麽神農氏統治的時期大約為兩千年(如果是十七個世代則大約是五百年)黃帝的時代,在距今大約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兩千年,大約就可以推斷出神農氏統治開始於距今大約七千年以前。

炎帝: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因生於姜水(傳說是神龍的子孫,因為龍頭長得像羊頭),故以姜為姓,名石年,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古代原始社會人很少而禽獸很多,所以都吃禽獸肉,到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的時候人民很多而禽獸已經不足,野生素食能吃的也都吃了,但還是不能解決人民的饑餓,於是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根據天時、地利,制作了勞動工具,教導人民耕種田地,種植莊稼作物,徹底解決了人民的饑餓,百姓也得以更好的繁衍息。百姓贊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謂之神農。”後世繼位的帝王稱之曰:炎帝神農氏“姜某某”,後世繼位為帝王者仍沿用炎帝神農氏番號。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取莽(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生子二:長帝臨魁、次桂。炎帝神農氏姜臨魁生帝承,炎帝神農氏姜承生帝明、仲賢、希文,炎帝神農氏姜明生帝宜,炎帝神農氏姜宜生帝來,炎帝神農氏姜來生帝裹,帝神農氏姜裹生節莖,節莖生克、戲,戲生炎帝神農氏姜榆罔。炎帝烈山氏傳至八帝至炎帝神農氏榆罔(炎帝神農氏榆罔為炎帝烈山氏第十世孫)。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為中華民族始祖之壹,生卒年份概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後。

榆罔:姜姓,故全稱曰炎帝神農氏姜榆罔。乃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十世孫,炎帝神農氏姜裹之曾孫,是繼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後的第八位帝王,與黃帝公孫軒轅同時代人。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居於空桑,後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其中以蚩尤最為暴虐,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勢力已經衰弱,沒有能力進行征伐,於是被迫居於涿鹿,諸侯公孫軒轅實懋聖德,平定了天下暴亂,所以諸侯都歸順了他,所以公孫軒轅代替了炎帝神農氏姜榆罔而治理天下為天子。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在位五十五年,降封於洛,恥於受封,遂遷於瀟湘茶鄉之尾 (故崩葬於瀟湘茶鄉之尾,當地民眾仍以帝王之禮厚葬了他,今湖南炎陵的炎帝陵。故陜西寶雞有炎帝陵,我經過歷史古籍及文脈推斷贊同後此為第壹代炎帝烈山氏(神農氏)姜石年的陵墓。山西高平有炎帝陵,河南商丘有炎帝陵,湖北隨州有炎帝陵,當為另六位炎帝神農氏某三位帝王的陵墓。炎帝神農氏姜榆罔之七世孫伯夷在堯帝身邊擔任四嶽官職,即天下四方諸侯統領。在舜帝身邊擔任秩宗官職,典朕三禮。輔佐大禹帝平水土功勞甚大。為堯舜禹身邊的股肱重臣,故稱之為呂侯,呂即“脊梁”也。封地為呂國(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輯著)卷二十九載:“呂城。(徐)州東五十裏。春秋時宋邑。襄元年(註:周簡王十四年,即公元前572年。)《太平寰宇紀》卷十五,杜預註:“彭城呂縣也,漢為呂縣;宋武北征改為壽張縣。2000年左右的漢朝人杜預以及500年前的清朝人都認為呂國在彭城徐州東邊,靠近宋國,”),為中華呂氏始祖。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壹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說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可是他又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即炎帝這個問題,壹直懸而難決。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耒耜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世本·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壹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高誘註《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谷百蔬。東漢鄭玄註《禮記》和三國韋昭註《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水經註》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並,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壹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厲、列)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路史》認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於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則認為炎帝為人神,放火燒山很猛烈,故為烈山氏。

《史記·五帝本紀》則隱喻炎帝與神農氏並非壹人,說黃帝時,神農氏的時代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征討,於是黃帝“修德振兵”,討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倆伐滅後威望大振,於是代神農氏而有天下。神農氏不事征伐,這與《莊於·盜跖》說神農氏“無有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麽會變成炎帝這樣“侵伐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戰的黃帝,竟然要與他“三戰,然後得其誌”。此外,《史記·封禪書》分列炎帝和神農氏為二人,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也主張炎帝、神農氏為二人。 《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生黃帝於壽丘”很明顯,少典、有喬都應為古國名或部落名。

又司馬貞作《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所以跟黃帝大戰的那個炎帝不是我們引為聖人的那個炎帝,而應為榆罔。

又有人說“神農氏統治經歷了七十個世代(壹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這個說法應該是出自《屍子》。《屍子》:“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這裏要說明壹下,按《三皇本紀》“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是壹個部落,它的首位領袖不是“炎黃”中的炎帝。《屍子》中說的七十世應該是整個神農氏***傳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紀》不壹樣。 由於上古時的記載缺乏詳盡的文獻記錄和考古資料,所以炎帝與神農氏是否為同壹人,至今尚無定論。